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9幼儿园常见意外事故及处理
幼儿园常见意外事故及安全防范知识彭继明当今社会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存在职业风险,幼儿教育当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所有的从业人员要有很强职业风险防范意识及职业安全基础知识;积极的预防措施及安全意识预防意外事故的法宝!!!!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幼儿常见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及处理春夏季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为了提教职工对幼儿传染病的认识,保证幼儿健康,减少传染病的得病率,现介绍一些与幼儿园相关的常见传染病保健知识.(一)水痘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发于冬春季。易感者多为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病初,可经飞沫传播,当皮肤疱疹溃破后,可经衣物、用具等传播。1.症状:感染水痘后,潜伏期约10~21天。发病初期1~2天多有低热,随后出皮疹。皮疹出现顺序为头皮→面部→躯干→四肢。初起时为红色丘疹,1天左右变为水疱,3~4天后水疱干缩、变为痂皮,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疤痕。皮疹分批出现,丘疹、水疱、痂皮可同时存在,皮肤搔痒。(二)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风疹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很弱,因此,传染性较小。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1.症状潜伏期约10~21天。前驱症状较轻,表现为低热、咳嗽、流鼻涕、乏力、咽痛、眼发红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同时,身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在发热的1~2天内开始出皮疹,从面部、颈部开始,24小时内遍及全身。手掌、足底没有皮疹。皮疹一般在3天内消退。出诊期间病儿精神良好。(三)流行性感冒(流感)现在包括甲流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经飞沫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常发生流感大流行。症状: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日。发病急,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头痛、倦怠乏力、关节酸痛等,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流感的全身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较轻。儿童患流感容易并发肺炎。发热3~4天后逐渐退热、症状缓解,法理可持续1~2周。注意:流感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区别:流感全身症状重,如发烧、头痛、倦怠乏力、关节酸痛,常患儿精神不振;上感主要以上呼吸道的卡他症状为主,如打喷嚏、流鼻涕、咽痛等,它一般传染性不强。(四)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主要经飞沫传播,多发于冬、春季。易感者多为2岁以上儿童。症状:潜伏期为14~21天。一般先于一侧腮腺肿大、疼痛,后波及对侧,约4~5天消肿。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压痛感,咀嚼时疼痛。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若出现嗜睡、头痛、剧烈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注意:腮腺炎的患儿有中上腹痛、男童睾丸痛、女孩下腹痛的要特别注意;有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的可能,好多小孩因此而伤失生育能力。(五)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夏秋季。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污染了水、食物等,经手、口传播。症状:潜伏期为1--3天。起病急,高热、寒战、腹痛、腹泻。一日可泻十到数十次,为脓血便。排便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感。少数病人,中毒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很快昏迷、抽风。(六)手足口病(发疹性口腔炎)症状:春、夏季是好发季节,一般七、八月份达到高峰期,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2~7天。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一般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幼儿园和家长朋友们都要注意预防,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幼儿在园期间,我们坚持做到餐前及副食前洗干净手,每天对幼儿的毛巾用84浸泡,幼儿的餐具、水杯统一用红外线消毒高温消毒,桌椅每天餐前用84消毒液擦拭,幼儿的床、门、水龙头等幼儿接触到的地方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拭,希望家长朋友们在家对于幼儿的用品、玩具及时消毒,养成孩子讲卫生的好习惯。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七)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预防措施1、首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净化室内环境、保持空气清新。班级老师应每天定时开窗户适度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入室内。早晨来园后,先用有效浓度消毒液擦玩具柜及室内家具、门把锁等处。然后用清水擦试一遍。防止幼儿病从口入。预防措施2、其次,抓好入园幼儿的晨检工作。幼儿一入园,老师就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对发热、精神状况不佳的幼儿进行密切地观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若发现有3名以上的幼儿出现相同症状时,园里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并根据病情及时上报。预防措施3、班级老师每天要对缺席幼儿及早查明原因。如因患传染病请假,则要上报园级,保健老师对园内幼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孩子在家庭里接触传染病人,家长要及时通知幼儿园。4、消毒工作是疾病预防工作的关键,幼儿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消毒措施,对孩子的生活、活动空间采用开预防措施窗通风和每日紫外线灯消毒,用消毒水拖地,幼儿餐具、餐桌、毛巾、水杯等生活用具严格按要求进行定期消毒。定时把幼儿被褥清洗消毒。严把食物的采购、储存、加工、烹调制作关,不购买三无食品和变质的食品,做到生熟分开、每餐有留样,要求各班用温开水给幼儿嗽口,防止幼儿喝生水等。预防措施5、利用教学、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督促幼儿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常剪指甲、勤换衣服。要求班级开展卫生方面的主题活动,让孩子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简单的卫生生活常识。预防措施6、加强日常工作保育,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增强幼儿体质。在膳食方面要加强营养,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根据气候变化,随时注意为幼儿增减衣服。鼓励幼儿讲究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好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接种流感、肺炎等疫苗。预防措施7、最后,幼儿园应提醒家长认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报告。“三早”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加重。切忌不要给孩子乱吃药而延误病情。幼儿园常见事故及处理常见外伤(1)跌倒蹭破皮肤(檫伤)的处理幼儿奔跑、跳跃时不慎跌倒,很容易蹭破膝盖、胳膊肘,尤其是穿衣较少的夏季,更为常见。蹭破皮肤后应先观察幼儿伤口的深浅,若伤口较浅仅仅蹭破了表皮,需将伤口处的泥沙清理干净后,应该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并用碘伏消毒伤口,处理后无需包扎;处理完可涂薄层百多邦软管。若伤势较严重,需去医院治疗。(2)扎刺的处理幼儿周围的物品并非十分光滑,如带刺的花草、木棍、竹棍、铁钉、大头针等。刺扎人皮肤后,有时有一部分露出皮肤,有刺痛感,质地光滑坚硬的嵌插不深的,可自行拔出,如大头针、塑料制品;如果是易碎的物品(如木质锐刺、不规则的玻璃)、比较深的,尽量不要试图拔出;以免有深部残留及出血够多,应妥善固定送往医院去处理;如果刺扎在了指甲里,也应送医院处理。具体处理办法是:先将伤口用生理盐水清洗,然后,用消毒过的针或镊子顺着刺的方向把刺全部挑、拔出来,不应有残留,并挤出淤血,随后再用双氧水清洗,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后,用碘伏消毒伤口并包扎。处理完要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3)剪刀、小刀等文具的划伤与切伤的处理幼儿在使用剪刀、小刀等文具或触摸纸边、草叶和打碎的玻璃器具、餐具、陶器时,都可能会发生手被划破的事故。具体处理办法是:小的创口可用先用双氧水,后用生理盐水清洗清洗伤口后,在伤口周围用碘伏由里向外消毒,敷上消毒纱布,用绷带包扎。如果是玻璃器皿扎伤,应先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用镊子清除碎玻璃片,消毒后进行包扎。处理完要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大的伤口,用干净消毒纱布加压包扎止血后,到医院清创缝合。(4)挤伤的处理幼儿的手指经常被门、抽屉挤伤,给幼儿造成痛苦,严重时,可出现指甲脱落的现象,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具体办法是:若无破损,可用水冲洗,进行冷敷,以便减轻痛苦疼痛难忍时,可将受伤的手指高举过心脏,缓解痛苦。若有出血,应消毒、包扎、冷敷。若指甲掀开或脱落,应立即去医院。(5)碰伤(颅脑外伤)碰伤多数都是头部,幼儿由于身体发育特点,2—4岁幼儿头颅占整个身体比重的四分之一,跌倒后头先着地,平地上一般只擦破皮,淤血,如果没有破皮,可迅速采用冷敷的方法,防止皮下继续出血,以达到止血、消肿、止痛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为:用毛巾包上冰块、冰棒,或蘸冷水冷敷10分钟,然后将清油(生)涂在患处。破皮先清创并检查伤口深度,一般浅表性破皮处理用生理盐水清洗、碘伏消毒,然后敷创可贴、或消毒纱布。大的破损要到医院清创缝合。(6)跌伤注意幼儿创伤部位和幼儿跌倒损伤后的反应,如果发现幼儿跌倒后,有一段时间意识丧失,几秒十几秒后才有反应,应该注意观察,有无呕吐、嗜睡等。幼儿园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立刻将幼儿平抱着送医院检查处理,观察数小时,严重跌伤昏迷醒来后,观察护理时应每隔一小时叫醒幼儿一次或遵从医嘱。(7)骨折幼儿跌倒后,身体某部位着地,并且不能立刻爬起来,老师要了解着地部位及当时详情,不要牵拉或强行进行受伤肢体活动及搬动,并注意观察受伤部位,如腿部、脚等部位发生骨折,有制动体位,这时应等医生或保持制动体位用硬板将孩子托起来送到医院救治,不要随意改变患肢体位;否则,孩子骨折移位将影响医生治疗。(8)头部摔伤幼儿玩耍时摔伤头部,不为少见,有时出血,有时不出血。对此,应采取的措施是:(1)出血时,马上用一块清洁的纱布适当按压伤口,以达止血的目的,并及时送医院。(2)有头皮及皮下血肿的应尽快进行冷敷,以利于止血及血肿吸收。(3)摔伤后当时未见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的,要求对幼儿进行24小时的密切观察,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送往医院急救:①受伤后有恶心、呕吐的现象。②受伤后有过意识丧失的现象,或正处于意识丧失的状态。③头部剧烈疼痛。④眼、耳、鼻周围有出血症状⑤有抽风、麻痹、言语障碍等症状。注意:教育幼儿摔伤头部后务必及时告诉老师。(9)烧伤一、预防:(1)开水提前灌入保温桶内,夏季桶盖不要盖严,保持水温在35度—40度左右即可。(2)厨房烧的菜汤、稀饭、豆浆、牛奶应提前烧开晾一会,再分发给各班。(3)各班老师保持进餐前幼儿良好秩序,播放轻松音乐等待开饭、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开饭时应事先把碗分发到桌子中间,然后分别将饭盛到碗内容量三分之二,感觉温度可以,再请幼儿轻轻端在自己面前就餐。(9)烧伤烧伤的处理:如果发生烫伤,老师不要惊慌,安以下步骤及情况进行处理,可减少烧伤带来的危害。a、暴露部位的烧伤:可迅速直接将患肢或患部浸入冷水中;对于不能浸泡部位,如颜面、胸部、会阴部,可用完全浸湿的冷毛巾湿敷烧伤部位,千万不可檫拭,不可将烧起的水泡穿破。b、对不暴露部位的烧伤:可快速脱去开水浸湿衣物,切记不可用力撕脱衣物,以免损伤受伤的皮肤;脱离困难的可以用剪刀剪除衣物或直接用冷水浸湿衣物。(9)烧伤C、一般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再送往医院诊治;注意搬用过程中保护患处。d、小面积轻度烧伤(无皮肤破损的),冷敷完成后,可用碘伏消毒皮肤表面,盐水冲洗后涂抹少量烧伤膏。大面积中重度的烧伤及时送往医院诊治。注意:大的檫伤、针刺伤、锐器伤、皮肤破损的烧伤
本文标题:29幼儿园常见意外事故及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2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