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鸿门宴之项羽形象综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只此一语,就可看出项羽的宏图大志、英雄气概,也可看出他性格中的狂妄自负。取而代之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zèng),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锦衣夜行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月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现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项羽本纪》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几位诗人对项羽的评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评价:刘邦:高明的政治家;项羽: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言语呕呕”与“暗恶叱咤”,“恭谨慈爱”与“剽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的矛盾统一。——钱钟书《管锥编·项羽本纪》钱钟书评价项羽易中天评价项羽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易中天评价项羽身世魅力悬殊:项羽是贵族、英雄;刘邦是贫民、流氓。性格决定命运:在胜利面前: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在做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在待人方面:刘邦心狠手辣,项羽儿女情长。易中天评价项羽秦末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项羽、韩信、张良、陈平、萧何、樊哙他们都是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将英雄本色毫不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英雄。王立群评价项羽在一个盛行成王败寇观念的国度里,曾经名震诸侯,后来被围垓下饮恨而终的项羽却受到后人众多的礼赞,反复的评述。他让人叹息,让人感慨,让人伤感,让人敬佩。他的血性,他的柔情,让人挥之不去,咏之不足。他虽然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在诗歌、绘画、戏剧、散文等领域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项羽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二是项羽既叱咤风云又柔情百转,既神勇无比又重情重义。一个人可以失败,但是,一个人不可以没有人格魅力。这就项羽给我们的启示。积累·整合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作业积累作业:1、课后第三题(先释词,再译句)。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句。练笔作业:为项羽或刘邦写一篇人物短评,不少于300字。题目:“我眼中的刘邦”;“项羽,你听我说”,也可自拟。导学案、固学案:完成本课练习,下周一上交。作业:1、自主阅读读本《乌江自刎》,结合注释做好批注。2、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评价,谈谈自己对项羽这一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300-400字。拓展阅读“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的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我没有看到你“沽名”,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线,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楚戟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你,是英雄!于是你英雄地起事,英雄地南征北战,英雄地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时,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着你的伟岸。“虞兮虞兮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当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地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时,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虽已去,却为后人敬仰。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高考作文《题乌江亭》节选)三、项羽与刘邦在鸿门宴上的斗争结局除了人物性格上的因素之外,还有是否善用人才的区别。不妨听听刘邦是如何谈用人与成败的。《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知人善用:自己不可能全才全能,必须重人用人,补自己之不足。精英人才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永不满足:决不骄傲自满,一旦自满不前必落人后。对事业,对自己都不满足。志存高远:目标无限,追求无限。没有目标的人生活是痛苦的。忍辱负重:小不忍则乱大谋。要最后成功必须能忍。(勾践、邓小平)团结合作: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能团结最多的人,特别是敌营内部的人。(刘邦、刘备)自主探究项羽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可是“鸿门宴”中的项羽却令人大失所望,大惑不解。请问,究竟是何原因使项羽不杀刘邦呢?见解一赎罪补偿依据:“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简析:项羽知道自己做王于法无据。但是,他选择称霸,这便足以造成其内心深处的负罪感,于是饶了刘邦一命,以便补偿应当“立王”的刘邦。见解二宽恕放纵依据:“君王为人不忍。”简析:“为人不忍”是一种对敌人的宽容,是一种对敌人的放纵。项羽的“放虎归山”成全了刘邦。见解三慑于民意依据:“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简析:项羽对杀死沛公有所顾忌。沛公了解民意,入关之后便约法三章,纪律严明,严于律己,赢得了群众的好感。这样,项羽自然就不敢贸然杀他了。见解四迷信武力依据:“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简析:项羽迷信自己的武力,一味蛮干。曹无伤密报说刘邦欲王关中,项羽立时大怒,下令攻打,可见项羽认为要杀死刘邦是小菜一碟。既然得知刘邦无意,便不生杀机——可能自认为随时可杀。见解五壮士气概依据:“壮士!赐之卮酒!”简析:项羽崇敬壮士,他理想中的情景是他所说的“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明枪实剑,单打独斗。因此,项羽在鸿门宴会上不吭不哼,而独独对樊哙的壮士气概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与敬意。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率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讨论主要人物——项羽。一、项羽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佐证。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暴,不善阴谋。特点:勇而少谋、沽名轻敌、自矜功伐勇而少谋:(当听到刘邦“欲王关中”,即怒不可遏,必“击破沛公军”,当听到刘邦一席虚假言辞之后,怒火即消,并说出告密人姓名。)沽名轻敌:(拒范增之谏,信刘邦之谎,纳项伯之言,刚愎自用,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从宴会上的排座次,到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从对范增在席间想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到沛公逃席安然受璧,均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自矜功伐:(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处理,便轻信刘邦的屈从、臣服,便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最终遭致失败)总结:正是项羽的这些弱点性格特征,揭示了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了。二、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这一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展开,人物性格鲜明。②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与项羽的直率粗犷。
本文标题:鸿门宴之项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5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