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吴敬琏:新型工业化道路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吴敬琏2005年5月导言问题的提出•2002年的十六大提出了“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号召•但在实际上,一些大众传媒把“新型工业化”“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化的新阶段”混为一谈,以此为根据,许多地方掀起发展重工业的热潮,企图以重化工业的超常发展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鉴于这种说法和做法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需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它进行认真的考察23提纲1.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经济学对不同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2.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3.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对几种质疑的回答增长模式分析1.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增长模式4阶段Ⅰ-产业革命前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土地等自然资源投入实现增长(“马尔萨斯陷阱”)阶段Ⅱ-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早期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本积累和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实现增长(“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阶段Ⅲ-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的“现代经济增长”,主要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效率提高实现增长(“索洛增长模型”)阶段Ⅳ-后工业化时期以信息化带动的知识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增长模式分析1.1早期增长模式:旧型工业化道路5•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进行,经济增长摆脱了土地的限制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发展是靠狭义的“工业化”—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推动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积累—资本/劳动比例提高(资本深化)支撑增长模式分析1.1.1马克思最早指出了这种增长模式的弊病•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提高必然导致两条规律的出现:(1)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竞争加剧-资本的积聚和集中(2)相对过剩(失业)人口增加的规律-无产阶级贫困化-阶级斗争加剧•因此,“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6增长模式分析1.1.2斯大林由这种增长模式引出“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列宁1893年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出“第Ⅰ部类优先增长的规律”•斯大林:“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共产党“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7增长模式分析1.1.3“霍夫曼定理”:工业化早中期经验的外推8•1931年,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Hoffmann)在工-农两部门框架下根据工业化早中期资本品生产比消费品生产增长更快的经验事实,预言工业化后期资本品生产将占主导地位•后来,这一预言被推演为工业化后期阶段将是“重化工业化阶段”的“霍夫曼经验定理”增长模式分析1.1.4这种模式的理论概括:H-D增长模型9在早期增长模式和苏联实践的启发下,R.Harrod(1939)和E.Domar(1946)提出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g=i/v它的含义是,在产出与资本存量存在固定比例(v)的假定下,本期的GDP增长率取决于上期的投资率增长模式分析1.2现代经济增长: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后期,马克思和霍夫曼的下述预言并没有实现•利润率没有因为资本深化而呈现下降趋势•失业率大体不变,工资水平随着人均产量的增长而提高•在国民经济的三个产业中,增长最快和居于主要地位的,不是工业和重工业,而是服务业•原因:增长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10增长模式分析1.2.1索洛的置疑和索洛增长模型R.Solow在1956年提出了对H-D模型的置疑,因为在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ICOR不断增大,终会使增长率下降。事实上,美国已维持200年2%以上的增长率。秘密在于效率提高(A)Y=A·Kβ·L1-βSolow把A定义为“技术进步系数”11增长模式分析1966年S.Kuznets对先行工业化国家资本投入和GNP增长的关系大量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率的提高,特别是基于由高素质人才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的技术进步121.2.2库兹涅茨的贡献:“现代经济增长”增长模式分析•T.Schultz在1961年以后一直强调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指出:和投资增加具有报酬递减的效应不同,人力资本投入是报酬递增的131.2.3舒尔茨的贡献:人力资本的递增报酬增长模式分析1.2.4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1:“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运用14•19世纪中期实现了对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激励的制度化,大大激发了科学家、技术人员和企业的创新热情•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基于科学的技术”得到广泛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大量涌现,使生产率大大提高增长模式分析•19世纪后期起先行工业化国家服务业,特别是从事制造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业异军突起,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使C.Clark1940年提出的“产业三分”法得到确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一体化)和“工业化”概念的扩展:服务业-工业化(Service-Industrialization)15增长模式分析1.2.4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2:服务业的作用1.2.4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2:服务业的作用16服务业就业在上个世纪之交超越工业(麦迪森(2001):《世界经济千年史》,第87页)英国美国1700农业工业服务业562222---1820农业工业服务业3733307015151890农业工业服务业1643413824381998农业工业服务业2267232374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1700~1998年)(%)增长模式分析17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年份18011831185118711881189119011924193519511955农业3323201410964465工业2334343838384040384548服务业4442454852535456584947美国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年份1799181918391849185918691879188919001920农业40343542413430242921工业13141618162220282532服务业48515040434450484647增长模式分析1.2.4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2:服务业的作用18日本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年份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农业19.212.89.55.95.33.53.12.41.81.3工业33.740.840.143.138.836.535.135.730.328.4服务业47.046.450.350.955.960.061.861.867.970.2韩国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年份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2农业36.437.827.125.014.812.68.56.24.74.0工业20.324.829.533.539.941.043.143.242.440.9服务业43.437.343.441.545.346.548.450.652.955.11.2.4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2:服务业的作用增长模式分析192001年主要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净产值占GDP的比重(%)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国香港0.215.584.3美国1.424.474.2德国1.123.971.0中国台湾2.031.067.0日本1.431.866.8新加坡0.134.465.5韩国4.441.454.2印度21.427.050.6中国大陆15.251.233.6增长模式分析1.2.4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2:服务业的作用20•诺斯估计,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民收入的47%用于交易•冯国经:从原料到消费的全部价值链中,用于制造的占1/4,用于流通的占3/4•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率增长模式分析1.2.4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2:服务业的作用21施振荣的“微笑曲线”: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附加价值不断向价值链的上、下游转移上游中游下游附加价值R&D,材料,采购,设计加工、组装、制造品牌、渠道、物流、金融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90年代增长模式分析1.2.4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2:服务业的作用1.2.4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3:信息化22增长模式分析•上述两个潮流的汇聚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现代信息技术(IT)和信息通信技术(ICT)的产生和发展•ICT提供的高效信息服务对各行业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整体效率的提高起了巨大的作用•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也努力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快工业化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1.3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23增长模式分析“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双重含义:•相对于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的早期增长模式而言的“新型”;发展中国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的是增长模式的转变,而不仅仅是在重化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导入新技术24中国发展模式问题提纲1.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经济学对不同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2.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3.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对几种质疑的回答•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沿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1956年:提出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及农业的关系。但在“大跃进”运动中反而对钢、煤等重工业产品提出了畸高的增长指标,使经济情况严重恶化•粉碎“四人帮”以前: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到严重损害、服务业十分落后,高投入和低效率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252.11979年以前的中国: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国发展模式问题•经过1979年和1981年的调整,经济结构有所改善,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获得一定发展•“九五”计划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缺点是着重于改变结果(增长方式),而没有着重改变原因(工业化道路),因而效果不明显•旧体制的遗产:1)各级政府保持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2)以GDP增长为主的干部考核标准,3)财税体制缺陷,4)要素价格扭曲等,促使各级政府官员走老工业化道路2.21979年以来的发展模式调整26中国发展模式问题2.3近几年来出现的问题•“十五”计划(2001~2005年)提出要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为主线•问题在于由谁来调整经济结构和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在现行干部考核制度和财税制度的压力下,许多政府官员把“结构优化”理解为大量投入土地、信贷等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型化”27中国发展模式问题(1)不能“扬长避短”,有效地配置资源(2)放松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努力(3)抑制服务业的发展(4)造成煤电油运及其它资源的高度紧张(5)造成生态环境破坏(6)增加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7)隐含着银行不良资产积累的金融风险282.4走旧型工业化道路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国发展模式问题2.4.1扬短避长,降低效率•改善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的首要要求,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短缺、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在这样的条件下集中力量发展重化工业,显然是扬短避长,妨碍效率提高29中国发展模式问题2.4.1电解铝的例子30•2003年我国出口铝锭125万吨,比2002年多出口50万吨,增加收入6.9亿美元;同年原料增加及价格上涨、海运费上涨等因素导致全行业成本增加6亿美元•账面盈利:6.9-6=0.9亿美元(约合RMB8亿元),不包括:(1)资源投入的机会成本(2)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3)资源紧张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损失•按每度电的机会成本1.33元计算:多耗电75亿千瓦时,直接经济损失约RMB100亿元中国发展模式问题2.4.2放松了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努力•要素价格扭曲和政策向重化工业、加工业倾斜使不少企业放松了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提高效率的努力•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投入、科研成果和专利数量都大大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31中国发展模式问题•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3.6%,大大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5%);近年来不
本文标题:吴敬琏:新型工业化道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7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