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0第十二讲 雨果
第十二讲:雨果雨果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同时,雨果的一生,主要还是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是劳苦大众的朋友,换句话说,是人道主义作家。一、生平与创作概况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诞生于贝尚松省的一个军人家庭。1885年5月22日,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兰西举国致哀,巴黎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葬于伟人公墓。雨果的创作长达60年之上,他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遗产。他写的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有79卷之多。二、向古典主义宣战:《克伦威尔序言》与《欧那尼》1827年,雨果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克伦威尔·序言》被看成浪漫主义的宣言书。雨果公开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主张创作自由,扩大艺术的表现范围。更重要的是,雨果还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对照原则。雨果认为,自然中的万物并非都是崇高优美的,它们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艺术无权把两者割裂开来,应该同时加以表现,“把阴影掺入光明,让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它们相混”,即体现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对照。三、对照艺术:《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精髓在这部小说中,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了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一)情节与场景的对照1.情节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情节由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先后五次遇险与得救、最后被害的曲折过程所构成,最后出现的悲剧性结局与开头的喜剧性场面遥相呼应,一切都处在鲜明、强烈的对照之中。综观《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发展,纵横跌宕,曲折纷繁。爱斯梅哈尔达时悲时喜,时而厄运临头,时而绝处逢生。她的每一次遇险与得救的前因后果,都具有明显的对照性质,善恶两种势力的尖锐冲突,则在层层的对照中愈演愈烈,显示出各自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内容2.场景的对照1)两个王朝的对照:一个是以路易十一位代表的封建王朝,另一个是以克罗班为首的乞丐们的“奇迹王朝”。2)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在“怪厅”里,贫民的头领按照自己的法律审判甘果瓦,立法、司法都公正严明,审理过程井然有序。而宗教法庭对爱斯梅哈尔达的审判,则随心所欲,故意制造冤案,草菅人命。3)两种演出场景的对照:宗教神秘剧千篇一律,演员甚多,观众极少。爱斯梅哈尔达的街头演出,一人歌舞,观众云集,掌声不绝,叹为观止。(二)人物形象的对照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作家通过爱斯梅哈尔达与法比、克洛德·弗罗诺、加西莫多、甘果瓦四个男性人物的相互关系的描写,以及彼此的强烈对照,展示出四种不同性质的爱,给人们划出了爱情、婚姻、情欲的美丑、高下的界限1.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个男性人物的对照在《巴黎圣母院》中,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是美的化身,善的集中体现,实现了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表与里的高度统一。2.四个男性人物自身的对照在《巴黎圣母院》所描写的法比、克洛德·弗罗诺、加西莫多、甘果瓦四个男性人物身上,雨果也表现出一种形象自身的对照。A.法比法比的外表与心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对于爱斯梅哈尔达的爱,是一种逢场作戏的游戏之爱。视频:音乐剧唱段法比名字的意义B.克洛德克洛德的外表恪守禁欲主义与内心渴求欲望满足的对照,以前的虔诚与今日的虚伪、以前的善良与今日的邪恶的对照。而克洛德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则由于克洛德的“变质”,蜕变为一种丧心病狂的罪恶之欲。视频:炼金术C.加西莫多加西莫多是个畸形儿,外貌奇丑,体形残缺,驼背,凸胸,独眼,耳聋,跛脚,“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被打碎了而没有好好拼拢来的巨人像”,人称“丑八怪”。然而,他的内心却是美好而善良的。外形的滑稽丑怪,会衬托出灵魂的纯正洁白视频:音乐剧唱段人世何其不公视频:音乐剧唱段把她还给我D.甘果瓦丈夫的名义与实际、责任的对照,受恩与负恩的对照,以及文人的外表与庸人的灵魂的对照。视频:瓦罐夫妻从上述人物的相互对照中,雨果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名与实、灵魂与躯体、情与欲之间的内在矛盾,阐明了彼此的辩证关系,全面体现了自己的爱情观点和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第一,在雨果看来,人类的爱(包括爱情、友谊以及与之对立的情欲)均属美学范畴,对于爱的态度如何,正是鉴别美与丑、善与恶的重要原则。性爱是人类的共性,但性爱并不等于爱情,真正懂得爱情的,往往不是上流社会的豪门贵族,而是处于下层的贫苦贱民。第二,善与恶、优美与丑怪、理智与情欲都是相对照而存在,相斗争而演变的。从实质上说,滑稽丑怪多半流露于外表,典雅高尚则蕴蓄于心灵,因此,滑稽丑怪与典雅高尚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第三,真正的美是永恒的,具有对称、均衡、和谐的形式。女主角爱斯梅哈尔达就是美的标志。正如加西莫多称颂的那样:“美是完整的,美是全能,美是唯一不能半生存的东西。”至于丑,则千变万化,变幻无穷。第四,运用对照艺术,能透过表象,揭示出美丑、善恶的本质。在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对照中,心灵美胜于一切。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四、雨果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鲜明的对照雨果的创作,从诗歌、戏剧到小说,都采用了对照描写的手法,主要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照。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的真面目。神奇的夸张雨果创作中的夸张十分奇异,独出心裁,主要用于人物塑造。对人物的夸张描写到变形的地步。奇特的想象雨果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浪漫特质,十分奇特。视频:巴黎圣母院愚人王视频:巴黎圣母院结局紧张的情节雨果小说的紧张情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它是离奇的,超乎常情常态,具有传奇色彩。超常的巧合雨果作品的巧合是浪漫性巧合,“巧”得来难以令人置信,具有很大的夸张性。视频:攻打圣母院奔放的热情雨果创作贯穿强烈的情感和奔放的热情,从根本上说,雨果是一个诗人,创作中的热情具有诗人气质。小说描写常用诗的语言和排比句,给读者以热情洋溢,一泻千里之感。《九三年》写:“有时石头似乎拥有奇异的目光。正像观察你,塔楼窥伺你,建筑物的正面凝视你。图尔格仿佛在端详断头台。它仿佛在问自己。这是什么?它好像是从地下长出来的。它的确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五、人道主义:雨果创作的主要思想内涵雨果是一个人道主义作家。在去世之前,雨果总结自己的创作说:我在我的小说、剧本、散文和诗歌中向权贵和铁石心肠的人呼吁,替小人物和不幸的人鸣不平,恢复了小丑、听差、苦役犯和妓女的做人权利。雨果在《海上劳工》的序言中写道: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三大斗争的对象……人生神秘的苦难,就来自这三种斗争里,人类进步须克服迷信、偏见和物质的三种形式的阻碍。1.从神权桎梏中解放出来:《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思想如前所述,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克洛德·孚罗诺如何从一个虔诚的教士演变为一个邪恶的人的过程,揭露了宗教禁欲主义的罪恶,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主张:人类必须打碎套在脖子上的宗教枷锁,以便从神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2.从社会桎梏中解放出来:《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比利欧格斯导演的《悲惨世界》(1998)故事段落1:主教的感化故事段落2:芳汀的遭遇视频:监狱噩梦视频:主教感化冉阿让视频:芳汀的遭遇故事段落3:街垒战故事段落4:宪兵沙威被感化视频:街垒战视频:沙威被感化雨果在《悲惨世界》自序中说: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末,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主要借助于两种方式传达出来:第一,《悲惨世界》围绕“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三方面来展开情节,控诉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第二,通过描写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两个人物,提出了用“仁爱”改造社会的药方。3.从自然桎梏中解放出来:《海上劳工》的人道主义思想第一,作家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自然的主宰,坚信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一切。第二,雨果在《海上劳工》中还表达了这样了人道主义思想:爱是一切的出发点,为了爱,人们可以、也应该献出一切。这种思想表现形式,就是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吉利亚特;黛吕谢特;勒蒂埃利;柯德莱.4.“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九三年》的人道主义思想《九三年》中的郭文,是革命者的一种类型,在他身上,更多地寄托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郭文认为,“革命是为了恢复人的天性”,“推翻封建堡垒是为了解放人类,废除封建制度是为了建立家庭”,“革命就是人民掌握政权”。作家赋予郭文一颗非常仁慈的心。他相信,“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他宽大俘虏,医治伤员,对俘虏进行说服教育,释放叛乱地方的妇女、儿童甚至教士。这与当时国民公会“绝不宽大”的命令是相违背的。但细细想来,这未必不是郭文的高明与高尚之处。因为正如他所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给共和国“多增加些朋友”。他担心,滥杀“也许会使将来陷于恐怖”,“会损害革命的名誉”,使共和国在人们心目中“贬值”。但他的宽大不是无原则的西穆尔丹、戈万和朗特纳克雨果认为,革命需要暴力,但暴力并非万能,因为革命不仅仅是在肉体上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道义上战胜敌人。这就需要人道的力量。但是,雨果虽然肯定郭文,却没有宣扬无原则的“仁爱”,西穆尔登绝不爱朗德纳克,郭文也只是在朗德纳克救了三个小孩之后才改变初衷。可见,雨果的“仁爱”的标准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雨果认为善就在恶的旁边,它们相伴而生。任何人只要回到人道的天国里,就都属于可爱之列。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一方面源于基督教的博爱教义,更重要的是来源于19世纪初在历史上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空想社会主义。雨果的社会理想是:天庭不再有监狱,法律不再有牢房……不再有国境,不再有持剑的士兵,不再有国库,不再有形如十字架的利剑……科学、艺术、诗歌把全人类的束缚一扫而尽……神圣的劳动化成了和谐的乐曲。(见《雨果创作评论集》)六、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特点雨果是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创作中。他自己说过,他是通过“想象和十九世纪人道主义的三棱镜”来反映世界的。浪漫主义热情和人道主义思想的结合,形成雨果人道主义激情。首先是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同情心是人的善良天性的一个美好品质。其次坚持向上的乐观信念。第三歌颂人民革命。第四主张仁爱感化教育。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雨果塑造了一系列人道主义典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充满仁爱思想和自我牺牲精神。雨果刻画反面人物,也赋予他们人道主义的光明点,发掘恶人身上的美好人性,体现了他的仁爱万能的思想。辐射点:人道主义。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等。作者名言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思考题1.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2.雨果的人道主义特点3.雨果人物塑造特点4.举例说明雨果对照原则的运用5.《欧那尼》的文学地位和意义6.分析《巴黎圣母院》
本文标题:2010第十二讲 雨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7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