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巧妙处理和反思课堂突发性事件的几个案例一、引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段话为我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二、背景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广大语文教师焕发出了极大热情,教学策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学生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对教师不像以往那样惟命是从,课堂上突发性事件更加层出不穷。我们老师肯定都遇到过不少这种情形:在自己精心组织的课堂教学中,一点偶发事件会完全搅乱了你原定的教学步骤。许多教师都能随机组织、变通性地、创造性地实施新方案。这样,这些偶发事件也就成了一种课堂生成。教师因势利导、处理得当,往往能激发情感,使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达到融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甚至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点燃学生心灵的明灯,使教育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种良机。三、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上好每堂课,我们教师总是做着精心的准备:课前认真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情况,考虑教法学法。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总是如你所愿!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语文教学,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聪明的、颇有个性的学生,课堂上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突发性事件。由于它的突然性,让你防不胜防,往往搞得你云里雾里分不清东西南北。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好端端的一堂课,由于一石的的惊击而波澜起伏,若处理不好会变得一塌糊涂,教师纵有高深的学识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些突发事件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利用好了,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使语文课堂频频出彩。如何正确、恰当的处理突发性事件已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下面我就从近几年自身经历的课堂突发事件中撷取几朵浪花,谈谈自己一点肤浅的认识。四、事件的经过与自评案例1“我母鸡啦!”2004年2月23日上午第二节,我在龙泉市养真中学初二(2)班上《木兰诗》。当我问及杨小红同学,“诗文中反映了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哪一句时,她慢悠悠地站了起来,阴阳怪气地说:“我母鸡……”“什么?”我十分惊讶地问。“我母鸡啦……!”她又摇头晃脑地啦了一句,惹得全班同学“轰”地笑了起来,一个个合不拢嘴。一位男同学还趁这哄笑声说了句“我不是鸭啦!”,更惹得大家笑痛了肚皮。我对杨小红这种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十分的愤怒,真想狠狠地把她轰出教室,但我还是强迫自己要镇静!我是老师,一定要理智地对待学生的问题。俗话说事出有因,我得弄个明白。我问:小红同学,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她说:“母鸡”就是“不知道”,你连这个也不懂?这时她同桌发话了:她是学春节晚会巩汉林的表演。经她提醒我这才明白,原来小红是用广东话来回答“我不知道。”如何处理好这件事,让课堂教学正常进行呢?批评小红,她肯定不服气,其他同学也无心上课了,不处置一下又怕以后会闹出更多的笑话。还好,我也看过巩汉林表演的节目,灵机一动,何不来个“借题发挥”?我问:“同学们都看过春节晚会?”“看过,”“那巩汉林的女友是什么身份?”“公司的老总。”“她原来是干什么的?”“打工,”“一位东北来的打工妹能在广东闯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翻事业,她难道不是我们当代的花木兰吗?看来我们中国古代有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当代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现在请同学们就以‘当代的花木兰’为话题,说一说你身边的花木兰。”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觉得生活处处有木兰。我是龙南乡建龙人,我村有一妇女,死了丈夫,剩下公公、婆婆和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家里生活很困难。她把女儿交给公公和婆婆,只身一人到温州打工。结果她在温州揽下小商品加工定单,带回小商品让闲置在家的村里妇女加工,自己当起经纪人,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富了自己。村民对她是刮目相看,她就是当代的花木兰。结果学生一个个争着发言,一堂古诗欣赏课变成了学生讲述当代花木兰的故事课。课后李微婷、杨小珍等学生还以班级为单位编辑了《巾帼不让须眉》小故事集。自评:处理突发事件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不要轻易认定学生是故意捣乱,更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采取简单化地呵斥、赶出教室之类的做法。那样去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好像也有效,但对课堂气氛、师生情绪的影响很大,因而对教育教学效果也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因而是不可取的。平时我们得留心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哪怕学生在课堂来点小幽默、小笑话也未尝不可。教师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案例2“张老师,我渴望你的课”2003年11月20日上午第一节,师生问好之后,我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立导入课文,引出《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团歌。当我范读“我们是五月的花海”时,教室里悄然响起范金霞同学的歌声“我们是五月的花海……”接着便是全班同学一起唱“用青春拥抱时代……”我对学生喧宾夺主的行为十分生气,但看到学生唱得那么起劲,也只得静观其变。学生唱完了还“哗啦啦”地鼓起掌来。“真是欺人太甚!还自个儿鼓掌!”我心里暗暗地责备着。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真对不起,老师忘了大部分同学都是团员,团歌都唱得很好,听了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歌声,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对团歌的看法,可以是对团歌整体风格的欣赏,也可以是对其中一句诗或一个词的理解,或者把你对团歌的感情用歌声唱出来,好不好?”虽然学生说的、唱的良莠不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学生发言都很积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我让全班同学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当我跨出教室时,身后传来了范金霞同学的声音:“老师,我渴望你的课!”第二节课我索性自个儿唱着“我们是五月的花海……”踏进初二(2)班,教室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全班同学兴奋地唱起了“用青春拥抱时代……”自评:是啊,平时的语文课是否太理性了,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歌声呢?也许用歌声更能吸引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案例3“坐飞机到南海”(普陀山)时间2004年2月18地点初二(1)班我在上《为学》一课,学生讨论“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和尚条件那么好都没去成,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就能到达南海,这是为什么?我想引导学生从意志、实践方面去思考,结果林平同学说“贫僧是坐飞机到南海的。”学生们忍不住哈哈大笑。林平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同学笑他什么,尴尬地站在那里。这时我必须为他解围,更要对他进行引导,便说:“林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也很幽默。不过你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哪位同学愿意告诉他呢?”李微婷站起来说:“贫僧很穷,买不起飞机票;再说作者彭端淑生活在清朝,而我国第一架飞机诞生于1910年,所以贫僧不可能坐飞机到南海。四川到南海路途那么遥远,贫僧只有靠自己的双脚去走,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才到达南海。”林平羞愧地低下了头。“好!老师想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结合穷和尚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发挥合理的想象,想象贫僧是怎样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南海的,并且课后写一不少于200字的片段。发言时有的学生想象非常奇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个星期后,林平、何丽花等8位同学融合全班同学的想象,并通过翻地图、查资料合写了一篇作文《贫僧东游记》,颇有一点《西游记》的味道。自评:以往教学《为学》,我只注重把它当作议论文去教学,却忽略了对它的开发利用。这堂课由学生回答的意外引发了一堂讨论课、想象课、写作课,还激发了学生课后实践的兴趣,不失为一堂“旧瓶装新酒”的创新课,以后我得灵活利用课本中一切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案例4课堂里的鼾声2002年9月29日,初一(1)班,我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地讲着孙悟空如何在龙宫索要兵器。不知何时从教室的后方传来了打雷般的鼾声。我不由自主循声走去,发现廖川明同学睡得正酣,便伸出了手……全班五十多双眼睛齐唰唰地盯着我,他们都为廖川明捏了一把汗,“这回他可糟了!”我推了一下他,他睡意朦胧地“恩”了一声,咂咂嘴,头侧了一个方向又睡着了。学生一下子笑了。我生气了,大吼一声“妖怪来了!”他本能地跳了起来。同学们都笑他“猪八戒”。我满脸不悦地问他,“这么好听的故事你怎么能睡着呢?”他睡眼惺忪地说:“老师,《西游记》我都看过十多回了,家里还有影碟片呢!”自评:是啊!学生都已很熟悉的知识,老师又何必重复罗嗦呢!何不换个角色,让学生去发挥、做课堂的主人?于是我干脆让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当观众。学生先叙述故事情节,然后分角色表演,竟然模仿得惟妙惟肖。课间,他们还在走廊上表演起“降妖除魔”的故事,有的还唱着“白龙马,蹄朝西……”的歌。自评: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堂就像一个小世界,每节课都免不了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突发性事件,教师和学生时时都可能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触动或者干扰。但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能够敏锐的发现偶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巧妙的处理,化被动为主动,化平凡为神奇,将一些看似与教学过程毫无关联的成分,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欣然接受,或有所感悟,或产生联想,或得到知识,或受到启迪。总之,学生通过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学养魅力,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案例5飞出一只鸟2002年11月25日,初一(2)班,学生们正认真寻找《百草园》一课中描写捕鸟过程的动词。突然,“唧、唧……”从金上新同学的抽屉里响起了鸟鸣声,随即飞出一只小麻雀,在教室里蹿来蹿去。男生一个个站起来伸手捉麻雀,女生吓得惊慌失措,一个个不停地尖叫起来,整个课堂乱哄哄的,怎办?大吼一声或者怒拍讲台?我打开窗门,小麻雀惊恐地窜出去了。望着小鸟远去的背影,我意味深长地说:“保护鸟类是我们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女生无不责备地说:“都是金上新!”金上新羞愧地底下了头。我乘机说,“同学们,刚才大家闹了一场捕鸟的戏,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一次捕鸟的滋味。现在就请金上新同学为大家介绍他是怎样捕到麻雀的。”该生见我没批评他,反而让他说捕鸟的事,他可高兴了,手舞足蹈地讲了起来。“天暗下来,麻雀都飞回泥墙上的竹筒中睡觉。我轻轻地搬来楼梯、悄悄地爬上去,用一个小竹篓罩住洞口,将小木棒伸到洞中一掏,麻雀就会‘唧’地飞出来,撞进竹篓里……”布置家庭作业时,我要求全班同学课后写一个像捕鸟之类的有趣活动。结果,金上新居然写了什么“挖地鼠、敲鱼(一种用大铁锤朝石头上用力敲,石头受重击往下压死鱼的捕鱼方法)、捕知了、掏鸟蛋……”十多种活动。平常调皮、捣蛋,不爱学习、作文字数寥寥无几的他,这次竟然写了那么多的活动,这不得不促使我去思考做老师的要重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他们的个性体验,激发他们内心的渴求。同时让学生“放胆”地去说去写,实实在在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案例6“我是一根草”2006年2月16日,初一(2)班我上《爸爸的花儿落了》,其中有一环节是让学生夸夸“世上也有爸爸好”。当轮到叶杰辉发言时他却伏在桌上嘤嘤地哭起来,任凭同学怎样劝都无济于事。眼看这节课就要被卡住了!我急中生智,“杰辉,哭吧,大声地哭出来,哭声更能表达你对父母的深厚感情。”没想到他反倒不哭了,径直朝讲台走来,一语惊人,“同学们,我没有爸妈!”接着便是该同学的血与泪的控诉。全班学生都静静地聆听着,有的学生还悄悄地擦眼泪。第二天,一篇题为《我是一根草》的作文静静地躺在我的办公桌上,其中有几段是这样写的:“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那天,爸爸对我说明天一起去看妈妈,我高兴地跳起来。自从妈妈说去看外婆,一年多没回家了,我日思夜想,总想与妈妈团聚,明天总算能见到妈妈了。我本以为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但我万万没想到妈妈见到我和爸爸的第一句话竟然是“离婚!”我的心一下子从幸福的山巅坠到谷底,只觉得泪水止不住往外涌。-----打那以后,爸爸变了,每天回家都是闷闷不乐,不是抽烟就是喝酒,一喝
本文标题:案例16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6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