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楼中国历史上十大名楼No.1岳阳楼地理位置: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名楼简介: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公元215年),是我国最早建筑的一座名楼。现在的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五年(1880),在岳阳西城墙上,坐东向西,面临洞庭湖,遥见君山。岳阳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看去,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所罕见,为中国现存最大盔顶建筑。覆黄琉璃瓦,翼角高翘。楼前两侧左右与楼品字并列,有三醉亭和仙梅亭作为陪衬。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前世今生:东汉末年,孙权的手下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两晋、南北朝时期,阅军楼改称巴陵城楼,虽仍侧重于军事上的需要,但那壮阔绮丽的风光,已为诗人吟咏。南朝诗人颜延之《登巴陵城楼》诗,即有“清氛霁岳阳,曾晖薄澜澳”的佳句。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因岳州地处南北通途,又有楼台胜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贬官岳州,常会文人登楼赋诗。嗣后,张九龄、孟浩然、贾至、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风邀云集,接踵而来,留下许多语工意新的名篇佳作。如李白:“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更是千秋绝唱。但岳阳楼真正名闻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记之后。宋庆历四年(1044年),环庆路都部署兼知庆州滕子京因被诬告滥用公使钱被贬知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上任后第二年便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修岳阳楼,《涑水纪闻》记载滕宗谅向民间欠钱不还者讨债,讨来的钱有一万缗,就用于修建岳阳楼。并邀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格言,更使岳阳楼名闻天下。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4月)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至民国末年,楼身已经破旧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岳阳楼极为珍视,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几经风雨沧桑,屡毁屡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每次重修后,“则层檐冰阁,岌颂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毁之时,“则波巨浪,冲击于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清朝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名楼典故:鲁班尺造楼传说:唐开元四年张说贬到岳州后,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手艺高强,擅长土木设计,被张说相中。张说限李鲁班在一个月内设计出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的楼阁图纸。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出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头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又撤,撤了又摆,果然构成了一座十分雄壮的楼型。大家十分高兴,都说是祖师爷显灵,向白发长者道谢。老人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姓卢。后来,老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3字的木尺,一阵风后不见了。工地上人群纷纷跪下,向老者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No.2黄鹤楼地理位置:黄鹤楼耸立于湖北武昌长江南岸蛇山峰岭之上,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名楼简介:黄鹤楼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现在的黄鹤楼为1981年1重建,1985年6月落成,耸立在武昌蛇山的高观山上,距旧址约一千米左右。宋画《黄鹤楼图》再现了宋楼的面貌。图中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淼。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现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及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九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如今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雄伟壮观。前世今生: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晋灭东吴以后,黄鹤楼便失去了其军事价值,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登临游憩的圣地,于是便有了王子安、费袆等仙驾鹤来游的故事。至唐代,黄鹤楼已经成为文人骚客吟诗揽胜的胜地。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因这首诗,成就了黄鹤楼“文化名楼”的地位,享有“天下绝景”之称,更使黄鹤楼的名声久震四方。唐宝历年间,任武昌节度使的牛昌儒将城墙扩大到山南菱湖、长湖、紫阳湖一带,黄鹤楼的规模的一大大扩展。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到了宋代,由于战乱,黄鹤楼经历了由盛及衰的变迁。本是雄伟辉煌、玲珑精致的建筑群,被付之一炬。1184年,南宋大诗人张越,见黄鹤楼面目全非,万分悲怆,写下《黄鹤楼说》洒泪而去。半个世纪后沾湿了古人泪水的黄鹤楼,终于得以重修。元朝给中原大地带来了近百年的和平时期,于是黄鹤楼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明代黄鹤楼再次遭受磨难,据记载明代黄鹤楼毁四次,重建四次,大修两次。明代的最后一次重建是在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在一场大火之后,黄鹤楼以更加雄伟隽秀。何谨在他的《古今游名山记》中这样记述:“省城黄鹤山楼,制方,而补四隅为圆,二顶三层,高约五六丈,每隅合九角,每方四溟为柱,中外三起,外二起四面各十二柱,中一起四,楼后接楹屋数间。后石镜亭,涌月台,仙枣亭。观音阁当其间,阁畔黄鹄矶,吕公洞......”(采自《至胜黄鹤楼》之黄鹤楼揽胜)。到了清代黄鹤楼更是风雨飘摇。统治者为了标榜太平盛世,都会大兴土木,建楼修台。黄鹤楼也在清朝不计其数的修缮重建中重获新生。其形制别具匠心,远非历朝所能及。已经成为古建筑史上的精品。根据史载,一千七百多年来,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屡废屡建,先后修建三十余次。南北朝、唐、宋、元均有重建,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此楼由两层的木结构变成三层是宋代以后的事。晚清时,黄鹤楼仍为三层的木结构建筑,高七丈二,但加了九尺铜顶,建有三十多个翘角,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气势辉煌。然而,自从八国联军进了中国,凄风苦雨依然不忘黄鹤楼。可惜这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的最后一座“清楼”,也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一场大火。只存在了十几年。一把大火使如此圣境成为荒芜的废墟,满目疮痍,只有几截断石空对江面残阳,似乎在诉说着对晴川的向往,对芳草的依恋。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此后近百年,黄鹤楼未曾重修,几乎楼鹤俱渺。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新楼落成,耸立在武昌蛇山的高观山上,距旧址约一千米左右。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黄鹤楼,应该是第十三座楼了,如把修缮计算在内,也可说是第三十余座楼了。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虽有出入,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新修的黄鹤楼主楼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名楼典故:因仙因山: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一说是古人为黄鹤楼的得名,杜撰了不少美好的故事。南北朝时,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经过这里。唐宋时,又传说三国时蜀国的费袆(hui灰)成仙以后,常骑着黄鹤在此休息。明清时,人们把黄鹤楼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相连,说唐朝时吕洞宾经常在这儿饮酒,却不付钱。店主人仍旧照常供应,为此,吕洞宾非常高兴。有一次,吕洞宾又来到店里,天气热,店主人送上西瓜。吕洞宾就用瓜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然后唱起歌来,黄鹤就从墙壁上飞了下来。这样就招徕许多酒客,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每天在千人以上。几个月之后,酒店主人赚钱达几百万。他用钱酬谢吕洞宾,吕洞宾不要。过了十年,吕洞宾复来,取笛吹奏,跨上黄鹤直上云天。店主人为纪念这位帮他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修建了这座楼,以示感谢。取名“黄鹤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No.3滕王阁地理位置:滕王阁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名楼简介: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素有“西江第一楼”之誉。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中国古典建筑的巅峰代表之作。现在的滕王阁是1985年按照梁思成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重建,于1989年10月8日建成。滕王阁是南昌的骄傲,是豫章古文明的象征,乃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瑰宝。新楼为仿宋朝木结构样式,净高57.5米,共九层,采用宋朝楼阁“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层皆有回廊可俯瞰赣江景色。楼体为钢筋混凝土建成,南北有回廊连接着“压江”、“挹翠”两个辅亭。建筑面积有13000多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上十大名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20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