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1、具有相对的稀缺性;2、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3、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生产力的有限,也正是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含义:1、利润为企业生产经营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2、如是“负值”,由越小越好;3、利润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效用货币收益方面,忽略非货币方面。三、劳动力市场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是供给者;在劳动力市场中,居民户是劳动者的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四、实证研究方法的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特点:1、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2、对经济现象形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据经验及事实进行验证。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因素,相互关系及影响,搜集并分类相关事实资料;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五、规范研究方法特点: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研究现象的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2、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经济运行中三种障碍: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障碍。六、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提拱的劳动时间。劳动力工资供给弹性Es分五大类:①供给无弹性。即Es=0,无论工资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②供给有无线弹性。即Es→∞,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绝对值大于0。③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工资变动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百分比相同。④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⑤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变动趋势:1、15-19岁青年人口参与率下降。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存在对经济周期循环敏感反应性。原因在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制度劳动时间缩短,灵活工作制推行;科学技术的进步;④人口出生率一下降。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4、男性成年人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总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研究者提了两种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中年女性)参与率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中年女性)参与率下降故二级劳动力市场(中年妇女)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率与变动的、幅度较大的群体。七、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雇用的劳动量。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①需求无弹性。即Ed=0,无论工资如何变动,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②需求有无线弹性。即Ed→∞,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绝对值大于0。③单位需求弹性。即Ed=1,工资变动百分比与劳动力需求百分比相同。④需求富有弹性。即Ed>1,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⑤缺乏弹性。即Ed<1,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边际生产率增减规律由劳动投入的增加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3、总产量绝对减少总产量(TP),平均产量(MP),边际产量(AP);MP=0时总产量取得最大值企业短期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八、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构成:劳动的所有者个体,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劳动力市场的性质: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2、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自得到所需。3、劳动力市场地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的价值---工资。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消耗最低的费用的最经济形式。它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表现:1、它是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必然的产物;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3、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九、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单个市场)和一般均衡分析(所有市场)。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L·瓦尔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同质的劳动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人口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均衡都有系。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十: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基本工资:工资率、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影响货币工资的三个主要因素: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工资制度安排。福利分两类:实物支付(工作餐、折价优惠商品和服务)与延期支付(各类保险),它的特征:以劳动为基础;法定性;企业自定性与灵活性。十、就业含义(具备的三个条件):1、劳动主体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3、所从事的劳动有酬劳动。总供给=消费与储蓄的总和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和总需求水平失业类型:①摩擦性失业:劳动者寻找工作,以及劳动都在就业岗位之间变换所形成的失业,是正常性失业。②技术性失业:引进先进技术代替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造成的失业。③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致的失业。④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变化引起的。需求不足性失业(非正常失业)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1、增长差距性失业(最严重最常见又最难对付的);2、周期性失业。针对这个提示两点对策:1、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2、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反映失业程度的两个指标: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面对劳动力市场,人们分为三种身份: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失业的影响:造成家庭生活困难;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政府支出包括:1、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和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2、转移支付: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某些补贴。十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2、最低社会保障。3、工会权利与义务。十二、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1、财政政策: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经济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出、降低税率)②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出、提高税率)2、货币政策: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①扩张性: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准备金率/贴现率、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②紧缩性: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准备金率/贴现率3、收入政策:在一定社会总收入,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对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十三、收入政策作用:①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③有利于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收入政策措施:①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②收入平等化的措施。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是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越不平等。第二章劳动法一、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它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①指导性、纲领性。②反应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③高度的稳定性。④高度的权威性,适用于所有的劳动关系。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①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②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③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可以弥补劳动法律可能出现的缺陷。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①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②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③物质帮助权原则二、劳动保障权包括: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具体体现: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具体内容:1、劳动者有权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参与工会民主管理权利。2、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就劳动关系事务和生产经营事务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3、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4、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5、用人单位制定重要管理规定时,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6、劳动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当贯彻“三方原则”。7、工会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咨询权。物质帮助权:对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从社会获得的物质帮助的权利。主要通过社会保险实现。社会保险:具有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三、劳动法律渊源是劳动法道理决定性影响的所有因素,是解决劳动法的监督检查机关、劳动争议仲裁或司法机关适用的问题,是对所有法律适用都有约束力的规范。劳动法律渊类别:①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是劳动法的首要渊源、是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依据②劳动法律,调整劳动关系的规范,是劳动立法的基本准则,劳动法最主要表现形式。③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是灵活地执行和补充劳动立法原则性决定的有力工具。④劳动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⑤地方性劳动法规⑥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⑦正式解释: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四、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①促进就业法律制度②劳动合同和集体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集体合同协商、订立的程序、原则,集体合同履行、监督检查规则。③劳动标准制度: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特殊保护制度。④职业培训制度⑤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⑧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规定以何种手段实现和保证各项劳动法律的实施;是实施劳动监督检查职权划分和行为规则;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范围一致。劳动法律体系的职能结构模式:劳动关系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度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标准法(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检查法。我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社会保险)培训权;结社权。所谓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的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事先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二个条件:1、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2、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劳动法律关系种类:劳动合同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
本文标题: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5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