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湖心亭看雪》1128pp分析
湖心亭看雪张岱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湖心亭雪后湖心亭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文史背景明亡以后,张岱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在明朝即将灭亡之时,表达作者对故园浓浓的思念之情。毳()衣雾凇()沆()砀()铺毡()更()定..崇()祯()更()有此人强()饮chóngzhēncuìsōnghàngdànggēngzhāngèngqiǎng参照注释疏通文意疏通文意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余:我俱:全,都绝:消失,指人鸟因雪而不见外出活动的踪迹[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这独:独自更定:初更以后(晚8点左右)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译文]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弥漫一:全,都[译文]水气凝成的冰花弥漫,天、山与水,上下全都一片白色。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惟:只有痕:痕迹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而已:句末限止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译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船,船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焉:怎么更:还[译文]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童子烧着火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喝酒。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强:勉强白:酒具客:居住在外地及:到[译文]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客居此地。下船后,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湖心亭)余及金陵二人看雪1、朗读课文,这是一篇游记,说说本文的四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痴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痴行痴景(奇景)(白描)痴情(雅趣)大雪独行知己之乐醉情自然“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1、你能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吗?并运用想像加以描绘。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有什么特点?(白描)自然质朴不事雕琢景物描写:写作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白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衬托、烘托3、湖心亭巧遇是叙事、是抒情?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品味舟子的话: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鸟声俱绝”仍出来赏雪。“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说明是早有准备,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痴”。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联系全文)叙事是行文的线索。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烘托原是指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在文章中,是指以景物衬托主要人物或重点要表现的事物,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千山、万径、江、雪、人鸟绝迹为渔翁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这幅背景强有力地烘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他的心境该是如何的孤苦寂寞。描写手法《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烘托手法,景为人设。表达情感《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本文标题:《湖心亭看雪》1128pp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35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