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黄美玲:麻醉药的品种与研究进展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I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题目:麻醉药的品种与研究进展姓名:黄美玲学号:80303103系部:轻化工程系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班级:08精化1班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一日II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题目麻醉药的品种与研究进展姓名:黄美玲系部:轻化工程系系主任:吴为亚指导老师:张强2010年12月21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III目录1.引言………………………………………………………………………………11.1麻醉药……………………………………………………….…………………11.2麻醉药的发展史………………………………………………………….……21.2.1中国古代麻醉史……………………………………………….…………1.2.2现代麻醉史……………………………………………….………………2.麻醉药分类及品种…………………………………………………………32.1全身麻醉药…………………………………………………….………………32.1.1吸入麻醉药…………………………………………………….………….32.1.2静脉麻醉药………………………………………………………….….32.2局部麻醉药…………………………………………………….………………42.2.1酯类局麻药………………………………………………….…………….42.2.2酰胺类局麻药……………………………………………….…………….43.麻醉药研究进展…………………………………………………….…73.1静脉麻醉药研究进展…………………………………………………………...73.1.1“老药”穿新衣――丙泊酚新剂型……………………………………3.1.2瑞咪芬太尼………………………………………………….………………3.2局部麻醉药研究进展……………………………………………………….83.2.1局麻药微球………………………………………………………………..83.2.2局麻药脂质体…………………………………………………………..83.2.3局麻药乳剂………………………………………………………………93.2.4局麻药水凝胶及局麻药微型胶囊………………………………………IV3.3氯普鲁卡因的新研究………………………………………………………3.3.1臂丛神经阻滞…………………………………………………………3.3.2静脉注射抑制气管插管反应…………………………………………3.3.3术后镇痛………………………………………………………………3.3.4全身麻醉………………………………………………………………5结论……………………………………………………………………………参考文献…………………………………………………………………………10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1摘要:随着麻醉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麻醉药的理论、方法和临床实践均取得了长远的发展。麻醉药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文中分别对这两类麻醉药的品种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未来不断对麻醉学的深入探讨必将推动麻醉药的发展。关键词:麻醉药、品种、研究进展1.引言1.1麻醉药的简介麻醉药是指能使整个机体或机体局部暂时、可逆性失去知觉及痛觉的药物。根据其作用范围可分为全身麻醉药及局部麻醉药。1.2麻醉药的发展史1.2.1中国古代麻醉史我国很久以前就有关于手术麻醉的传说和记载,例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很久以来就千方百计寻找治病止疼的良药。公元2世纪,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佛散,1700多年前,华佗就已经使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公元652年,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方》,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赵学敏所著《串雅内编》介绍了由草乌、川乌、天南星、蟾酥、番木鳖等组成的开刀药方。针灸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治病止痛的重要方法,215-282年晋皇甫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针灸专著。在复苏急救方面,公元前4-5世纪,就有扁鹊切脉以诊断人之生死,用针和草药进行急救复苏的记载。1.2.2现代麻醉史18世纪中叶,1772年Pristley发现氧化亚氮(笑气),1884年WELLS用于牙科手术。1818年FAFADAY发现乙醚,1846年乡村医生LONG施行乙醚麻醉成功,但当时未为世界所知。同年10月16日,MORTON施行乙醚麻学醉当众示范成功。乙醚麻醉的成功,可视为近代麻醉开端的。1847年SIMPSON第一次使用氯仿于分娩镇痛成功。以后相继有许多吸入麻醉药的出现。20世纪初,1903年合成了巴比妥类衍生物,具有催眠镇静作用的药物。1934年硫喷妥钠应用于临床,成为现代静脉麻醉的主要药物。肌肉松弛药2的出现和应用,进一步改善了全身麻醉的效果。1935年KING从箭毒中分离出右旋筒箭毒碱,1942年将筒箭毒碱应用于外科手术。局部及神经阻滞的应用进展在应用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的阶段,由于使用方法简陋,经验不足,病人不够安全。这期间出现了注射器,1860年NIEMAN发现了可卡因,1884年KOLLER用于眼局部手术。次年HALSTEAD开始将可卡因用于下颌神经阻滞,同年CORNING在狗进行了脊麻试验,施行硬膜外麻醉成功。1896年BIER在动物及人作蛛网膜下腔阻滞成功,1905年合成普鲁卡因。2.麻醉药分类及品种2.1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的作用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暂时的抑制,从而使意识、感觉,特别是痛觉消失,肌肉松弛以及控制内脏反射反应。全身麻醉药(generalanesthetics)简称全麻药,是一类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抑制,导致意识、感觉,特别是痛觉暂时消失的药物,主要用于手术麻醉。理想的全麻药除要求治疗指数大、安全范围广和方便调整麻醉深度外,还应当能松弛骨骼肌,抑制或消除各种不利的反射活动,以及对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无明显影响。然而目前临床使用的全身麻醉药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均较小,很难达到理想的麻醉要求。2.1.1吸入麻醉药吸入麻醉药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前者如乙醚、氟烷、异氟烷、恩氟烷等,后者如氧化亚氮。【作用机制】吸入性麻醉药经肺泡动脉入血,而到达脑组织,阻断其突触传递功能,引起全身麻醉。其作用机制的学说很多,尚未趋统一。但脂溶性学说,至今仍是各种学说的基础。有力的依据是化学结构各异的吸入性麻醉药的作用与其脂溶性之间有鲜明的相关性,即脂溶性越高,麻醉作用越强。现认为吸入性麻醉药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抑制神经细胞除极,进而广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麻醉。麻醉乙醚(anestheticether)为无色澄明易挥发的液体,有特异臭味,易燃易爆,易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及乙醛,使毒性增加。麻醉浓度的乙醚对呼吸功能和血压几无影响,对心、肝、肾的毒性也小。乙醚尚有箭毒样作用,故肌肉松弛作用较强。但此要的诱导期和苏醒期较长,易发生意外,现已少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3氟烷(halothane)为无色透明液体,沸点50.2℃,不燃不爆,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氟烷的mac仅为0.75%,麻醉作用强,血/气分布系数也较小,故诱导期短,苏醒快,但氟烷的肌肉松弛和镇痛作用较弱;使脑血管扩张,升高颅内压;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诱发心律失常等。反复应用偶致肝炎或肝坏死,应予警惕。子宫肌松弛常致产后出血,禁用于难产或剖腹产病人。恩氟烷(enflurane)及异氟烷(isoflurane)是同分异构物,和氟烷比较,mac稍大,麻醉诱导平稳、迅速和舒适,苏醒也快,肌肉松弛良好,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反复使用无明显副作用,偶有恶心呕吐。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氧化亚氮(nitrousoxide)又名笑气,为无色味甜无刺激性液态气体,性稳定,不燃不爆。用于麻醉时,患者感觉舒适愉快,镇痛作用强,停药后苏醒较快,对呼吸和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但对心肌略有抑制作用。氧化亚氮的mac值超过100,麻醉效能很低。需与其他麻醉药配伍方可达满意的麻醉效果。血/气布系数低,诱导期短。主要用于诱导麻醉或与其他全身麻醉药配伍使用。2.1.2静脉麻醉药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氯胺铜等。硫喷妥钠(pentothalsodium)为超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脂溶性高,静脉注射后几秒钟即可进入脑组织,麻醉作用迅速,无兴奋期。但由于此药在体内迅速重新分布,从脑组织转运到肌肉和脂肪等组织,因而作用维持时间短,脑中t1/2仅5分钟。硫喷妥钠的镇痛效应差,肌肉松弛不完全,临床主要用于诱导麻醉、基础麻醉和脓肿的切开引流、骨折、脱臼的闭合复位等短时手术。硫喷妥钠对呼吸中枢有明显抑制作用,新生儿、婴幼儿易受抑制,故禁用。还易诱发喉头和支气管痉挛,故支气管哮喘者禁用。氯胺酮(ketamine)能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新皮层的传导,同时又能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引起意识模糊,短暂性记忆缺失及满意的镇痛效应,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常有梦幻,肌张力增加,血压升高。此状态又称分离麻醉(dissociativeanesthesia)。氯胺酮麻醉时对体表镇痛作用明显,内脏镇痛作用差,但诱导迅速。对呼吸影响轻微,对心血管具有明显兴奋作用。用于短时的体表小手术,如烧伤清创、切痂、植皮等。第三节复合麻醉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到完善的手术中和术后镇痛及满意的外科手术条件。目前各种全麻药单独应用都不够理想。为克服其不足,常采用联合用药或辅以其他药物,此即复合醉。2.2.1局部局麻药4局部麻醉药物具有阻滞神经冲动传导的作用,产生完全的麻醉效果,对注射部位的神经或者其他组织无损害等特点。按照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酯类和酰胺类。国内现在常用的酯类局麻药物有:普鲁卡因和丁卡因等。酰胺类局麻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2.2.1酯类局麻药普鲁卡因(procaine)是常用的局麻药之一。对粘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常局部注射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普鲁卡因在血浆中能被酯酶水解,转变为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乙氨基乙醇,前者能对抗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故应避免与磺胺类药物同时应用。普鲁卡因也可用于损伤部位的局部封闭。有时可引起过敏反应,故用药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但皮试阴性者仍可发生过敏反应。对本药过敏者可用利氯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代替。氯普鲁卡因(chloroprocaine)采用化学修饰方法将普鲁卡因分子中对氨基苯甲酸的2位上用氯原子取代形成氯普鲁卡因,形成新一代局麻药,是酯类短效局麻药,有较强的抗光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可持续给药而无快速耐药性。氯普鲁卡因毒性较低,且其代谢产物不是引起过敏的物质,不需要做皮试,临床应用方便易行。丁卡因(tetracaine)又称地卡因(dicaine)。化学结构与普鲁卡因相似,属于脂类局麻药。本药对粘膜的穿透力强,常用于表面麻醉。以0.5%~1%溶液滴眼,无角膜损伤等不良反应本药也可用于传导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因毒性大,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2.2.2酰胺类局麻药利多卡因(lidocaine)又名赛罗卡因(xylocaine),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局麻药。相同浓度下与普鲁卡因相比,利多卡因具有起效快、作用强而持久、穿透力强及安全范围较大等特点,同时无扩张血管作用及对组织几乎没有刺激性。可用于多种形式的局部麻醉,有全能麻醉药之称,主要用于传导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本药也可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对普鲁卡因过敏者可选用此药。布比卡因(bupivacaine)又称麻卡因(marcaine),属酰胺类局麻药,化学结构与利多卡因相似,局麻作用较利多卡因强、持续时间长。本药主要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和硬膜外麻醉。(levobupivacaine)为新型长效局麻药,作为布比卡因的异构体,在理论及动物试验的证据证明具有相对较低的毒性。罗哌卡因(ropivacaine)化学结构类似布比卡因,其阻断痛觉的作用较强而对运动的作用较弱,作用时间短,有明显的收缩血管作用。适用于芜湖职业
本文标题:黄美玲:麻醉药的品种与研究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