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17课__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课件设计
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胡庆华1.政体: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由国体所决定,与国体相适应。因为具体的情况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政体。如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都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则可以是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等不同的形式。2.民主:“专制”的对称。指多数人统治的国家形态。概念解释5.共和:国家元首和国家权力机关定期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3.宪政:指依据宪法和法律进行治理的政治制度。6.民权:人民的政治权利。4.宪法: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该国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在该国的法律中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大的效力。清末民初,一大批志士仁人以在中国实现宪政民主为毕生追求目标,为此,他们前仆后继,牺牲奋斗。美国惟一的一部宪法——1787年宪法,自诞生起,一管就管了200多年,从未废止。而亚洲地区最早建立起“共和国”的国家——中国,从上个世纪初至今天,共产生过13部宪法草案和宪法,时至今日,却为什么依旧在宪政之路上艰难跋涉?让我们一同来沉思百年中国民主宪政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和奋争吧……导语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以来西风东渐,多年闭关自守的“大清帝国”被鸦片战争的枪炮轰开了国门,在与西方列强的“对话”中,泱泱“中华大国”竟是如此不堪一击!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1:林则徐、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何在?并由此提出了什么主张?参考:认为原因在于“技不如人”,由此提出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鸦片战争海战图问题2:有人说:林、魏二人对西方的认识非常肤浅,向西方学习的东西只是皮毛,而且其主张没有付诸实践,不值一提。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参考: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虽学的是皮毛,但是,他们揭开了中国近代探索救国真理的序幕。后来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可以看作是从不同方面传承其“师夷长技”的思想(器物—制度—思想)。中国认知海外第一书─魏源《海国图志》书影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2.从“君民共主”、“君主立宪”到开明君主制问题3:王韬、薛福成等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参考:王韬、薛福成等都属于士大夫知识分子。他们认为中国专制政治使君主与民众上下相隔,而议会制在他们看来能够“能上下为一心”、“同甘共苦”。而西方议会政治的原生意义是对君主、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约束。显然,他们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更不可能认识到这种制度背后的文化与历史。王韬(1828—1897):一生正值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际,忧时愤世,又远游西方诸国,目睹其富强,主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以西法造炮制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允许民间自立公司;还赞扬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认为君民不隔而上下相通;批评科举制,主张设立新式学堂培育人才;呼吁在自强的基础上,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废除关税协定和领事裁判权。问题4:王韬、薛福成等觉得中国适合何种政体?为什么?参考:他们主张“君民共主制”,但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他们还不能摆脱旧的传统信念的影响。从中可看出,他们依然认为君主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君主权威的合法性不容置疑。薛福成(1838—1894):清末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其思想继承了魏源、林则徐等人的“经世致用”的观点,并将它发展为早期维新思想“经世实学”,后成为曾国藩、李鸿章领导的洋务派的思想大旗和理论指导。当一些先贤在技术层面上改革中国的时候,他们发现光有一些单纯的技术并不能真正地解决民族存亡问题,技术离开了制度的鼓励和保障依然只是“淫巧小技”,不足为恃。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整整刺激了一代人,有识之士发现中国之失败决非偶然也非军事力量的薄弱,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的腐朽所致,因此他们从西方的制度文明中找到了君主立宪这一药方,试图改变中国。问题5:请阅读从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和《应诏统筹全局折》节选的部分内容,想想维新派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参考:立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这显然比早期维新派“君民共主”的主张前进了一步。参考:宪政有几种形式,如果实行英国那样的宪政制度,君权旁落,清廷实在心有不甘;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势力不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势力;顽固派以“维护祖制”为名,利用慈禧太后不甘失去权力的心理,鼓动其掣肘皇帝,阻挠变法;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维新派求变心切,权力虚弱的光绪帝与维新派采取“快变”方式;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对改革前途充满了简单的、不成熟的判断,等等。问题6:康梁在后来的变法实践中,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改为主张搞开明君主制,政治主张明显缓和,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仅仅两年,即1901年初,被八国联军炮火赶到西安“西狩”途中的慈禧太后,于1月29日发布了第一道变法上谕,其中道:“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在内外压力之下,连慈禧本人也意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为挽救王朝危亡,化解内外危机,两年前血腥镇压“百日维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推行“新政”。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同时,朝野掀起了一场“立宪运动”。二、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1.“预备仿行立宪”与《钦定宪法大纲》2.“皇族内阁”问题1: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50字内概括)参考: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预备立宪应保证皇权至高无上。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先后死去,由不足三岁的溥仪继位。载沣为摄政王,总揽大权,继续进行立宪的欺骗。溥仪载沣参考: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一个在君权问题上态度矛盾的文件,它离宪政的要求还很远。但是,无论清政府如何抓权不放,总算还是给臣民设定了一些权利,也限制了部分君权。比如它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结社等事准其自由”,“臣民非按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等等,另外还有一些规定将司法权划归“审判衙门”,实际上是取消了皇帝的最高审判权。其在中国宪政历史上毕竟迈出了艰难的一步。问题2:《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你怎样评价它?慈禧死后,清廷不仅未逐步开明化,反而在失去权力的恐慌中加速走向保守和偏执,把维护朝廷视为头等大事,无视社会人心的变化。民间与朝廷南辕北辙,两股相反方向的力量在撕裂中国。人民终于失去耐心。1911年10月10日,随着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延续了260余年的清王朝走向灭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上海南京路上悬五色旗清帝退位诏书三、民国初期的宪政努力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中华民国约法》参考:前者以民主共和制否定君主专制,后者以总统制否定责任内阁制;前者以三权分立为原则建构国家组织,后者是为独裁提供法律依据。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崇尚英美民主政体,所以原汁原味照搬西方宪政。行内阁制目的在于将大总统袁世凯置于虚尊地位,将之纳入资产阶级的政治体系。“因人立法,盖有不得已之苦衷在也。”“临时约法在不同的情况下抛弃总统制而采取内阁制,用心是很好的也是很苦的。”袁世凯试图通过独裁政治而确立个人权威,于是一步步破坏民主共和政体,制定《新约法》,作为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工具。问题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新约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参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新约法》保留了“中华民国”国号,规定总统要“对国民全体负责”,说明在辛亥革命后“朕即国家”、“皇权至上”等不再是神圣的天条,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的宪政有根本区别,国家观念正从传统向近代转变。袁世凯在一片讨伐声中,病重而亡。它揭示了,在近代中国,任何新权威的建立,如果偏离了挽救民族危亡与实行民主宪政的轨道,仅仅依靠赤裸裸的武力建立政权,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身亡事小,误国罪大。问题2:《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披着“宪政”外衣恢复独裁统治,这说明了什么?他的结局揭示了什么道理?三、民国初期的宪政努力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中华民国约法》3.宋教仁之死今天我们回首历史,看见的仿佛只有尘埃,只有权势的喧嚣和赞美。但历史会永远铭记1913年3月20日晚发生在上海火车站的那一刻,宋教仁以他的鲜血染红了他所追求的民主理想,也染红了整个沧桑百年史。年轻的宋教仁被罪恶的专制子弹击中……问题3: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参考:因为宋教仁一贯主张责任内阁制,要实践宪政中的权力制衡准则,竞选成功则组阁,竞选失败也要监督政府。他把宪政诉诸实践,令袁生畏。宋教仁死后第二天,直接凶手应夔丞、武士英就相继被捕。搜查证据,才发现在应、武的背后还大有人在。首先浮出水面的是洪述祖,其人是袁世凯政府中的内务部秘书。然后,又发现了他后面的人竟是总理赵秉钧,赵的背后才是真正的主谋——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有一副挽联这样说: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应夔丞,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墓区正中耸立宋氏全身坐像,用大理石雕刻而成,坐像底座正面刻“渔父”两字,系章炳麟篆文手迹。背面刻铭文,系于右任所书:“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记。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於乎!九泉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铭诸心肝,质诸天地。”宋教仁墓地,位于上海闸北共和新路1555号。重读这段历史我禁不住潸然泪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宋教仁却一直活在我的心中。他的死不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不幸。他的死实际上预示着在这块古老的东方土地上要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还将经历多少曲折、艰难,要献出多少优秀儿女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宋教仁死了,他把未竟的理想留给了后来的人们。他永远年轻,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2岁,定格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我们未必都认同他当年的思想,但他对自己所追求的思想的执著,他为自己的理想不惜献出生命的崇高精神,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责任感,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人格,这一切即使过了多少年都有他不可磨灭的价值,他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了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黑暗夜空。想起宋教仁中国人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并付诸实践,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谁是国家的主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君主,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所谓朕即国家。到了近代,王韬、郑观应等倡导君民共主,他们虽然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但揭开了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倡导君主立宪(后改开明专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因种种原因,昙花一现,光绪泣血瀛台,六君子魂归西天。历史的余音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以实行宪政的名义强化君主制,结果把自己推上了革命的祭坛。中华民国诞生后,《临时约法》成了纸上谈兵,袁世凯行专制独裁,宋教仁喋血宪政路上,共和国徒具虚名。所谓宪政,指政府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进行治理,即在法治下行有限政府。历史表明,有宪法,未必有宪政,但每一次改革与尝试毕竟给中国带来了些微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总要遭遇曲折,但我们注定要前进,也正在前进。完
本文标题:第17课__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课件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4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