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二章 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
口述与非物质遗产包含了人类无限的情感,这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赋予生命价值的感动,无论是这个民族的语言、传统知识,还是她的物质文化产生方式、价值体系,抑或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和语言均囊括于其中。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正逐渐失去她往日的光彩,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运用通过现存的图片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普遍价值的方法来保护和丰富世界民俗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吹奏羌笛雕刻漆器剪纸哈萨克婚礼端午节赛龙舟一、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定义2、“非物质遗产”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目的号召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采取行动对那些被认为是民间集体的保管和记忆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进行鉴别、保护和利用。3、“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伊夫高族群的哈德哈德圣歌HudhudChantsoftheIfugao菲律宾2001伊夫高是一个以开梯田种水稻而著称的族群。他们在播种和收获季节以及守丧仪式上,都要咏诵哈德哈德圣歌。伊夫高人是母系氏族文化,妻子通常在圣歌中担任主角,其兄弟的地位在丈夫之上,所以哈德哈德具有人类学价值。圣歌的叙事语言充满形象词组和重复句,多用象征、明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所以很难用文字记录。所有的圣歌通篇只有一个曲调,每个曲调在当地都通行,直至目前,这一文化现象的文字印迹几等于无。柬埔寨皇家舞剧(2003年)TheRoyalBalletofCambodia柬埔寨皇家舞剧,也叫高棉古典舞,已有1000多年的渊源。这种舞蹈以其优雅的手势和色彩艳丽的服饰而著称。在王室的各种庆典和仪式上,诸如加冕礼、婚礼、葬礼或是高棉人的节日等等,都有这种舞蹈表演。古典舞剧一共有四种角色类型:女人(Neang),男人(Neayrong),巨人(Yeak)和猴子(Sva),每种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服装、化妆、面具和手势。这些程式化的手势和姿态,要求多年的训练才可掌握,它表现人类的七情六欲,诸如恐惧、愤怒、爱与欢喜等等。舞蹈表演过程中乐队演奏庄严的音乐为其伴奏,一支女子合唱队用歌声为剧情的发展以及舞蹈所传达的情感进行解说。这些高雅的舞蹈者被人们看作是国王与上帝和祖先之间的信使。班什狂欢节TheCarnivalofBinche比利时2003年班什位于比利时埃诺省的布鲁塞尔的南部60多公里处。每年大斋期前的三天里,这个有着32000多居民的城市都举办狂欢节。班什狂欢节,可追溯至中世纪,是欧洲现存的最为古老的街道狂欢节之一。狂欢节的准备工作始于6个星期前,整座城市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之中,数千人都忙着制作华丽的服饰、排练鼓乐演出及准备化妆舞会。斋期前三天的第一天是星期日,狂欢节正式开始,大街小巷和咖啡店到处簇拥着戴面具寻欢作乐的人群。男子身穿奇异女装,是这一天的突出亮点。四旬斋前的最后一天是星期二,传说人物吉勒戏剧性的出现,使狂欢节达到高潮。舞蹈者在中提琴和鼓的传统乐曲中表演一系列奇异舞步,包括长年保留的节目——叫作“吉勒”的舞蹈。二、评选标准(一)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主要奖励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1、一种定期发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音乐或戏剧表演、宗教仪式或各类节庆仪式;2、一个文化空间,定义为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二)评选的两个主要标准1、为具有杰出的文化代表性,对有关群体和文化多样性具有特殊价值;2、为需要保护的紧迫性,特别是因面临社会变革等因素缺乏保护而将消失的文化艺术形式。(三)具体的评选标准1、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2、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达。3、参选作品应该具备体现人类的创造天才的优秀作品的特殊价值。4、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规则的5项条件:表明其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或有关社区文化历史之中。能够作为一种手段对民间的文化特性和有关的文化社区起肯定作用,在智力借鉴和交流方面有重要价值,并促使各民族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对有关的群体起到文化和社会的现实作用。能够很好开发技能,提高技术质量。对现代的传统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由于缺乏抢救和保护手段,或加速的演变过程、或城市化趋势、或适应新环境文化的影响而面临消失的危险。中国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昆曲2001年古琴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年•该标志采用的太阳神鸟图案来自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的太阳神鸟金饰,它是21世纪我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该标志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体现了对古人的尊重、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四鸟绕日•标识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客家山歌(梅州市)中山咸水歌(中山市)广东音乐(广州市、台山市)潮州音乐(潮州市、汕头市)广东汉乐(大埔县)一、民间音乐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狮舞(广东醒狮):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揭阳市、汕头市二、民间舞蹈潮剧(汕头、潮州市)正字戏(陆丰市)粤剧(广东省、香港、澳门)西秦戏(海丰县)白字戏(海丰县)花朝戏(紫金县)皮影戏(汕尾市)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高州市、潮州市三、传统戏剧龙舟歌(佛山市顺德区)四、曲艺佛山木版年画剪纸(广东剪纸):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粤绣(广绣、潮绣):广州市、潮州市象牙雕刻(广州市)潮州木雕灯彩(东莞千角灯)五、民间美术石湾陶塑技艺(佛山市)端砚制作技艺(肇庆市)凉茶配制(广东省、香港、澳门)六、传统手工技艺瑶族盘王节(韶关)小榄菊花会(中山市)瑶族耍歌堂(清远)七、民俗三、中国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欣赏(一)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剧种。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昆曲的演出。一部戏曲通常包括至少24折,包括独唱、复杂的故事主线和次要情节,题材涉及人或神。昆曲以l2个演员通过手势、身段、打斗招式、杂技和一些程式化的舞蹈和歌唱来表现,并由管弦乐和打击乐器伴着吟唱和表演。2001年,我昆曲入选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昆曲的历史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相传是元末明初昆山人顾坚始创,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至明万历年初,昆曲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他南戏声腔的剧种。随之由士大夫带入北京,与弋阳腔并为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成为剧坛盟主。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1573~1820年),是昆曲声名最辉煌、成就最显著的阶段,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以及洪曻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一时风靡天下,昆曲达到了鼎盛时期。据统计,昆曲剧本留下的遗产就有1800多折。仅北方昆曲剧院整理、改编、上演过的剧目、折子戏就有:《牡丹亭》、《西厢记》、《琵琶记》、《长生殿》、《桃花扇》、《荆钗记》、《单刀会》、《夜奔》、《嫁妹》、《山门》、《斩娥》、《辩冤》、《女弹》、《闹天宫》、《昭君出塞》、《吕布试马》、《天罡阵》、《盗库银》、《百花赠剑》、《活捉》、《思凡》、《双下山》、《草诏》、《小宴》、《文成公主》、《李慧娘》、《晴雯》、《千里送京娘》、《血溅美人图》、《春江琴魂》、《宗泽交印》、《三夫人》、《南唐遗事》、《共和之剑》、《水淹七军》、《玉簪记》、《奇双会》、《搜山打车》、《棋盘会》、《偶人记》、《红霞》、《师生之间》、《夕鹤》、《诱降吕奉先》、《小宴》、《妙医》等。2、昆曲的文化价值(1)昆曲的剧本昆曲剧本采用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戏通常有24折,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穿在总情节上又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因而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词及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长短句的文体,文辞华丽典雅。(2)昆曲的音乐昆曲的音乐属曲牌体,共有一千多个曲牌。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唱腔婉转细腻,吐宇讲究。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萧、琐呐、三弦、琵琶等。(3)昆曲的表演昆曲表演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载歌载舞,舞蹈化、程式化程度非常高。3、昆曲的衰落及保护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昆曲在明末清初的鼎盛时期,不仅在剧场中间,更重要的是在文人之间流传。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昆剧团改编演出了《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毛泽东对《十五贯》大加赞扬,使得昆曲得以短暂复兴。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1)无奈的衰落(2)保护措施文化部制定出《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从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人手,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保障措施中,提出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同时由文化部向国家财政部申请,尽快建立“保护和振兴中国昆曲艺术专项资金”;要求有关的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在经费上支持昆曲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二)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属弹拨乐器。它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古琴一般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13个琴徽,是标识弦上泛音和按音音位之用,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现存较为大众熟悉的有:幽兰、流水、潇湘水云、神人畅、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渔舟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春晓吟、洒狂、凤求凰、欸(ǎi)乃〔欸乃,象声词,1、形容摇橹的声音;2、划船时歌唱的声音〕、关山月等。•2003年,我国古琴顺利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曲
本文标题:第二章 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06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