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广东省深圳市文汇中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 蜡烛(共34张PPT)
(苏联)西蒙诺夫(创作不少以战争题材为主的作品)背景介绍:这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采写的真实的故事——1944年9月,苏联红军根据协议,与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军队在南斯拉夫领土上共同对法西斯德国作战。9月19日,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被苏联红军拿下,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的手里……检查课后任务:(25-30分钟,提高效率)预习第3课《蜡烛》,做在1号本。(1)完成词语练习(说明:给红字注音,词语和注音各占一行,都抄写4遍)烧灼迫击炮拂晓瓦砾地窖匍匐腋下鞠躬颤巍巍间歇(2)写出本文记叙六要素。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颤巍巍育乞西契柯拉耶夫舀鞠躬zhuóbǎojiàopúfúyèfúlìwēiqǐqìkēyēyǎojūgōng一、检查字音落实情况:削xiāo削去xuē剥削间jiān间距jiàn间歇迫păi迫击炮pò迫不及待二、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苏联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因为炮火猛烈,战友无法将他的尸首搬回来。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不顾安危,冒着炮火,以惊人的毅力安葬战士,还将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点在坟头并彻夜陪伴。结果:红军战士打败德国鬼子。战士们想埋葬牺牲的战友时,发现了他的坟墓。老妇人又在坟头燃起另一根蜡烛,并向战士们鞠躬致意。战士们深受感染和鼓励。小结:请由故事归结老妇人的形象特点。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猛烈的炮火,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一名苏联红军战士,还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坟头并彻夜陪伴,并向其他战士鞠躬致意,表现出她的勇敢坚毅、深沉而炽热的母亲般的爱和对红军战士的敬意。令人敬重!三、你可否发现在叙述故事中,作者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对蜡烛的七次描写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具体品析1、2种描写的作用)1、反复描写炮火的作用:小结:学会让环境描写发挥作用。(1)烘托气氛:渲染战斗的紧张激烈,写出德军的残忍疯狂。(2)衬托人物:与环境的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惧个人安危,不顾年老体衰,冒着猛烈的炮火,亲自为烈士埋葬。老人的行为格外感人。2、反复描写蜡烛的作用:对失去丈夫的老妇人而言,一对珍藏了45年的新婚喜烛,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而老人把它们献给了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反映老人对战士的爱戴与敬意,表现老人深沉而炽热的母亲般的爱。小结:学会用具体的物(意象)承载抽象的情感。课后任务:(1号本)完成一篇《“海鸥”飞临的日子》小习作,写写当天的经历、活动和见闻、感受,提醒进行适当的环境(天气、景物)描写。(200字以上)•以下为备课资料“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黑围巾一、自学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请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2、请你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小组互帮1、这篇战地通讯记叙的事件中,感人的因素有哪些?2、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本文通过对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掩埋苏联红军烈士遗体的叙述,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小结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3、细节的描写——蜡烛。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检测•课后第二题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插叙)2、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3、原句(1)勾画了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对世界人民的践踏;(2)点出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老妇人对苏联战士的敬佩、感谢之情;(3)不点出具体的人名,更具普遍意义,是一种不分国界的军民感情。勇气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她的一家人正围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收藏我吗?”------“哦,当然啦。”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兵找来。他们在壁橱里发现了那个美国人,把他从橱碗里拖了出来。而那个收藏了伞兵的法国农民被当场枪毙在自家的庭院里。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德国人为如何处置俘虏发生了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德国人听到他逃走。他们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逃跑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对,还有一次最后的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往回跑,这个美国佬又来到农家跟前,敲着厨房的门。女人来的很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的,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你愿意藏我吗?”他问。“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德国人没有再来,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战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寡妇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三天之后,诺曼底的这块地区解放了,他能够重返部队了。动作片段描写1、他骑着自行车,一路吹着口哨……2、课上,他没有听讲……3、篮球场上,他奔跑着……4、考场上,他……提示:人物的某个动作同时可能伴有一定的神情。因此,在以动作描写为主的同时可穿插着写人物的神情。坐在最后排的杨阳上课偷偷吃东西,只见他把脑袋尽可能低下去,把嘴巴伸进抽屉里,飞快地咬了一大口牛肉干,然后紧抿了嘴巴咀嚼,两只耳朵被嘴角的肌肉牵扯着一动一动的,整个教室后面跟着飘散出一股牛肉和芝麻的焦香。例:放学了,他把书本练习簿什么的一古脑儿往书包里一塞,书包扣带只扣了一个,就把书包往肩上一撂。蹦跳着,还哼着小调。到了校门口,他左右一望,正是车流空隙,就一窜过了马路。他拐过一条小街,这才慢慢走着,因前面就是他的家。罗纳尔多在中场挺身收腹,接住同伴传来的一记高球,习惯地用小腿轻轻地一颠,球魔术般地跳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他飞速插上,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带球一连绕过对方3名后卫的阻击,一直冲入禁区,巧妙避开已扑到跟前的守门员,侧身起脚,“唰”的一声,球应声入网。他双手捧着球,深吸一口气,然后踮起脚尖,原地弹动了三四下,接着,他突然如离弦的箭一般朝着篮下奔去。离篮架足有四五米远,他把球交到右手中向篮板抛去,球“碰”的一声反弹下来。说时迟,那时快,他三步就跨到篮下,“蹭”地跳起来,双手抓住飞来的球,举到头顶,腰一挺,然后“嘿”地叫了一声,把球灌进了篮筐......运用修辞,合理地使用限制语及修饰语用幽默夸张的动作,写出风趣的内容要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不能太笼统抓住特征,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该出手时才出手,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场人为的灾难家园的毁灭,亲人的死难。一个不知姓名的的战士,一个非亲非故的青年。让一位孤独的老妇沉痛埋葬。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等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34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烧灼: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永垂不朽:烧,烫,使受伤。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恭敬庄严地站立着。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本文标题:[广东省深圳市文汇中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 蜡烛(共34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8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