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政治经济学专题内容浙江大学戴文标Zzjjx_dwb@126.com第一章本章的内容提要与主要观点•本章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观点做了纵向述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观点。但在这些变化发展着的观点中,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究竟应该设定在什么样的形式和程度上,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还是与实际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可以说没有找到基准点,从而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邓小平同志大胆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进行改革,从最初的引进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不要纠缠“姓社姓资”和“三个有利于”的提出,基本认清了现实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必须市场化即由市场来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后将非公有制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已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新路子。只是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约人们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事实上,在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中实际上也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如:•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生产资料形成的基础与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及相互关系等。•作者认为以生产力作为生产资料形成的基础,以生产工具作为生产资料变化的标志,就有值得商榷之处。而将生产资料的作用更多的社会化,也不太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中市场化与计划化的作用应看作同等重要,甚至市场化更为重要一些。•混合所有制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除论述的内容外作者似乎得出结论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平和是主流,阶级斗争虽然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之一,但从时空上看不应夸大它的作用。第二章•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一样首先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但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决定和影响着社会组织和企业运行方式和企业制度与结构。•计划经济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相应地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政府的意志,企业也必然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因为一切资源(更何况资源又十分有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而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价格、工资、供求、竞争来配置资源,社会生活和企业生产活动及企业组成的制度形式等都需要根据市场的意志来改变,市场的瞬息万变也要求其他各个方面与环节能服从于这样的变化。•我们用政治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资源配置手段决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必然相应变化。至于为什么要采用市场经济来配置资源,那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或者说是由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并不是人们随意选择的结果。就资源配置的方式而言有多种多样,各种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哪一种好,哪一种差的判断。只有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相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说资源配置手段决定所有制形式,而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又必然决定人们的意识,既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与法律判断等。用人们习惯的语言讲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就会不断提高,“金钱观念”会成为人们判断事物取舍的一个重要标志。思想的自由与创新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由此会形成一种自主、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至于这些方面程度有多强度、多快慢会受到各民族的文化、习惯、习性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邓小平提倡在中国搞市场经济正是基于对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认识而提出来的。一定社会的发展阶段通过物质利益的刺激或诱惑;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等,会调动人们内在生存与发展的强烈愿望,从而改变自己和社会的状况,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样的序势选择是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虽然它遇到了一定的抵触,但还是势不可挡地实现了。•在我们这一章教材中,由于作者成书较早,现在回顾头来看很多内容还是充满了计划经济的色彩。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经济发展的部署等都必须由市场来作出,或以市场为基础来实施的。我们希望下次出版时能得到改进。第三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缺陷的经济,集中表现在市场失灵与市场风险(风险的作用是双重的)上,即主要体现在两极分化(财富占有不公平)、失业、环境污染、垄断行为的产生等。这些方面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自身难以纠正的行为,需要政府来干预。•政府干预经济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也要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与道德引导等来进行。问题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必然性程度有多高,市场经济是否必然需要政府干预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干预是逐步加强还是逐步减弱?哪一种具有必然性?根据我们的分析,既然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就必须以市场为主导,政府行为既要服从于市场行为,又要对市场失灵进行补救。只有当市场有需要或市场不能完成的时候,政府才需要介入到经济活动中去干预经济。政府不能借口有市场失灵与市场争主导权。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看,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干预的结果。•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程度也不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必然加强的。实际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始终是有弹性的。对市场过分干预会造成政府失灵,即产生寻租等行为外,还会造成市场扭曲,与市场主体不能成熟的恶性结果。•所以在我国的现阶段转变政府职能十分重要,应彻底改造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组织起来的政府结构与政府职能,改进政府组织形成方式,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解决大政府小市场的问题。将打破地方封锁中的政府壁垒作为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市场的一项重要内容,划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权。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将建立小政府大市场的目标具体落实到建立小地方政府,大市场职能上。现在我们主要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的职能太全太强。大概可以说现阶段的许多弊端皆出于此(老百姓负担太重、腐败、政策多变、权大于法等)。第四章企业制度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国有企业作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我国存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的国有企业将逐步转变其所有制性质。从单一的国有向社会多元占有转变,从国有为主向国有控股、国有参股转变;以某一企业国有向企业社会总量国有转变,即从国家固定占有向国家动态占有转变,从竞争性行业向非竞争性行业的转变,完成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的目标(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从主要抚持大中型国有企业向抚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转变。根据这些转变的要求,考虑到转变过程中社会的承受能力及经济发展中我们可能未曾估计到的情况,中间的过度阶段如何操作与实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国际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不可能没有“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的普遍存在,与某些中小国家或地区中国有企业高效率的并存,使人们无法简单回答,国有企业最终是否应该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要着力建设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的一系列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其主要特征:一是归属清晰;二是权责明确;三是保护严格,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各种经济类型、各种形式的产权都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四是流转顺畅,各类产权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自由流动,以实现产权的最大收益。当然这一章节的学习我们还有许多知识需要掌握如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等。第五章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一个基本要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较快,但另一方面又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而提出来的。它希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人口、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强调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国民经济由主要依靠投入劳动力、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改进为主的集约型增长上来,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以后,逐步从一个经济概念,演变为经济、社会、自然的概念,也就是要实现多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至于可持续发展能否真正做到,理论界是有不同观点的,有一种观点就提出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现实的,经济发展的一定起伏是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与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条件。另一种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能够依靠科技进步而实现的。而我本人倾向于持前一种观点的。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作者的观点有三:一是一定程度的经济起伏是不可避免的;二是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可以抵消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伏的程度;三是地区间过度的自由竞争会导致一些地区长期高速发展,一些地区长期萎缩增长。对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际意义也是值得怀疑的。•从中共十六大开始新一届领导人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的观点,是既继承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又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做了必要的补充。其补充的主要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还是强调发展的速度为主,科学发展观主要强调“科学”发展,将速度问题淡化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发展的持久性,科学发展现强调的是发展的社会目的性。也就是发展为了什么?可持续发展理论显然也强调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国民经济,但其中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的手段,而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既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手段,更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即合理性,强调理性地发展,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1)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4)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同时两者之间是即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本章将在今后的修改中引入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的内容。第六章分配关系的调整与市场关系•本章最初是讲解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市场低迷问题。市场低迷表现为主要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用经济学语言讲是表现为买方市场。这对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新课题。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情况是严重的短期经济,从凭各种票证购物到彻夜排队购物,再到托熟人找关系购物,及搭配残次品、劣等品购物等都是老百姓熟悉了的情况。突然间这种情况不见了,商店搞起了各种促销的手段,厂家的广告铺天盖地。有统计材料表明我国97%以上消费品已存在过剩现象,出现了商品卖不动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人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但分配关系的不合理应是经济学考虑的重要方面。一些人钱多的花不出去,一些人穷的什么也买不起,想买的买不起,买的起的不想买.穷人与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同。对穷人而言货币的边际效用大,很想消费可没有钱;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小,花钱的欲望降低了,导致消费品市场的过剩,市场低迷。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而本文认为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起抓。而抓国内市场的关键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满足他们庞大的购买需求,增强有效需求能力。那么调整分配关系就不可缺少。首先是要增强税收征管,力争堵住严重的偷漏税现象。其次是增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专题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5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