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本章内容提要1.新闻评论的起源6.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4.新时评发展的五个阶段5.新时期新闻评论的发展3.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2.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报刊言论的发展脉络2020/2/16一、新闻评论的源头中国评论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先秦诸子,中国的知识分子运用这种文体议论国事,表达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注,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一种载体。所以中国的新闻评论不仅有它的媒介传统,实际还有它的文化传统。2020/2/16古代论说文时期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论说文。这一时期在言论史上被称作,古代论说文时期。2020/2/161、先秦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孔子:《论语》孟子:《鱼我所欲也》荀子:《劝学》墨子:《非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020/2/162.秦汉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2020/2/163.唐宋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韩愈:《师说》、《马说》欧阳修:《朋党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韩愈《杂说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020/2/16“新闻这一行,如果也从历史上找开山祖师爷,那么,司马迁和司马光应是我们的祖师爷,而王船山则是新闻评论家杰出的代表。”-------徐铸成《漫谈新闻和新闻评论》王船山王夫之,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谈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2020/2/16二、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报刊言论的发展脉络(一)、以政论为主的报纸评论的兴起如果把近代报刊的“论说”算作是新闻评论的话,那么1825年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可以看做是新闻评论的起点。但是当时的报纸一是新闻性不很强,二是当时的论说大多是以文言起头,篇幅较大。如《万国公报》上的文章《泥古变今论》,开口就是“自有天地以来”。而且很多论说都是在讲道理,没有对于事实或问题作出判断。如王韬的《原道》、《原人》、《原学》、《原才》、《变法自强》、《华夷辨》以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2020/2/16《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不少评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1、王韬的政论《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摆脱“代圣贤立言,托古论今”的程式王韬•著名的洋务政论家、中国新闻业之父。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2、王韬政论的特色王韬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桐城时文、八股程式的局限,强调文章是“载道之器”,指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章法,墨守成规。他的政论对报章文体的发展和政论文风的改观都起到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王韬代表性作品:《变法自强(中)》例王韬提出:“今日当变者有四:一曰取士,二曰练兵,三曰学校,四曰律例。”一、然则取士当若何?曰:欲得真才,必先自废时文始。二、然则,练兵当若何?曰:陆营必废弓矛,水师必废艇舶,而一以枪炮为先,轮船为尚。然后兵可强也。三、然则,设立学校,以收教士之实效,当若何?曰学校书院之设,当令士子日夜肄习其中,必学立艺成而后可出也。四、然则,废律例之繁文,而用律例之精意,当若何?曰:今天下之所谓吏者,必尽行裁撤而后可。(二)从政论向评论的演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时期活跃的政治思想,使评论迅速成长,新闻评论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报刊言论开始进入新闻评论时期。1、维新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梁启超。前者开创了文人论证的先河,后者把政论推向高潮,被称为时务文体的创造者。梁启超的政论、时评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及时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梁启超的政论形式上更像专题论文,多是长篇大论,内容分为西方新知识介绍,如政治制度、文化内涵、经济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等非常庞杂,在介绍知识中,常常联系中国现状,进行对比。有时也将古代制度、文化与今天对比,新闻的时效性还是淡薄了些。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色“纵笔所至,略不检束”;“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梁启超代表性作品:《变法通议自序》梁启超(1873-1929)2、反清革命派代表人物:章太炎、于右任3、自由派代表人物张季鸾、王芸生张季鸾的社评写作原则一、立言为公二、言论独立三、持论公正张季鸾社评的选题范围及政治态度一、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腐败政治二、揭露日本野心,宣传抗日救国三、“反苏”“反共”,“骂蒋”“拥蒋”,坚守“国家中心论”四、关注社会教育,开启民智民风五、申明办报宗旨,倡导新闻自由张季鸾的政论特色一、增强时效性,追求新闻价值基础上的评论价值二、讲求预见性,洞悉时局与事态的本质及趋势三、注重逻辑性,文章结构严谨,论证缜密四、走向通俗性,用平实畅达的语言叙事说理五、标榜公正性,在“客观”与“敢言”间寻求平衡4、革命派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和新青年(三)报刊政论及其特色政论: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说,坐而论道。王韬、梁启超、章太炎、张季鸾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人或代表性人物。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具备现代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四)早期时评及其特色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1904年创刊的《时报》,专门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时报》的“时评”作为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报纸的言论由“论”转入“评”的阶段。2020/2/16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一)、1949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例:陈云《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3月10日)薄一波《税收在我们国家工作中的作用》(1950年3月22日)(二)、1957年至1977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1957年到1960年的坎坷时期反右时期的报刊评论“大跃进”时期的报刊评论“一切认为农业产量只能按百分之几速度而不能按百分之几十速度增长的悲观论调已经完全破产了……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来。”——1958年7月23日《人民日报》社论1960年至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0: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报刊评论的改进与发展邓拓等人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向老农问计》(196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社论书生邓拓“三家村札记”作者邓拓、吴晗、廖沫沙。该专栏邀请邓拓、吴晗、廖沫沙合写,文章以一千字左右为限,每期刊登一篇,三人轮流写稿。作者由三人取一个共同的笔名:吴晗出“吴”字,邓拓出“南”字(笔名“马南邨”),廖沫沙出“星”(笔名“繁星”),合称“吴南星”。《三家村札记》介绍古人读书治学、做事做人、从政打仗等方面的历史知识,以针砭现实生活中的弊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启迪性,对当时一些“左”的错误和不良作风有所批评和讽刺。无中生有、无需论证、无限拔高、无限上纲——文革“四无评论”(范荣康)1966年至1976年的灾难时期“两报一刊”社论的误导“大批判”时期的“大批判”评论“党八股”文风的盛行2020/2/16《红旗》杂志1966年第11、12期2020/2/16四、新时期新闻评论的发展(一)、报刊评论的丰富与发展•评论题材的扩展•评论体裁的丰富•评论比重的增加•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报刊言论版的出现示例:深圳特区报言论版“群言”1998年9月4日,中国内地最早开办的报纸言论版《群言》在深圳特区报诞生。这个开放式的言论版设置了多个评论栏目,文章精悍短小,发表时均注明作者姓名、单位或住址。该言论版以呈现观点为主,并不具备“交流与争鸣”的性质,但它是我国新闻评论专版的最初探索,是搭建舆论交流平台的重要一步。示例:中国青年报言论版“青年话题”“真正具有思想交锋性质的评论版”2020/2/16(二)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与成熟•广播电视评论时效性的提高•广播电视评论独特类型的形成•广播电视评论手段的创新•广播电视评论影响的扩大凤凰卫视:时事开讲铿锵三人行央广:第一评论2020/2/16(三)网络新闻评论的出现•对传统新闻评论特征的冲击(语言文风…)•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延伸(宣泄…)•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补充(跟帖、辩论)凤凰评论、新浪评论、搜狐评论等还有一些论坛的原创评论如:强国论坛、红网论坛、凯迪社区2020/2/16思考:微博为代表的微评论具有什么特点五、新时评的五个发展阶段1904年创刊的《时报》,开设《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凡每日出现之事实,以简短隽利之笔评论之”。作为一种新型的评论文体,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时评在20世纪初出现以来,受到新闻界的广泛重视,各报纷纷开办类似专栏,在辛亥革命前后时评文体曾风行一时。时评文体在刚出现之时便有了诸多好处,词句简短,冷隽明利,段落分明,一目了然。从近代报纸时评的运作来看,时评品牌及时评作者品牌的树立对媒体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公报》的“社评”等就是典型代表。近代以来,中国时评经历了一个“产生——繁荣——沉默——复兴”的艰辛历程。时评被认为是当今媒体评论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文体,近年来活跃在各大媒体中,呈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人们称之为“时评热”现象。自1996年开始,时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自此以后的时评往往又被认为是“新时评”。从《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栏目的影响力可以看出,时评是平面媒体应对网络竞争的有力武器,因为只有时评,可以突破数量而追求内容和质量,时评正开拓着主流媒体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新时评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时评专栏的产生(1996—1998)1996年1月12日,《南方周末》新年改版,在“时事纵横”版开办“阅报札记”专栏(后来更名为“纵横谈”),发表第一篇署名为鄢烈山的文章《卧榻之侧怎忍他人哀号》。从此,该栏目每周推出一篇鄢烈山主笔的时评文章,直至2001年4月。与传统新闻评论不同,“阅报札记”、“纵横谈”点燃了新时评的星星之火。之后,《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从纯杂文专栏转型为杂文化时评专栏,“冰点时评”也于1998年11月问世
本文标题:新闻评论学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9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