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5.河中石兽纪昀纪昀,字,代著名学者,任总纂官,著有等。《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小说。复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2、准确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词语。3、掌握翻译句子的有效方法。4、理解课文内容。目标一: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1、朗读下列句子,注意划分停顿。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文言文的默写:要想答得准确无误必须注意两点:首先是流畅地背诵;其次是不写错别字。如:1、“虽有嘉肴,弗食”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示:熟练的背诵是很必要的,但一定要落实到书写上。实战演练:——默写1、《河中石兽》一文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是(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2、以为顺流下矣,。3、转转不已,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棹数小舟遂反溯流逆上矣4、尔辈不能究物理,5、其反激之力,6、阅十余岁,7、,二石兽并沉焉。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僧募金重修山门圮于河目标二:解释文言词语。复习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切不可望字生义;2、区别古今词义不同;3、掌握通假字;4、词类活用现象;5、多音字、多义字的现象。例如:1、与儿女讲论文义。(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古今词义的差别2、不亦说乎。(义:通“悦”,愉快)——通假字3、其家甚智其子。(义:认为……聪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山门圮于河3、二石兽并沉焉4、阅十余岁5、求二石兽于水中6、竟不可得7、以为顺流下矣8、棹数小舟9、曳铁钯实战演练:解释词语10、一讲学家设帐寺中11、尔辈不能究物理12、是非木杮1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4、乃石性坚重15、湮于沙上16、不亦颠乎17、凡河中失石18、盖石性坚重19、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0、石必倒掷坎穴中21、如是再啮22、转转不已23、遂反溯流逆上矣24、固颠25、如其言26、然则天下之事27、但知其一28、可据理臆断欤文言词语归类整理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其他重点词二、文言虚词一、实词一、通假字:1、不亦颠乎通“癫”,疯狂二、古今异义古今一寺临河干岸不潮湿阅十余岁经历,过了/年看/年纪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一门学科是非木杮这表判断的动词转转不已停止已经例句三、一词多义:1、为A.以为顺流下矣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众服为确论D.啮沙为坎穴E.可以为师矣F.为人谋而不忠乎2、如A.如是再啮B.如其言同“以”连用,认为表被动,被是,认为是成为依照做,当替像文言虚词“之”之1、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2、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3、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4、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5、其反激之力的6、至石之半的7、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8、然则天下之事的目标三:文言文翻译:这里的翻译是指直译,要做到“信和达”。所谓“信”即忠实于原文,所谓“达”即语句通顺。翻译时要紧扣原文,按原文的结构、句式、词语进行直译。译文既要符合原文的句意,又要连贯通畅,要落实到字、词。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为:人家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实战演练:——翻译句子[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4]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6]沿河求之,不亦癫乎?”众服为确论。[7]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8]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10]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11]求之下流,固癫;求之地中,不更癫乎?”[1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1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特殊句式:1、省略句A.果得于数里外2、倒装句A.求石兽于水中【省略宾语,“果得(之)于数里外】(介词结构后置)理解课文内容1、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2、说说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寻找石兽的道理和方法,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及文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他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失败原地水中不可得无迹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课文是怎样结构的,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本文标题:-河中石兽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7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