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1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南沙电力朱绍群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建议》共分十二个章节、五十六个方面展现出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国家前11个五年计划走过来的历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2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所有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主席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五年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2.1%,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9%,工业物质消耗降低2.3%,每百元产值提供利润17.1元;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其中,农民3.2%,职工4.9%。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3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二五”计划,也称为大跃进。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由于1958年以后,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提出“大跃进”,修改原定计划,提出脱离实际的建设任务和过高的奋斗目标。执行结果,“二五”时期农业、工业大幅度减产,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0.4%,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只有3.8%,大大低于“一五”时期;粮、棉、猪和机床、棉纱、糖等主要产品和固定资产投资都低于1957年,出现了第一次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经济建设被迫后退;到1962年年底,“二五”计划实际执行结果与原来提出的八大建议相比,除原煤、原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都未达到,粮食、棉花的产量甚至低于1952年的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每年平均下降2.5%,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这是追求高指标、高积累,放弃实事求是,违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不搞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恶果,教训十分深刻。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4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按照《汇报提纲》的要求,“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然而,尽管“三五”时期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第四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在1970~1975年实施,其计划指标是:工业增长速度平均每年要达到12.5%,1975年钢产量要达到3500~40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5~18.1%,煤达到4~4.3亿吨,原油为7000~10000万吨,5年财政收入为4000亿元,粮食6000亿~6500亿斤,棉花6500万~7000万担,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为1200~1300亿元。“四五”计划开始执行后,遭到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加之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突出建设重工业、提高指标等倾向,1971年国民经济出现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售量“三个突破”(即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800亿斤;1972年,这三项指标分别达5610万人、340亿元、917亿斤)。1973年7月1日,国家计委根据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对“四五”计划提出的意见,拟订了“四五”经过纲要(修正案)。其中指出,由于林彪反党集团的干扰破坏,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修正案”中主要修改的部分:适当改变了以备战和5三线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思想,提出有重点建设内地战略后方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沿海工业基地的生产潜力,并且适当发展;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把钢铁的品种、质量放在第一位;经济协作区由10个改为6个。同时,还对一些计划指标进行了调整。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对计划不可能实行有力的调整措施。“四五”期间,国民经济主要比例严重失调,经济效益不断下降,人民生活问题积累成堆。经修订的“四五”计划纲要规定的主要经济指标有近一半未能完成计划。“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7.76%,最高年12.2%,最低年1.4%;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8%,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没有专门编制,而是与第六个五年计划一并进行编制的。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草拟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十年规划纲要》。1978年初对原来的纲要作了修订,这时形势虽有好转,但由于“左”倾思想仍起作用,在经济工作中求成过急,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如“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十年内搞“十来个大庆”、“十来个鞍钢”,兴建120个大型项目,等等。于是,进一步加重了原来已经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重演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冒进”,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困6难。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不久(1979),正式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计划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削减,开始扭转经济形势继续恶化的局面。从1976年到1980年,经济经过徘徊,得到初步调整。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达到7077亿元;按可比价格,五年平均每年递增8.1%,其中农业为5.1%,工业为9.2%。1980年生产粮食6411亿斤,棉花5413万担,钢3712万吨,煤62000万吨,不少轻工业品增产更多。最后两年的调整,表现在:农业战胜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创造最高记录,多种经营发展得更快;轻工业的发展超过重工业,重工业的内部结构有了变化;通过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增加职工工资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但是,长期的比例失调形成的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没有完全解决,加上投资规模退得不够,经济效益提高不快。因此,1980年末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的调整。第六个五年计划:即1981~198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前几个五年计划不同的是,除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外,还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7“六五”计划,在1975年和1978年曾结合“五五”计划编制过两次。当时,由于“左”的思想指导还未得到纠正和解决,提出的计划指标脱离实际。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中央指出,“六五”计划需要重新编制。1980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有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的“长期计划座谈会”,会后对经济发展进行了预测;同年7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六五”计划的初步设想;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调整的方针。1981年,在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这一思想指导下,国家计委重新进行测算,并到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将“六五”计划方案报请国务院讨论,形成“六五”计划的初步设想。根据这个设想,曾分别制定了1981年和1982年两个年度计划,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要求着重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教育问题和科学问题,并提出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其中,又分“六五”、“七五”两小步,这就为“六五”计划定下了基调。随后再经研究,“六五”计划草案才编制完毕,1982年12月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向全国人民公布。在“六五”计划公布时,已经执行了近两年。到1985年,“六五”计划规定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技术改造、8国内外贸易、教育科学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任务和指标,绝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这五年中,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1%,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包括村办工业),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8.1%(不包括村办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都大体相当于“一五”时期,高于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以“六五”时期同“五五”时期相比,粮食的年平均产量由30530万吨增加到37062万吨,棉花由224万吨增加到432万吨。农业的迅速发展,为整个经济的全面稳定、持续、协调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1980年到1985年,原煤产量由62000万吨增加到85000万吨,原油由10600万吨增加到12500万吨,发电量由3000亿度增加到4073亿度,钢由3700万吨增加到4666万吨。总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也大都提前了,标志着总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增强。“六五”期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30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880亿元,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496个,其中能源、交通项目103个,为“七五”时期和90年代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此外,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上升,1985年实现了收支平衡;科技、教育、文化事业重新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局面;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这些,使得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农业发展缓慢、城乡市场商品供应比较紧张、农轻重和积累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等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9第七个五年计划:即1986~199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包括对前十年的具体部署,到全国各地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等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并加以初步测算、论证。1985年9月,
本文标题: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0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