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80年代小说的发展轨迹-1
80—90年代小说的发展轨迹主讲人:李艳葳前言•文学“新时期”的想象•一、“转折”与文学“新时期”•1.文革后的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点“转折”。•2.“一体化”的文学格局解体•二、体制的修复和重建•三、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前言•四、80年代的作家构成•1.受挫者:复出作家、归来作家——“弃民”身份。•2.知青:经历不同;归属感不同•3.“文革后”作家•五、文学著译的出版80-90年代小说思想的潮流一、伤痕文学二、反思文学三、寻根文学四、现代派文学五、先锋小说六、新写实文学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等所指称的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等互相取代。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发展源流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历史根源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打着毛泽东旗号对当代中国人民的一场公开迫害。这种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伤痕文学并非只有其思想上特点,其实也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艺术上,由于感情的觉醒比思想的觉醒总是来得更迅速、更灵敏,所以当时感情的渲泄比思想的表达更明显,而且由于这种悲痛的情感的流淌而使之出现明显的“伤痕”格调。同时,既曰“伤痕文学”,这势必也使之出现一种悲剧性的美学风格。一、伤痕文学“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1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收到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2二是写“知青”的命运:一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入这场革命,却成了献身的“牺牲品”。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于成都,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被视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1978年《母校留念》1979年《班主任》1979年《让我们来讨论爱情》(合著)1980年《刘心武短篇小说选》1981年《我是你的朋友》1981年《这里有黄金》等等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内容简介•1977年春天的一天。光明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张俊石决定接收刚从公安局拘留所释放的小流氓宋宝琦。从公安局回到学校,已经是下午三点。在年级组办公室,他跟数学教师九达磊形成了关于宋玉琦的第一个波澜。尹老师对张老师在狠抓教学质量的时候弄个小流氓进来表示不理解,深怕“一粒耗子屎坏掉一锅粥”。张老师答辩似地说:“现在,既没有道理把宋玉琦退回给公安局,也没有必要让他回原学校上学。我既然是个班主任老师,那么,他来了,我就开展工作吧……”•张老师还没开展工作,班上的团支书谢惠敏就找他来了。谢惠敏单纯真诚,品行端方。由于投入社会工作的时间、精力多,学习成绩平平。“四人帮”被揪出之前,她就是班上的团支书。当时,团市委向光明中学派驻了联络员,联络员经常找她谈话。之后,张老师跟她就开始显露出某些似乎解释不清的矛盾。譬如,团组织生活能不能搞爬山活动,女同学夏天可不可以穿短袖衬衫,等等。直到“四人帮”被揪出,两人的矛盾还没有完全消除。在要不要批判宋宝琦犯案时被搜出的长篇小说《牛虻》问题上,谢惠敏主张狠批“黄书”,而张老师却说:“这本《牛虻》可不能说成是黄书。”他将已被撕掉封面,插图中女主角的脸上被野蛮地画上八字胡须的小说放进书包,说:“关于这本书的事儿,咱们改天再谈。”内容简介•在宋宝琦家里,张老师跟这个明天将要进班上课的学生进行了第一次谈话。站在张老师面前的宋宝琦一身横肉,上唇在斗殴时被打裂过,眼神中充斥着空虚与愚蠢。谈话中,张老师感到宋宝琦缺乏起码的政治觉悟,知识水平大约只有初一程度。宋宝琦将“牛虻”念成“牛亡”,说书是偷来的,看不懂,但又认定它是“黄书”。这引起了张老师的深思:像宋宝琦这样的人,并非一定是由于读了有毒素的书而中毒受害,恰恰是因为他们什么书也不读而坠落于无知的深渊。他愤恨地想:在人类文明史上,能找出几个像“四人帮”这样用最革命的“逻辑”与口号,掩盖最反动的愚民政策的例子呢?内容简介•听说谢惠敏跟班干部石红吵架了,张老师又赶到石红家。石红从小受家庭认真读书的气氛熏陶,是个“小书迷”。此时,她正在灯下朗读苏联小说《表》,听得入神的正是扬言宋玉琦进班她们就罢课的五位女同学。读完了一段,她们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谢惠敏说我们读毒草,这本书能叫毒草吗?”“宋宝琦跟这本书里的小流氓比,他好点儿还是坏点儿呢?”并向张老师表示:明天她们不罢课了。•走出石红家,张老师又骑上自行车向谢惠敏家驰去。到谢惠敏家门口,他的一个计划已经明朗:他要将《牛虻》留给谢惠敏,引导她去正确分析问题,帮助她消除“四人帮”的流毒;他要在全班开展有指导的阅读活动,来教育包括宋宝琦在内的学生。(《人民文学》1977年11期)内容简介•1.数量:数千封,来自祖国二十几个省区。•2.教育界青年、学生:控诉“四人帮”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他们心灵造成的伤害。•Eg:贵州偏远山区某劳改所一个少年罪犯讲了他与宋宝琦类似的经历,沉痛控诉“四人帮”“杀人不见血”。而今读了《班主任》这一篇,他有幡然悔悟,重新起步之意。社会反响要而言之,《班主任》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反响,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话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和共振。刘心武的小说触着了读者心灵深处的痛楚或惊醒了他们,这就是作品的力量所在,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社会反响主题:满腔热情地赞颂了忧国忧民、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班主任张俊石老师,揭露了“四人帮”毒害青少年纯洁心灵的罪行,提出了清除“四人帮”所造成危害的急迫性。线索:小流氓宋宝琦人物:青年形象团支书:谢惠敏班干部:石红班主任:张俊石后进生:宋宝琦(1)要求进步,本质纯真、品行端正的“好学生”,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闪光的一面。Eg:她坚持“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粒麦子”的信念,让同学把偷偷带走的麦穗送回去。(2)敏感:尤其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动就喜欢搬用政治大道理,具有思想僵化,愚昧无知的畸形性格。Eg:她很关注班上同学思想动态的发展,但是却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好动。(3)她盲目排斥宋宝琦、不理解石红与张老师,认为《牛虻》是落后书籍,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读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她受到的是“左”的毒害,用极“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什么都看不惯,觉得周围一切都是“右”的,以致于颠倒了是非。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受害者,是“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的牺牲品,她象征着被“四人帮”毒害青少年的“内伤”——精神深处的,连她也尚未醒悟。谢惠敏形象的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在“文革”的异常语境中,人们的思想都不可抗拒地被僵化,精神营养匮乏,思想方式简单,“忠诚”被导向盲从,“坚定”被扭曲为偏执,纯朴和荒谬糅合在一个积极上进的女学生身上,曾经是一种普遍的状况。(1)他们在作品里是作者肯定与赞扬的对象,因为他们没有动不动就搬大道理或摆架子。(2)他们都不用单纯的政治纲领认定《牛虻》一书的好坏,也不排斥宋宝琦,而是对任何事物或事件采取实际分析的态度。(3)但是两人地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立场有细微的区别,例如石红表达个人观点有时也带着征求张俊石老师或父母的意思,相对要小心谨慎些;班主任张俊石的言行就显得斩钉截铁,果断得多,富有独立性。(4)因为《班主任》是刘心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所以作品里的“正面人物”形象,即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的描写,都显得很单薄,有概念化、说理化的倾向。(1)其实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坏,但是家庭对他的约束与教育却并不好,这是他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2)文化水平低下,被笼统地贴标签认识,导致有些自暴自弃。(3)他在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赶上了“十年浩劫”,无止的运动使他随波逐流,在沉沦中失去判断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认为《牛虻》不是好书。他是需要拯救而非无药可救的对象。(1)“浩劫”中受害的人们(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不仅肉体上受到伤害,而且精神上也同样受到伤害。(2)孩子们精神上的“伤痕”往往是作为一种“进步”的表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更具有欺骗性,所以只有从精神层面上挽救就这些受害者的灵魂,社会才能进步。《班主任》一文,虽然仍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说教层面,但是其“救救孩子”的呼声与当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同样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1936—1990):四川简阳人。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分别获1980年和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四川一个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几个女儿的家庭、婚姻、爱情等悲欢离合的故事,揭露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的创伤,反映了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以及逆境中人的生存意志和信念。•地点:川西葫芦坝•人物:许茂老汉、九个女儿。•大姑娘:丈夫金东水(党支部书记)被批斗,含恨离世。•四姑娘秀云:被造反起家、窃取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职位的郑百如强行占有,后被迫结婚,不久又遭遗弃。•三姑娘秋云:为秀云安排婚事•1975年,工作组调查•“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1936年生,江苏人。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在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0余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重要作家。1993年初“下海”创办华夏西部影视,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成为有名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一绝”。张贤亮以“出卖荒凉”获得了文化商业的成功。•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早安朋友》《绿化树》;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张贤亮•新时期第一个直面写“性”的作家(《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大陆作家首富——西部影视城;从《牧马人》开始,拍过《红高粱》、《黄河谣》。《黄河绝恋》、《老人与狗》、《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书剑恩仇录》等影视剧《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当一个人已经不能在他的同类中寻求到友谊与关怀,而要把他的爱倾注到一条四足动物的身上时,他一定是经历了一段难言的痛苦和正在苦熬着不能忍受的孤独。二、反思文学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二、反思文学关于反思文学背景社会条件: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作家条件:“右派”作家归来;青年作家涌现思想条件:文学不再满足于暴露揭示伤痕,而试图对历史作纵深整体性思考。类型反思内容:对共和国初期至“文革”时期历史、社会、个体命运进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对象:较广泛,干部、右派、知青、农村、军营生活、商人、“内奸”等在文革中命运。思考触角,追索从左到极左的深层历史原因。反思主体:复出作家、知青作家、女性作家可与“伤痕文学”相比较。特征1.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从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跃进、反右。再现反思社会灾难和人生悲剧。2.反思历史
本文标题:80年代小说的发展轨迹-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6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