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中级财务会计主编荣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目录第一章总论第二章货币资金及应收、预付项目第三章存货第四章投资第五章固定资产第六章投资性房地产第七章无形资产与其他长期资产第八章流动负债第九章非流动负债第十章收入、费用和利润第十一章所有者权益第十二章财务会计报表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财务会计概述第二节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本章要点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假设和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财务会计报告的法律责任第一节财务会计概述一、企业会计的组成1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企业或其他主体范围内,旨在向企业或企业外部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该系统把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交易与事项中的经济数据作为输入,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运用若干普遍接受的会计惯例,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加工,将数据转化为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反映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构成和分布情况的财务状况信息以及企业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2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是指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又可分为成本会计、决策会计、控制会计、责任会计等分支。3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专职机构或人员对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审核检查活动。重点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经营管理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改善管理,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内部查核结果仅供企业内部应用,不作为对外报告的依据。二、财务会计法规体系1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该法于1985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1985年5月开始实施,1993年12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会计法》是一切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会计准则、制度和其他会计规范的制定都必须以此为依据。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都必须依据《会计法》办理会计事务。修订后的《会计法》全文共七章、五十二条,对会计核算的对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职责、会计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做了明确规定。修订后的《会计法》明确指出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2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选择会计方法的规则,是处理会计对象的标准,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和标准,是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准绳。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按照立足国情、国际趋同、涵盖广泛、独立实施的原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系列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组成。其中,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基本假设和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在整个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起着统驭作用,是具体准则制定的基础,也是会计实务处理方案设计的依据。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对具体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核算作出的具体规定。三、财务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1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修订后的《会计法》明确提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2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修订后的《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相关交接手续。2000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指出,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企业可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第二节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一、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谁是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2)使用者对信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3)现行财务报告能提供哪些信息。对于这些问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确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里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其他利益关系人。二、会计假设和基础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集体甚至个人,它为会计工作规定了活动的空间和范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就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区分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投资者的经济活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如合伙经营活动);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的部分(如企业的分公司、企业建立的事业部);可以是单个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清算,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直到实现企业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出了时间上的规定。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资产用历史成本来确认、计量、摊销才会有意义;在非持续经营的情况下,资产的价值则必须按实际变现的价值来计算。3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逻辑延伸,指将企业持续经营期人为地分割为若干期间,以便结算账目、确定损益、编制报表,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这种需要,企业应向有关各方提供信息,而不能等到经营活动结束时才去进行结算和编制财务报告,这样,就必须提出会计期间即会计分期假设。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由于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通常我们将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月份、季度、半年度等。我国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为公历日期。会计期间的划分,使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若干个较短的会计期间,有利于企业及时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有利于及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财务信息,能够及时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及其他有关方面进行决策的需要。4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主要以货币(即记账本位币)为计量尺度。货币计量假设可以使各种性质的会计主体(企业)的经济业务按同一标准计量反映,信息可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体表现为商品的购销、各种原材料和劳务的耗费等实物运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会计核算以货币计量,使会计核算的对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统一地表现为货币运动,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我国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5权责发生制基础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权责发生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即当月收到的款项就算当月收入,当月付出的款项就算当月支出,而不会考虑收入和支出是不是应当属于当月。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责任和义务来确认会计计量要素。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凡是当期已经有权利收的款项或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里的如实反映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保持一致或吻合,会计信息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会有可靠性。可靠性还要求企业应当做到,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2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可从其预测价值、反馈价值来判断。预测价值是指一项信息能帮助决策者预测过去、现在及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反馈价值是指一项信息能使决策者证实或更正过去决策的预期结果,使之能够与当初作决策时所预期的结果相比较。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这里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是具有一些财务知识的人员。4可比性可比性不仅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而且还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会计人员会计确认行为的引导与约束。其本质在于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如实反映经济活动或事项的实质,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一般情况下,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企业在融资租赁、售后回购、关联关系确定等方面应注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典型运用。6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7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原则存在的主要依据是:第一,为了抵消经理人员和业主的过分乐观情绪;第二,多报利润或多计价值对投资者而言比少报、少计更为危险;第三,由于会计人员掌握的内情比传递给投资者或债权人的信息要多得多,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必须作相对准确和较保守的估计。这里应注意,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8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四、财务报表要素及确认1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里的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
本文标题:中级财务会计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9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