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表学校名称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盖章)专业名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代码600101专业类别:本科□高职高专√□申报类别:品牌□特色√□填报日期2010年01月26日江苏省教育厅制二○○九年十二月填写说明1.申报表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3.学校类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4.申报表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一、简表专业名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修业年限3年专业代码600101学位授予门类本专业设置时间2003年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218首届毕业生时间2006年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291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370项目负责人(一)基本情况姓名吴春笃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2学位博士学历研究生所学专业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毕业院校江苏工学院职称教授职务院长党委副书记所在学校通讯地址扬州市润扬南路33号电话办公:0514-87432002手机:15150821088电子信箱wcdujs@126.com邮政编码225127项目负责人(二)基本情况姓名石光辉性别男出生年月1966.1学位硕士学历研究生所学专业土壤学毕业院校南京农业大学职称副教授职务系主任所在学校通讯地址扬州市润扬南路33号电话办公:0514-87432048手机:13605273866电子信箱yzsgh11@163.com邮政编码225127本专业获省及省以上有关奖励、立项建设情况项目名称时间等级授予部门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百位中国教学课改创新名师奖2009年中国专家学者协会教育委员会江苏省第三届“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A类)(1人)2006年省级江苏省人事厅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2004年省级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2006年教学成果奖绿色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年省级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课程与教材《分层数学》精品教材2007年省级江苏省教育厅《分层数学》精品课程2008年省级江苏省教育厅《无机与分析化学》精品课程2009年部级教育部环境与气象类教指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实训基地农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2009年省级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9年部级教育部环境与气象类教指委高职数学分层教学工作的研究2005年省级江苏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高效低污染施药技术及装备200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高效施药技术及机具研究开发200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教育部高效低污染喷雾技术研究及装备创制与应用200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效低污染施药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09年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科技厅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新型标记试剂用于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的分离与测定2007年省级江苏省教育厅环境友好型脱漆剂的研制2008年悬浮液进样-原子吸收法测定桑叶中的微量元素2009年扬州市医疗废物污染控制2009年优秀毕业设计乳化含油废水微生物处理技术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2008年二等奖(部级)教育部环境与气象类教指委二、建设目标与成效2.1特色的体现与标志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于2003年设置,2007年通过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专业剖析成绩优秀。几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教学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合格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为目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中不断创新,正在形成独特、优质和富有创新性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建立“三段三进”人才培养模式按教高[2006]16号的要求,在大量市场调研和校企合作的深入,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了“三段三进”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工学结合为专业建设、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三段三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贯彻在教学全过程,分为校内和企业两大板块,校内教学与企业实习交替进行,强调教学全过程管理。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增加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第四学期结束主要的理论课程,于第五学期进行环境监测、污染治理技术、设备安装调试、环保设施运营管理、环境工程设计等核心技能项目训练。2.创建一流实训基地,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本专业现有20多个实训室,1个校内中水回用系统(1000t/d),建筑面积5000多平米,实训仪器与设备总值300万以上(大于800元)。2009年,以本专业为主的专业群所构建的“农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实训基地被立项为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省级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紧扣“产教并举、工学结合”办学特色,不断完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实习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江苏一流,融“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对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训基地。2009年,新建“扬州绿科生物有限公司工程中心”。一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两年,本专业学生成功申报立项了4个“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1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2009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学院“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并选送省级评比。3.专业围着产业转,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这一导向,围绕宜兴环保科技产业园环保企业较为集中的产业优势,深入地开展市场调研、加强校企联合,打造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实习就业基地。“三段三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1%,最终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达78%。4.建立“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队伍,深化教学改革参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要求(教高厅函[2007]47号),逐步形成了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目前,本专业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20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梯队培养对象”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硕士及以上12人,讲师7人,“双师”素质教师13人。为了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学院实行顶岗实践制度,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从企业单位聘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单位技术骨干、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8名,从事专业教学、专题讲座,参与课程开发或指导实习实训,组建了一支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设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编或参编并正式出版教材20多部,获得1门省级精品课程,1部省级精品教材,1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省级及教指委教改项目各1项,1名学生毕业设计获教指委二等奖,获得4个“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5.发挥传统专业优势,面向“三农”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学院的前身是扬州农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上,我们注重发挥传统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上立足于“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近三年,教师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5项,市局级课题多项,横向课题8项。2009年,在镇江世业洲合作开发了“开心农场”生态农业项目,为高邮市和宝应县农村污水处理、养殖水富营养化治理提供技术服务。结合科学研究,教师发表专业论文40多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2.2建设目标与思路图1“三段三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说明:此模式中第五学期集中安排11个教学周的实践环节,进行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等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岗前实训,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参照人才培养方案)校内板块企业板块基本技能项目训练课程实习岗前实训顶岗实习学期二学期三学期四学期五学期六分析基础模块:常规分析技术常规仪器使用设计基础模块:绘图、识图能力工程基础模块:管路计算、与风机的选型项目目标: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生物膜的培养项目目标:环境监测认知实习:①分散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初步的专业认知实习;②到企业感受企业文化。项目目标:自动化控制项目目标:水处理(一)项目目标:大气污染控制项目目标:水处理(二)项目目标: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基础技能二)项目目标:环程设计与施工课程实习:①在学习大部分核心课程之后,分散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进一步的认知实习;②根据认知实习的情况确定返校专业方向的选定;③提高第五学期岗前实训内容的针对性。顶岗实习:①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②和企业共同建立实习技术指导方案与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培训;③经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得提高,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项目目标:工艺过程控制项目目标:水处理(综合)项目目标: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认知实习学期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瞄准国内外环保产业的发展,“持续改进”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为切入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建设。在专业建设上以“工学融合”(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教学体系与工作任务、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为基本特征,整体提升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使之成为环境监测与治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本地区技术培训服务中心,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调整与发展,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高职教学理念,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进一步完善本专业“三段三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所示)。2.专兼结合,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保障,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按照学院“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认真实施专业带头人聘请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以“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要求、专兼结合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到2010年,引进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骨干教师4名,聘请兼职教师6名,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研究生比例达到100%以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方案建设内容总体建设规划2010年2011年专业带头人通过科研、国内外培训、环境工程设计、工程项目、企业锻炼等途径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使其具有较强的专业开发、组织教学、科研及实训基地建设的能力。预期目标:引进1名专业带头人验收要点:1、社会调研报告;2、工程业绩;3、培养3名以上青年教师。预期目标:培养1名学术带头人验收要点:1、教改项目验收成果;2、主持省级课题以上2项以上;3、在SCI、EI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4、培养3名以上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通过企业和基地锻炼,参加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等途径,培养12名骨干教师,使其成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课堂教学的骨干力量。预期目标:培养《环境监测》、《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课程骨干教师各2名。验收要点:1、实践锻炼、科技开发等相关资料;2、每人每年发表1篇以上学术和教学论文;3、各主持或参加课题1项;4、培养1名以上的青年教师。预期目标:培养《环境工程原理与设备》《环境工程CAD》《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骨干教师2名。验收要点:1、实践锻炼、科技开发等相关资料;2、每年发表1篇以上学术和教学论文;3、各主持或参加课题1项;4、争取入选青蓝工程培养人选1人以上。“双师”素质通过校内外教学基地、科研开
本文标题: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9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