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有效性
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有效性目录法定存款准备金简介总结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有效性我国各个阶段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目的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控历程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效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简介•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放贷出去,必须按照法定比率留存一部分作为随时应付存款人提款的准备金。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其可运用的资金就越少,从而导致社会信贷总量减少;反之,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低,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少,其可运用的资金来源就多,从而导致社会信贷量增大。这样就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我们也要了解,由于法定准备率的调整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有较大的影响,故各国中央银行在调整法定准备率时往往是比较谨慎的。我国法定存款金率调整的历程阶段1Step2Step3•1984年•1998年至2003年•2003年至2008年•2008年9月至2009年阶段2阶段3阶段5阶段4阶段6Step1•1985年至1997年•2010年至今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变动幅度0%5%10%15%20%25%30%35%4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小型金融机构企业存款准备金率农村存款准备金率储蓄存款准备金率85年84年88年9月87年98年3月2199年11月2103年9月2104年4月2506年7月506年8月1506年11月1507年1月1507年4月1607年2月2507年5月1507年6月507年8月1507年9月2507年10月2507年11月2607年12月2508年1月2508年3月1808年4月2508年5月2008年6月708年9月2508年10月1508年12月508年12月2510年2月2510年1月1810年5月1010年11月1610年11月2910年12月2011年1月2011年2月2411年3月2511年4月2111年5月1811年6月20阶段1•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背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备金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场景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其中,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阶段2•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背景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1988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1985年,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1987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个百分点,调整至12%;1988年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阶段3•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背景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1998年,为了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硬着陆”,同时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理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改革。1998.3-2003调整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次)8%6%0%2%4%6%8%10%1998年3月1999年11月年份调整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于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改革。改革的结果之一是调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为8%;1999年前后,国内又出现了经济发展疲软及通货紧缩的现象,因此99年央行又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8%调整至6%。阶段4•2003年至2008年管理人民币汇率上升,稳定货币供应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背景人们强购房的热潮.2003年以来,在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下,国外投机性资金大量涌入国内。2006年7月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活跃,国际贸易持续保持巨额顺差,使得我国再次面临因货币供应量过多以及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2003.9-2008.6调整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次)0%2%4%6%8%10%12%14%16%18%2003年9月2006年7月2006年11月2007年2月2007年5月2007年8月2007年10月2007年12月2008年3月2008年5月时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3年以来,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资金的大量涌入现象出现,因此,央行必须进行外汇公开市场业务,以国债及央行票据冲销由于外汇储备增加的基础货币投入,以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与此同时,央行持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回收货币,稳定货币供应量,避免流动性过剩。阶段5•2008年9月——2009年应对次贷危机,刺激经济发展,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背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形势持续恶化。与此同时,国内通胀大幅度回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23001500200070002008/9/252008/10/152008/12/52008/12/25East(unit:)(unit:亿)大型金融机构释放资金中小型金融机构13.50%16.50%14%16%2008/9/252008/10/152008/12/52008/12/25(unit:)15.50%17.50%16.00%17.00%2008/9/252008/10/152008/12/52008/12/25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形势持续恶化。与此同时,国内通胀大幅度回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效的保证了货币信贷扩张的趋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阶段6•2010年1月——今抑制通胀,持续收紧流动性,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背景面对国内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胀压力,央行于2010年1月起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巨量的国际热钱涌入中国美国不断放宽的货币政策。过低的资本投资回报率,进一步加剧通胀。国内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国外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2010.1-2011.6调整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12次)0%5%10%15%20%25%2010年1月2010年2月2010年5月2010年11月16日2010年11月29日2010年12月2011年1月2011年2月2011年3月2011年4月2011年5月2011年6月时间调整后的存款准备金率(大)调整后的存款准备金率(中小)面对国内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胀压力,央行于2010年1月起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通胀的压力十分的巨大。但是存款准备金率几乎已经到达了可调节的顶点。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会对银行业的运转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业不能正常进行常规业务。1998~20032003~20082008.9~20092010~今应对亚洲金融风暴,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迎战次贷危机的挑战,刺激经济各阶段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控的效果保持货币供应量,应对外汇不断流入,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热钱流入,控制货币供应量1998~20032003~20082008.9~20092010~今应对亚洲金融风暴,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迎战次贷危机的挑战,刺激经济各阶段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控的效果保持货币供应量,应对外汇不断流入,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热钱流入,控制货币供应量98到03年央行调控作用效果98和99年的两次下调的主要目的都在于放宽商业银行的资金用途,增加银行的贷款投放,进而刺激率,我国货币乘数上升,货币供应量实现了一定的增长,1998年广义货币(M2)增长了15.34%,而1999年M2也增长了14.7%,实现了预定的调控目标。但是,即使银行可用资金大大增加,但是M2的增长率却是在减小的。因为当时我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需求较少;加上当时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较多,为保证贷款质量,许多银行不愿进行贷款投放。而且由于我国准备金账户是指付利息的,因此,在准备金率下调以后,许多银行仍然将资金以超额准备的形式储存在央行。由于银行大面积“惜贷”的出现,也导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效果。返回03到08年央行调控作用效果2003年以来,在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下,国外投机性资金大量涌入国内。截至2004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了6099亿美元,而2003年1月的数据为3044.6亿美元。为了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央行进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调整。2003年9月的准备金率调整,冻结了约1500亿的超额准备。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最终影响的市场资金规模在6500~7000亿元之间。2004年4月0.5%的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也一次性冻结了1100亿元的资金。但同时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也十分强劲,达到1.82万亿元,其中央行票据发行达到1.45万亿元之巨。因此从两者的相对量上来看,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果不能算是“猛药”。2006年7月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活跃,国际贸易持续保持巨额顺差,使得我国再次面临因货币供应量过多以及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央行在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的短短两年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8次,表明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严重。返回08年9月到09年央行调控作用效果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由控制通货膨胀转至促进经济增长。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5.5%,较2007年高出0.8%。至2009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0万亿元,增长32.4%;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8万亿元,增长11.8%。2008年的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效的保证了货币信贷扩张的趋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同时配合巨量的财政支出计划,使中国经济迅速回升,08、09两年GDP增长率分别为9%和8.7%。从2009年第三季度起,消费者价格指数有了一定的回升。返回2010年至今央行调控作用效果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和流动性过剩问题,自2010年1月以来,我国央行一共提高了12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中,最新一次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今年的6月20日,对大、中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21.5%、18%。分别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存款准备金率几乎已经到达了可调节的顶点。通过不懈的努力,伴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我国过热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首先是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在进几个月来有一定程度的回落,由2011年六七月份的6.4%、6.5%逐渐下跌至9月份的6.1%。当然,CPI会不会持续的回落,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其次,我国房价指数中的销售价格指数自2010年4月的顶峰值112.8,持续降至2010年底的106.4(2011的房价销售价格指数还在统计之中),可以预见的是全国房价在会总体下降,但降幅不会太大;再次,新增信贷额也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融资总量的下降会对经济的降温起到一定作用。2010年至今央行调控作用效果•一、巨量的国际热钱涌入中国,而央行为了保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以对冲外汇。2011年9月,M2已经达到78.74万亿,接近GDP的1.9倍。同时,中国外汇突破3.2万亿美元。如此巨量的基础货币投放,带来的是巨大的流动性过剩。仅依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不可能有效缓解通胀
本文标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有效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3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