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三章国家性质§1、国家性质概述一、国家性质的概念国家性质,又称国体。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2、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国家性质的最终决定因素;3、社会的文化制度。二、我国的性质(一)人民民主专政1、宪法第1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二)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1、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表现在:①领导力量;②阶级基础;③国家职能;④历史使命。2、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表现在:①存在着一个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②存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2、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阶层结构★什么是“人民”?首先,“人民”是一个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是以在历史发展面前所起的作用为最终划分标准的。其次,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再次,人民内部是分为层次的。一、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二、农民阶级:工农联盟是我国的阶级基础三、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其他阶层:范围包括六类五、爱国统一战线(一)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范围☆爱国统一战线实际上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由我国全体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这个联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另一个是广泛团结台湾同胞、香港、澳门同胞、海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二)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地位第三节与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政党制度一、政党制度概述(一)政党及其法律特征(1)政党是由其成员组织的社会组织,不是国家机构;(2)政党是政治性的组织,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组织体系和领导机构,以夺取或控制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运作为政治目标,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3)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二)政党制度的宪法规范1、在宪法中直接规定2、在宪法序言中确认或在宪法中间接规定——我国的做法(三)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1、一党制;2、两党制;3、多党制;4、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民主党派:八个参政党的统称(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主要内容和形式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宪法确认的合法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内容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3、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1)政治协商。(2)在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发挥重要作用。(3)担任各级政府、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4)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发挥重要作用。(5)实行民主监督。(6)建言献策。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人民政协的性质、组织和主要职能1、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人民政协不属于国家机关体系,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或人民团体。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2、人民政协的组织人民政协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3、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组织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4、我国的经济基础一、经济制度概述二、生产资料所有制(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二)非公有制经济(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1、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矿藏和水流属于国家所有;☆土地公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体现(注意:土地所有权不等于土地使用权)。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者经济;(二)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劳动者个体经济;2、私营经济;3、外商投资企业三、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即按照个人占有或拥有的技术、信息、股份、土地使用权、资本、生产资料等各种要素的多少来分配社会财富的分配形式。四、对财产的保护(一)宪法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二)宪法对公民个人财产权和继承权的保护:1、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3、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1、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2、发展科学事业;3、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1、普及理想、道德、文化和法纪教育,培育“四有”公民;2、提倡“五爱”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公德;3、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反对腐朽思想。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又提出了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十六大报告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一新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所谓“政治文明”,主要指人类社会文明中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生成、构建及完善的状态,它以民主为核心,以法治为标志,以合法性为要求,在人类文明中居于主导地位。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结合。
本文标题:宪法学之 国家性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56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