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训练题
第1页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训练(2)一选择题(48分)1、公元前6世纪,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把水当作万物的本原,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将谈论的对象集中到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方面来。这反映出A城邦社会性质发性改变B希腊城邦已完全统一C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雅典民主政治开始确立2、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B引发外族入侵和奴役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D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3、古代希腊对人性的探索由“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到“美德即知识”这种变化反映了A进一步强调人的价值B赞美人的智慧与力量C判断是非善恶的依据发生了根本变化D由强调感性到强调理性4、《理想国》是柏拉图的重要对话始体著作之一,书里他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该理想国的核心理念是A自由平等科学B人文主义精神是至高无上的C善是人的内在灵魂D根据智慧品德进行理性分工5、希腊哲学最重要的时代始于苏格拉底。康德做出这一诊断的主要依据在于,苏格拉底A批判宗教神学的危害B注重对人本身研究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D倡导人独立理性思考6、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建立吕克昂学园并进行大量的创作,在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都取的了很高的成就。下列观点属于亚里士多德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结论的是A人类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B理性思考比感觉更重要C自然科学和哲学是相通的D知识和感觉起源于认识7、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多半故事以爱情为主题,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理想情人的妩媚。这反映文艺复兴A反对禁欲主义B主张恋爱自由C推动文学创作D抛弃宗教信仰8、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B绘画内容的改变C人文主义的影响D宗教束缚的削弱9、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展开,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高级神职人员。这一现象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A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资本主义尚未萌芽C社会上层热衷于古典文化D封建保守势力异常强大10、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的口号,其意义在于A宣扬了因行称义B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第2页C创立了新教教派D否定了教皇的权威11、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刷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旨在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12、路德认为,教士的布道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神圣所在。最高的权威是《圣经》本身。世俗之人完全可以通过直接阅读《圣经》而同上帝沟通。路德的观点A打破了教会的权威B揭穿了赎罪券的谎言C促进资本主义发展D促进民族国家兴起13、加尔文认为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的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主张有利于A巩固民众对宗教的信仰B扩大路德教的社会影响C强化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思想D拉近宗教与世俗的距离14、孟德斯鸠说:“每个人既然都应该有同样的幸福和同样的利益,那么也就应该享有同样的欢乐,抱着同样的欢乐,同样的希望。”由材料可知,他主张A人人平等B以法治国C天赋人权D人民主权15、卢梭说:“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他们仅仅是主权者的官史……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材料实际上强调了A共和国只能实行法治B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C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法律是由政府创造的16、卢梭曾说:“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成为合法的了。”据此可知,卢梭A主张恢复原始自然状态B反对法律对公民的约束C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D反对私有制存在和发展15、卢梭说:“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得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贫困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由此可见卢梭A主张农业文明B宣扬主权在民C反对私有制度D强调天赋人权16、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的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博爱。这场运动A唤醒了人性的复苏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C诠释了理性的内涵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17、伏尔泰认为,启蒙的旗帜是理性,启蒙的基石是进步。卢梭认为,文明是道德的沦丧,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他们观点的不同说明了A卢梭质疑理性和科学B启蒙运动的深化C两人主张的政体不同D人文主义的兴起18、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同时开展,极大地推动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第3页A促进人类自信意志的形成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C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D推动了科学技术不断进步19、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是为了在以往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他在这里强调的是A科学发展是启蒙运动的前提B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C人文思想是启蒙运动的本质D普及教育是启蒙运动的手段20、(2019海南八校联考)“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毕阿斯把人的好行为归于上帝,他还说:“挣钱的工作最使人快乐。”他认为只有人们富裕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这反映了他A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B以大量的财富支持城邦C以人为中心关注世界D要求人们听从上帝的安排21、(2019长春质检)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A提倡民本B呼唤仁爱C强调理性D倡导美德22、(2019成都高三摸底)马尔西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他认为,国家的权威含立法权和执行权两个部分,而立法权高于执行权,是国家最高权威,只有全体公民才是永远的最高立法者。据此可知,马尔西略A具有人民主权思想B提出了天赋人权理论C阐释了主权国家观念D创立了三权分立学说23、(2019南京学情调研)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B批判质疑,理性思考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24、(2019青岛调研)在1792年的法国,当国民公会内部就是否审判国王路易十六出现激烈争议时,雅各宾派代表马拉挺身而出,在会上大声呐喊:“要保证人民的幸福,必须砍掉暴君的头”;“要挽救祖国,必须砍掉暴君的头”。这表明马拉推崇A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B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C洛克的君主立宪D伏尔泰的天赋人权二、材料题(52分)25、(25分)(2019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会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内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摘编于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会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元宝以及对他所处社会生活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期的宗教改革运动。第4页---摘编于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并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13分)答案:1、继承: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思想。6分发展:与朱熹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与陆九渊相比:在发明本心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6分2、背景: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4分相通之处:重视个性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到简约,被动转为主动。6分不同之处:王,本质从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为统治服务;马,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王,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思想推动西方近代社会转型。7分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评价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为:第一种观点:同意材料的观点,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表现形式及其结果都不同.理由: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第二种观点:不同意材料的观点,认为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相似.理由: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尽管由于中国明清没有西方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形成众多的思想家,但同样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样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2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的代表作。1532年开始印行以来,从西方到东方,它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界等领域引起巨大反响,该书被欧洲历代君主奉为案头之书,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在《君主论》一书里,马基雅维利否定了公认的一般道德,他认为君主在行使统治权时可以不受任何道德准则的约束,可以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唯一的“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
本文标题: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训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6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