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闻评论的选题第六讲麦克•罗依科曾经是报业辛迪加报系《芝加哥论坛报》的专栏作家。当谈及撰写评论的挑战时,他说:“这项工作的80%在于确定要评论什么。”首先——有话要说“Ifyouhavenothingtosay,don’t!”ThatwastheadviceofVermontC.Royster,editoroftheWallStreetJournal,totheNationalConferenceoftheEditorialWritersmorethanadecadeago.It’sstillgoodadvice.EditorialandPersuasiveWriting:OpinionFunctionsoftheNewsMedia..1979胡适:《这一周》(1922年7月17日至23日)“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不是董康(当时的财政总长)的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其次——有所选择,并且理性地认识这种选择九六公债受尽世人指摘,并历遭有力者的反对之九六公债,将要正式发行了。他的发行,是为世势所迫,不得不然的,所以一切指摘与反对,归于自然的消灭。但是因指摘反对之故,经过不少的周折,起了不少的波澜,于时局财政都有极大的关系。若一一寻绎起来,可以籍此知道最近的过去期间内财政金融界的状况,国民对于财政金融的智识和心理,并可以推测最近的将来期间内财政金融界的情形,故虽是一局部的问题,却有研究的价值。(《努力周报》1922年7月9日第10期)张季鸾:《蒋介石之人生观》离妻再娶,弃妾新婚,皆社会中所偶见,独蒋介石事,诟者最多,以其地位故也。然蒋氏犹不谨,前日特发表一文,一则谓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姻缘,一切皆无意味。再则谓确信自今日结婚后,革命工作必有进步。反翘其浅陋无识之言以眩社会。吾人至此,为国民道德计,诚不能不加以相当之批评,俾天下青年知蒋氏人生观之谬误。有关选题的思考与说明驳论的选题:既要具有新闻性,也要具备思想价值。其新闻性表现为要驳的观点往往本身就构成新闻,它是一个“思想事件”。这样一个“思想事件”当下的影响力,是决定选题的一个标准。美国《亚特兰大日报》每天上午9点,在所有成员看完当天的晨报以及《纽约时报》或(有时候)《华尔街日报》之后,编委会就开会……讨论那些认为报纸应该加以评论的主题。编辑委员会成员根据新闻报道内容及其个人兴趣分配论题。……每次会议上,编委会成员都提出他们计划的论题。然后对每个论题进行讨论。有些论题激不起多少反响,而有些则犹如投下一颗原子弹。”有的选题还要投票才能确定。((《冲击力》)《新京报》社论选题:首先,每天下午17:15召开新闻版组选题会,评论部人员参与,在各版准备第二天刊出的新闻中粗选社论选题目标;接着,在18:30召开社论委员会,在上述选题目标和各社论委员通过阅读当日各报新闻事先准备的(每人准备三个)选题目标中,按照重大性、象征性、关注度、关切度的标准一个一个筛选,最终选定这四个标准最大交集的二至三个社论选题。《经济观察报》社论选题每周由专设的“社论助理”从当周诸多重要新闻事件中列出10到20条作为备选社论题材,然后由社论委员会在周四开会,一条条筛选,从中确定有哪些新闻适合撰写社论,。学生的选题体验任伟娇同学:一开始收集评论选题的时候,上网看了很多热点问题的讨论,有超女立碑、安倍晋三访华,博客实名制、圆明园重建等。无疑都可以作为事实性论据。而且网络上也充斥着很多跟这些事件有关的评论文章。仔细分析,这些事件分属不同的领域,有文化,有经济,有政治,在没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很难写出评论文章来。所以后来还是选择了跟高校有关的一篇新闻事实来做由头。学生的选题体验何玉斌同学:在完成这篇作业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确定选题的问题,对好多新闻事件似乎都可以说点什么,但是当以新闻评论的要求进行写作时却又觉得意义不大,没什么可写。我自己一次选题过程的记录搜狐博客马少华的博客日志日记2006-07-27|一篇评论的“选题”过程只有在选题阶段,面对着那么多别人精彩清晰的判断和那么多自己无从判断的新闻的时候,我才会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判断力的贫弱:越来越多的事情是我没有话可说、无力去评,“掺和”不进去的。相反,一个适当的选题,则可以让我焕发出认识的激情,使出浑身解数,或一气呵成,下笔不能自休,或激动地站了起来,在室内不断走动,口中念念有词。适当的选题本身,就是自己的判断力仍然存在的证明。我自己的选题困惑我常常感到一种“议题被设置”的状态,并由此担心从“议题被设置”的条件到“思想被设置”的结果:我们觉得是自己在观察和思考,但实际上只是在别人的限定的范围内和方向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因此我在选择议题时总有一种挣脱开这种限定的冲动和苦闷。我怀疑那些可能被我选作议题的新闻事件的议论价值,比如,这一周热议的“国学辣妹”,尽管她已经成功地被报道和评论弄成公共议题。这样,可选的议题就更少了,就是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价值的公众议题的问题了,比如最近的油价问题、房屋建设成本问题、养路费征收的合法性问题。但是,这一类事关国计民生的议题,由于没有专业知识和长期观察、资料积累,确实又难于参与。实际上,一个人介入公众议题,需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跟上”公共议题。一段时间脱离公共议题,接受起来都比较困难,遑论参与议论的资本。所以,虽说言论版和时评是公众普遍表达的空间与形式,但表达所受到的限制,决不只是语言表达能力。它还需要持续地介入公众表达的经验、判断力和对公共议题的敏感。对公共议题有隔膜,就会有插不上嘴的感觉。真正良好的选题状态,可能是入乎其中,超乎其外,有着更多的社会生活、更广博的见识,因此也更为自由的状态。选题的性质选题就是选择论题。选题的对象是要评论的事件或问题。人们的选择本质上是价值判断。因此选题本质上是对论题的价值判断。丁法章主编:《新闻评论学》“新闻评论的选题,简而言之,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新闻评论的对象与范围。”定义殷俊等编著《媒介新闻评论学》媒介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从诸多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或社论生活中选择适当的评论对象,确定合适的论述范围,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论题。定义林大椿的《新闻评论学》“择题的步骤,首先就要看有些什么事件要评论的?然后就要分析这些事件有没有值得评论的?又看这些事件是不是必须评论的?”步骤选题是价值判断的过程“选择机制支配着新闻传播过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选择是传播内部讲得多基本要素之间稳定的、持久的、始终如一的内在关系。”(杨保军:《试论新闻传播规律》,《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1期)因为新闻评论比新闻报道要少;并不是所有新闻报道都有评论的价值。因此选题的价值判断尺度,要比新闻报道的价值判断尺度还要严格。性质选题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想一想,在一天或近一段时间出现的新闻事实中,为什么一个人或一个媒体会选择那个新闻事实而不是其他的来评论呢?选题的影响因素作者自我的认识结构新闻媒体的运作规律选题的影响因素因为价值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价值判断当然要受判断主体价值观、立场、利益、知识结构和情感结构的影响;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就要受媒体宗旨和传播对象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为,特定的媒体和特定的受众,也是价值判断的主体。选题的影响因素:自我的认识结构英国语言学家D.Sperber和D.Willsond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种“关联理论”。它的“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认知是面向关联的(relevance-oriented)认知,即只对那些与自己充分相关的信息予以关注、表达和理解。”这个理论可以来帮助我们理解评论的选题与作者知识结构、情感结构之间的关系。选题产生的心理机制——“触机”论赵超构在探索专栏评论“题材从哪里来”这一实际问题时,提出“触机”这一评论思维方法。他说:“观点和材料的结缘或统一,那就是所谓‘触机’。前人爱把‘触机’说成是作家的灵感,很神秘。我看,这指的其实就是一个观点主宰着一个人而忽然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题材的那种机缘。”因此,他又提出“写评论的人”,“精神上经常处于‘待机’状态”。赵贯东《我国新闻评论研究鸟瞰》(载《新闻研究资料》总第四十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9月)案例:郭光东回忆《国旗为谁而降》的选题过程国旗法尽管属于宪法性法律,在法律体系中位阶很高,但由于在法律实务很少涉及,它其实也是一部相对冷僻的法律。幸运的是,8年前,也就是1998年的九、十月间,我作为华东政法学院的一名三年级法学硕士生,为挣点零用钱,正利用课余时间为自考生讲授宪法学课程,有节课就专门讲国旗、国徽、国歌。那节课上,当我讲到“对于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也可以下半旗志哀”的一瞬间,脑子里突然联想到当时最大的新闻事件——抗洪救灾,对呀,九八洪灾死了几千人,国家难道不该按照国旗法的规定为他们下半旗吗?学生的选题思考:孙鹤:之前想写的是哈尔滨的公开对“性工作者”进行防艾培训的事情,想从“防艾培训要根据人群选择公开度”方面谈,这也是和之前看过一些社会学方面的书有关。但开始写的才发现,知识的累积和社会认识不够,让我很难下笔。这次对红色经典电影的想法,也是我开头所写的调查的原因。因为思考的很多,想要形成调研报告,就选择了这样的题目。选题的影响因素:新闻的运作规律评论选题也要受新闻运作规律和媒体操作节奏的影响,比如,传统的党报、机关报更多的选择具有宣传和指导功能的非事件性选题,不十分注意选题的时效性;而当代新闻运作频率较快的新兴媒体和都市报纸,则基本选择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选题。附陈家兴:“人民时评”的选题案例:公路超期收费2008年2月27日,国家审计局公布了全国公路超期收费的报告,第二天出版的《北京青年报》和《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的社论分别是:《公路收费:与民争利到几时?》《公路收费乱象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贪婪的公路收费让政府蒙羞》。《新京报》评论部主编王爱军:新京报的社论选题的流程是:下午3点半,部门开会,由各位编辑报题,然后根据当日新闻的价值讨论决定社论选题。2月27日,部门开会时,编辑报题大约有:1、郑州市花费160万重奖招商引资有功之人;2、民政部承认雪灾救灾预案不充分;3、安徽高考方案将进行听证;4、华为员工跳楼;5、甘肃省委书记强卫说“上网要成为官员的习惯”;6、广东许霆案;7、审计署公布收费公路乱象,等。接下来是讨论…“官员上网”论述太多,难有新意,放弃;安徽高考地域性太强,候补;华为事件不典型,新闻背景不清,发社论分量不够;招商引资、许霆案适合在3版作来论发。于是,收费公路乱象(第一选题)和民政部雪灾预案(第二选题)就被最终选定。选“雪灾预案不完备”作为社论,一是当时雪灾刚过,反思雪灾成为必要,而且民政部有表态,论证起来不犯禁忌。选“公路乱象”的理由是:除了“瘸子里面挑将军”的无奈之外,我们也知道,这个问题已经说过多次,再谈的确新意不够,但是,审计署公开的结果,还是让人大吃一惊:问题如此严重!南方都市报评论部主任李文凯:那天评论员与编辑提出了两个选题,一个是全国性的,就是国家审计局公布了全国公路超期收费的报告,另一个是本地性质的,广东省委组织部一副部长在谈思想解放问题时,表示思想解放不能只停留于经济领域,而是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开花云云。由于汪洋在广东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这似乎也算是一个颇有信号意味的表态。但在我们的讨论之下,觉得以此发言,还是容易牵强附会、自作多情,不如更着眼于具体事件的发言。但是即便是第一个公路违规收费的选题,我们其实也并不觉得满意,类似的选题及相关发言,我们在个把月前已经发过一篇社论,不过当时的背景是广东省两会代表提案。但我们要说的意见,已经在那篇中表达得比较充分了。再写,难免要重复。这是评论员的担忧。但在其他选题明显匮乏的状态下,我主张即便重复也无妨,公共事务的发
本文标题:新闻评论的选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94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