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文化小常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小常识姓氏称谓四时节气科举制度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纪年法科举发展史乡试会试殿试中举与称号四时与孟仲季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与纪年、纪辰、生肖阴阳八卦五行及五行生克纪年法姓氏名字号谥号庙号年号避讳一、姓氏称谓你知道自己姓氏的源头吗?陈姓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柴姓柴姓,源于炎帝的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岩姓傣族的男的一般都姓岩,但此“岩”发“挨”音(ai)母(mǔ)毋(Wú)1.读作mǔ。母氏源于田姓。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胡母,姓,本陈胡公之后,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在文献《姓氏词典》中介绍:母姓的历史悠久,母姓是从复姓胡母而来,源于田姓,所谓系出田氏。2.关于毋丘氏,另外又有诸多史书考证其实为毋丘氏,读音作Guànqiū,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毋丘邑(今山东菏泽曹县、定陶一带),在居于在该地的住民中,有以地名毋丘为氏者,称毋丘氏,世代相传,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复姓,后去丘为毋氏。又作贯氏。3.毋(Wú)姓来源有来处,其一是出自上古,尧帝臣子毋句之后,以祖名为氏。其二是出自田姓所改,以封地名为氏。姓1、姓的起源母系氏族社会2、姓的作用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3、上古八大姓:姬、姜、赢、妊、姒sì、妫guī、姚、妘yún思考?姓和氏是一码事吗?氏1、氏的来源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的。2、姓氏的融合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且自天子到庶民都可以有姓。姓氏的由来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姓氏的由来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姓氏的由来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11)以谥号为氏。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课后作业查一查你自己姓氏的由来。名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字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与名相表里,又叫“表字”。古代男子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标志其可立身于社会了,要另取一个字。女子未嫁时叫“待字”闺阁,到了15许嫁时,举行及笄jī礼,也要取字。名和字的关系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是同义词;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意思相近。现在的中国人只有名而没有字,名和名字的含义是一样的。号号,亦称别号。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一般为尊称、美称。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苏轼号东坡居士,秋瑾号鉴湖女侠。而呼人之号比呼其字更示尊重与客气。诨hùn号混号即通常说的“绰号”“外号”。大都含亲昵、憎恶或开玩笑的意味。如梁山好汉“及时雨”宋江、“青面兽”杨志、“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母夜叉”孙二娘等。如何称呼?名、字、号?1、名具有“名以正体”的严肃性,一般用于谦称、卑称。2、字具有“字以表德”之意,或以明志趣,或以表行第。因此,对人称呼常用字。3、一般情况下直呼对方的名是不礼貌的。上对下、长对少方可称名;下对上、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4、名人雅士的号则比字更加尊贵、响亮。谥shì号-含义是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据死者生前事迹而加给的称号。谥号原寓褒贬同情之意,在宋以后就有褒无贬了。谥shì号-分类表扬:文、武、昭、穆等(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按含义贬义:厉、灵、幽、炀等(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同情:哀、怀、愍、悼等(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谥shì号-分类帝谥(帝王,礼官拟议经继位皇帝认可)按身份官谥(朝廷重臣,朝廷赐予,一般为1-2字)(诸葛亮“忠武”;萧统“昭明”;欧阳修“文忠”;岳飞“武穆”)官谥中也有恶谥和改谥的,如秦桧先谥“忠献”,后该“谬丑”庙号-含义帝王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庙号-发展及规律始于商代,明确称谓于汉代。每个朝代第一个皇帝称“祖”,如“高祖”、“太祖”、“世祖”;之后的嗣君称“宗”,如“太宗”、“高宗”等。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宋高宗赵构年号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而设置的称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三四个字的,如“中大通”(南梁萧衍)、“天册万岁”(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年号始于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为中国史上的第一个年号纪年。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思考:什么情况下皇帝会改年号?1.亲皇帝登基要改年号。登基时改,次年新年使用。2.为了纪念某件大事。如:因为边关无战事,汉元帝遂改年号为「竟宁」。因为黄巾军被平定,汉灵帝刘宏改年号为“中平”。因为李显出生了,武则天就改年号为“显庆”。3.为了取吉祥之义。如:还是武则天,她觉得大佛的脚印特别吉祥,就改年号为“大足”;长出新眉毛了,就改年号为“久视”。客观上,因为改年号被认为是吉祥的,皇帝每改一次年号,便要大赦天下。所以,改年号有时能够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谥号、庙号、年号称呼习惯1、对隋以前的帝王一般称谥号,因为此间的谥号大都一个字,最多两个字,使用方便,如汉武帝。2、唐至元的皇帝通常称庙号,因为此间谥号较长,年号较乱,用庙号最便利,如唐太宗、宋太祖。3、明清两代常以年号来称呼当时在位的皇帝,因为当时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如永乐皇帝、嘉靖皇帝。练一练:请说说下列分别属于哪种叫法?并说说规律。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永乐皇帝(朱棣)练一练:请说说下列分别属于哪种叫法?并说说规律。汉高祖(刘邦)隋炀帝(杨广)康熙皇帝练一练:请说说下列分别属于哪种叫法?并说说规律。元太祖(成吉思汗)周厉王二、避讳(一)含义中国古代,人们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设法回避,用别的词语来代替,这就叫避讳。二、避讳(二)发展过程避讳习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严于两宋、苛于清代。二、避讳(三)分类公讳、君讳或圣讳(对帝王及孔子之名,众所共讳)家讳或私讳(人子不能直言父辈尊亲之名)二、避讳(四)避讳的方法1、改字法(如因唐太宗李世民,把“观世音”改为“观音”)2、空字法(如许慎著《说文解字》时把禾部的“秀”字、艹部的“庄”字都空其字而不列,只注上“上讳”二字,这是为了避汉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的名讳)3、缺笔法(如清代医籍中,有把“玄参”、“玄明粉”等改称“元参”、“元明粉”的,也有把“玄”字写成缺笔的,并不一律对待。)4、改读(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敏,因此她读书时,凡遇“敏”字,都念“密”思考:避讳影响的利弊利:用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的真伪及时代。弊:给语言文字带来较大混乱名姓氏区分族群区分族群内的各个分支姓氏区分族群内的各个成员姓名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名讳字名字成人后取的别名男子二十行加冠礼女子十五行及笄礼避讳别号,名与字以外的别名号姓氏称谓姓氏称谓谥号特殊的号庙号年号隋以前——谥号唐至元——庙号明与清——年号号避讳分类方法公讳书写避讳读音避讳私讳国讳圣人讳家讳改字空字缺笔三、四时、节气(一)四时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即春、夏、秋、冬四季。你知道四季分别对应几月吗?春季:农历正月、二月、三月(孟春、仲春、季春)夏季:农历四月、五月、六月(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农历七月、八月、九月(孟秋、仲秋、季秋)冬季: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孟冬、仲冬、季冬)三、四时、节气(二)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独到之处,最早出现于汉代。它表示了地球在黄道上运行的24个不同的位置,刻画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二)二十四节气作用及意义: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象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是八二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四、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一)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宋代所定,始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四、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西汉武帝时所定,也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五经初为六经,后六经中《乐经》失传,故称五经。四、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三)三纲五常(简称纲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化教条,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起了巨大的作用。六、阴阳五行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自然哲学,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起点。阴阳“阴阳”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的日照向背,后扩展引申到相互对立、消长的两种现象、事物、联系等。阳日天君男夫父上刚动暖脏强阴月地臣女妻子下柔静寒腑弱山水与阴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衡阳华阴江阴汉阳洛阳淮阴五行古代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它们同时代表了事物的五种基本作用、功能、属性和效果。五行之间互相影响,形成“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相生:即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相克:即相互制约、克服、抑制。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阴阳五行八卦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敲时必用金器,方得下来。打下来,却将盘儿用丝帕衬垫方可。若受些木器,就枯了,就吃也不得延寿。吃他须用磁器,清水化开食用,遇火即焦而无用。五行与五色、五方、五脏、五音阴阳五行思想通过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的渗透,在古代中国逐渐沉积为一种观念和思维习惯。五行五色五方五脏五音土黄中脾宫金白西肺商木青东肝角(júe)火红南心徵(zhì)水黑北肾羽阴阳五行八卦八卦成像图太极阴仪阳仪乾兑离震巽xùn坎艮gèn坤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太极两仪四象八卦12345678《易
本文标题:历史文化小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8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