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实验一二氧化碳临界现象观测及p-υ-t关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2.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3.掌握CO2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方法和技巧。•4.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方法。2二.实验原理纯物质的临界点表示汽液二相平衡共存的最高温度(TC)和最高压力点(PC)。纯物所处的温度高于TC,则不存在液相;压力高于PC,则不存在汽相;同时高于TC和PC,则为超临界区。本实验测量TTC,T=TC和TTC三种温度条件下等温线。其中T>TC等温线,为一光滑曲线;T=TC等温线,在临界压力附近有一水平拐点,并出现汽液不分现象;TTC等温线,分为三段,中间一水平段为汽液共存区。对纯流体处于平衡态时,其状态参数P、V和T存在以下关系:F(P,V,T)=0或V=f(P,T)3由相律,纯流体,在单相区,自由度为2,当温度一定时,体积随压力而变化;在二相区,自由度为1,温度一定时,压力一定,仅体积发生变化。本实验就是利用定温的方法测定CO2的P和V之间的关系,获得CO2的P-V-T数据4三.实验装置整个实验装备由压力台,恒温器和试验本体及其防护罩三大部分组。51.按图装好试验设备。2.接通恒温浴电源,调节恒温水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以恒温水套内精密温度计为准)。3.加压前的准备——抽油充油操作(1)关闭压力表下部阀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阀门,开启压力台上油杯的进油阀。(2)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此时压力台上油筒中抽满了油。(3)先关闭油杯的进油阀,然后开启压力表下部阀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阀门。(4)摇进活塞杆,使本体充油。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读数显示,毛细管下部出现水银为止。三.实验步骤6•(5)如活塞杆已摇进到头,压力表上还无压力读数显示,毛细管下部未出现水银,则重复(1)--(4)步骤。•(6)再次检查油杯的进油阀是否关闭,压力表及其进入本体油路的二个阀门是否开启。温度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如条件均已调定,则可进行实验测定。•4.测定承压玻璃管(毛细管)内CO2的质面比常数K值由于承压玻璃管(毛细管)内的CO2质量不便测量,承压玻璃管(毛细管)内径(截面积)不易测准。本实验用间接方法确定CO2的比容。假定承压玻璃管(毛细管)内径均匀一致,CO2比容和高度成正比。具体方法如下:•(1)由文献,纯CO2液体在25℃,7.8MPa时,比容V=0.00124m3/kg;7•(2)实验测定本装置在25℃,7.8MPa(注意:绝对压力=表压+大气压,表压大约为7.7MPa)时,CO2柱高度为Δh=h'−h0。式中,ho—承压玻璃管(毛细管)内径顶端的刻度(酌情扣除尖部长度),h’—25℃,7.8MPa下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注意玻璃水套上刻度的标记方法)(3)由25℃,7.8MPa下CO2比容:又如Δh为测量温度压力下CO2柱高度,则此温度压力下CO2比容,8•5.测定低于临界温度下的等温线(T=25℃)•(1)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25℃,并保持恒定。•(2)逐渐增加压力,压力为4.0MPa左右(毛细管下部出现水银面)开始读取相应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记录第一个数据点。读取数据前,一定要有足够的平衡时间,保证温度、压力和水银柱高度恒定。•(3)提高压力约0.3MPa,达到平衡时,读取相应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记录第二个数据点。注意加压时,应足够缓慢的摇进活塞杆,以保证定温条件,水银柱高度应稳定在一定数值,不发生波动时,再读数。•(4)按压力间隔0.3MPa左右,逐次提高压力,测量第三、第四……数据点,当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时,则适当降低压力,平衡一段时间,使CO2温度和压力恒定,以准确读出恰出现第一小液滴CO2时的压力。9•(5)注意此阶段,压力改变后CO2状态的变化,特别是测准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时的压力和相应水银柱高度及最后一个CO2小汽泡刚消失时的压力和相应水银柱高度。此二点压力改变应很小,要交替进行升压和降压操作,压力应按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和最后一个CO2小汽泡刚消失的具体条件进行调整。•(6)当CO2全部液化后,继续按压力间隔0.3MPa左右升压,直到压力达到8.0MPa为止(承压玻璃管最大压力应小于8.0MPa)。10•6.测定临界等温线和临界参数,观察临界现象•(1)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31.1℃,按上述5的方法和步骤测出临界等温线,注意在曲线的拐点(P=7.376MPa)附近,应缓慢调整压力(调压间隔可为0.05MPa),以较准确的确定临界压力和临界比容,较准确的描绘出临界等温线上的拐点。•(2)观察临界现象•a.临界乳光现象•保持临界温度不变,摇进活塞杆使压力升至Pc附近处,然后突然摇退活塞杆(注意勿使试验台本体晃动)降压,在此瞬间玻璃管内将出现圆锥型的乳白色的闪光现象,这就是临界乳光现象。这是由于CO2分子受重力场作用沿高度分布不均和光的散射所造成的。可以反复几次观察这个现象。11•b.整体相变现象•临界点附近时,汽化热接近于零,饱和蒸汽线与饱和液体线接近合于一点。此时汽液的相互转变不象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逐渐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为一个渐变过程;而是当压力稍有变化时,汽液是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c.汽液二相模糊不清现象•处于临界点附近的CO2具有共同的参数(P,V,T),不能区别此时CO2是汽态还是液态。•先调节压力处于7.4MPa临界压力)附近,突然降压(由于压力很快下降,毛细管内的CO2未能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其温度下降),CO2状态点不是沿等温线,而是沿绝热线降到二相区,管内CO2出现了明显的液面。这就是说,如果这时管内CO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相区很近,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2时,这液面又立即消失了。12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汽相区也很近,是接近气态的液体。这时CO2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只能是处于临界点附近。临界状态流体是一种汽液不分的流体。这就是临界点附近汽液二相模糊不清现象。•7.测定高于临界温度的等温线(T=35℃)•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35℃,按上述5相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13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2.熟悉本实验中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3.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比热公式的方法。4.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14二.实验原理在0-300℃之间,空气真实定压比热与温度之间进似地有线性关系:btacp则温度由t1至t2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热量可表示为:dtbtaqtt21平均定压比热容则可表示为:221122121ttbattdtbtacttttpm若以(t1+t2)/2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则可根据不同温度范围的平均比热确定截距a和斜率b,从而得出比热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式。21ttpmc15大气是含有水蒸气的湿空气。当湿空气气流由温度t1加热到t2时,其中水蒸气的吸热量可用式下式计算:dttmQttww210001172.0844.1则干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容由下式确定:1212)(')(21ttmmQQttmmQcwwpwpttpm16三.实验设备1.整个实验装置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本体,电功率调节及测量系统共四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2.比热仪本体如图二所示。由内壁镀银的多层杜瓦瓶2、进口温度计1和出口温度计8(铂电阻温度计或精度较高的水银温度计)电加热器3和均流网4,绝缘垫5,旋流片6和混流网7组成。气体自进口管引入,进口温度计1测量其初始温度,离开电加热器的气体经均流网4均流均温,出口温度计8测量加热终了温度,后被引出。该比热仪可测300℃以下气体的定压比热。图二17四.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1.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选择所需的出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2.摘下流量计上的温度计,开动风机,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近。•3.将温度计插回流量计,调节流量,使它保持在额定值附近。逐渐提高电压,使出口温度升高至预计温度[可以根据下式预先估计所需电功率:W≈12Δt/τ。式中W为电功率(瓦);Δt为进出口温度差(℃);τ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时间(秒)]。18•4.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之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为稳定),读出下列数据:每10升气体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τ,秒);比热仪进口温度(t1,℃)和出口温度(t2,℃);当时大气压力(B,毫米汞柱)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Δh,毫米水柱);电热器的电压(V,伏)和电流(I,毫安)。•5.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从湿空气的焓湿图查出含湿量(d,克/公斤干空气),并计算出水蒸汽的容积成分。•6.电热器消耗的功率可由电压和电流的乘积计算,但要考虑电表的内耗。如果伏特表和毫安表采用图一所示的接法,则应扣除毫安表的内耗。设毫安表的内阻为RmA欧,则可得电热器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为Qp’。•7.水蒸气和干空气质量流量的计算,可按理想气体处理。19五.注意事项•1.切勿在无空气流通过的情况下使用电加热器工作,以免引起局部过热而损坏比热仪。•2.电加热器输入电压不得超过220V,气体出口温度不得超过300℃。•3.加热和冷却缓慢进行,以防止温度计和比热仪本体因温度骤升骤降而破损;加热时要先启动风机,再缓慢提高加热器功率,停止试验时应先切断电加热器电源,让风机继续运行10至20分钟。•4.实验测定时,必须确信气流和测定仪的温度状况稳定后才能读数。
本文标题:工程热力学实验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5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