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本书包括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讲新课标,下篇讲教学法。专题一: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一、什么是语文?•简言之,语文就是取材于社会生活、切近日常生活、选编于语文课程中的“语言”,包括语言及其应用(理解和运用)。语文涵盖着语言文字本身,涵盖着听说读写行为和结果。语言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听、说、、读、写叫做四柱二、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学科性质:人文基础应用学科•本质属性:人文性、工具性•其他属性: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超层次性:社会性、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而且二者是统一的。。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语文还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工具性强调的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和目的。人文性:人文性则意味着语文课应凸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这就是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两者的联系:如果只重视其工具性,在教学中只进行机械的工具训练,会使学生失去精神的追求;如果只重视其人文性,忽视其工具性,就会使教学失去学科特点,使语文课失去自身的价值。专题二、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详见19页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关于语文素养的含义•教材18——19页有三方面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三个方面•全员性•全面性•全过程学习教材上21_22页的案例二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语文课程本身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前提的,语文课程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提升语文运用能力,掌握好语文这个工具。要使学生善读、善写、善听、善讲。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性+文化性)•主要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案例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评析老师:《桂林山水》这一课的语言形式符号层就给人以美的享受。文中的字词美。同学们找一找。学生:(争相发言)我找到了!“波澜壮阔、峰峦雄伟、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危峰兀立……”老师:文中的修辞美,大家用笔画一画,再说一说。学生:课文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把桂林的山比作翠绿的屏障。学生:还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作比,突出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把桂林的山和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学生:我还发现了文章的结构美。开头写了“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最后一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老师:对呀,“总——分——总”的结构,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老师:有音乐感,有旋律美。这就是说文章音韵美的特点也很突出。老师:下面,我们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来写一段话。(教师巡堂指导)评析:从美学角度看教学文本,语言形式符号层的学习是强调工具性,通过语言形式符号层的学习,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从读学写。教师在落实工具性层面的东西是抓得较扎实的。但是,学习这样的美文,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诵读涵咏。没有指导到位的诵读涵咏,引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就不可能在脑海中展现画面,构建意象,就不可能形成语感。用心用情的诵读,本身就是对文本极好的解释。在琅琅的书声中,文本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常能得到酣畅的体现,唤起听者的思考和想象,使读者、听者与文本、作者产生沟通、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使阅读成为愉悦的精神体验,只有引导学生进入意象世界及意境超验层,才能落实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特别是低年级,工具性应该更加明显;它的每一节课,都应该体现其本身的特点;每一节课下来,语文教师都应该想一想,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在语文方面获得了什么?关系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设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除外语外,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而其他学科都是以言语内容为教学目的),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恰切的操作方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要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必须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总之,语文教育要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语文教师始终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自主学习的定义•所谓自主学习:视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因此自主学习有以下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又制订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问题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引导是否矛盾?案例《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评析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举手,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我当你妈妈,你现在背给我听好吗?想一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交完就会背了。(生背)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好吗?师:哪一首?生:《草》。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评:教师故意说错作者,实际上是在检查学生是否记住了文章的作者。师: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给你听:离离原上草,一岁……生:一岁一枯荣。师:野火烧不尽,春……春……生:春风吹又生!师:还是弟弟记性好!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师:那么多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啊?生:(一愣)嗯……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他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师:噢,我明白了。背吧!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生:这句是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师:你看俺孙女多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先你怎么大的时候,那有钱上学啊!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就把这首《草》背给家里人听。评:这一段对白看似无聊,可却把学生对诗中重点字、词、句及情感的理解都作了检查。激发学生兴趣,活泼而实在。学生背古诗,既是一个整体把握、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检测学习效果的过程。在背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展示、运用都有所顾及,而且每一轮引导都逐渐深入。而且这种检查引导可谓不显山不露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合作学习的定义•所谓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特征•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任务进行小组加工。•4、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参见教材上的案例四探究学习的定义•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造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景。探究学习的特征•1、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2、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发展和深曾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1、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2、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3、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探究的过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树立正确的观念(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2、激发积极的语文学习动力(动机、兴趣、感情、意志)•3、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4、运用恰当的语文学习方法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语文课程必须突破“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参见教材42——43页•(二)关于课程的理解•参见教材44页•(三)课程资源的范围•参见教材46——47页(一)开放的语文课程应注意的事项(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参见教材48页学习教材上的案例•参见教材48——50页专题三:科学整合课程目标的三维五块•一、如何理解“三个维度”?其关系如何•所谓“三维”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意区分大三维和小三维“三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教学的基本要则就是要做到“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义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义是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真情和激情引发学生的情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学中要辩证地处理好“三维一体”的关系,不可顾此失彼。三个维度的关系•互相配合•相互依存•有机整体学习教材上的案例•参见教材61——63页二、深入把握五个板块的基本要求•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学习(一)、识字与写字教学内容解析•识字与写字目标内容:“学会汉语拼音”、“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书写汉字”。•汉语拼音教学内容包括那些?•参见教材65页——66页(二)阅读教学内容解析•课程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总的要求是什么?参见教材67页什么是阅读创造?•参见教材69页•什么是人文素养?•参见教材69页(三)写作教学内容解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写作教学总要求是什么?参见教材70页•什么是写作知识?参见教材71页•什么是写作创造?参见教材72页(四)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解析•口语交际的教学理念是什么?参见教材73页(五)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解析•参见教材74页阅读链接•“识字与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25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