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自考管理心理学_笔记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一、管理心理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识记)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心理现象2、群体心理: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3、组织心理:组织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领会)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为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3、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工程心理学研究人与机器的关系。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给以丰富和补充。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过程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侧重研究心理因素,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行为因素,二者的研究内容存在重复交叉现象。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心理技术学:1903年斯腾提出的,1912年闵斯脱博格《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解决人适应机器。2、霍桑实验:梅奥的人“人群关系理论”被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1、管理心理学的形成理论准备3、群体动力理论:勒温的场理论B=F(P.E)B是行为,F结果,P是个人E是环境。4、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类: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美国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958年,黎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意味着管理心理学作为科学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2、我国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97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首先提出了要重视管理心理学,自此我国管理心理学才逐渐得到发展。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2、联系性原则外部环境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都紧密地联系着。3、发展性原则万事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2、实验法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引起行为变化。3、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问卷法=运用问卷量表谈话法=拟定问题进行谈话4、测验法标准化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的进行测量。5、个案法对某个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进行观察、调查、了解。四、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管理学、心理学、人性学的基础理论)一、管理学理论(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亚当斯密:《国富论》劳动分工学说1、早期管理理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赋税原则》工人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流。1、古典管理理论2、传统管理理论根据多年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而成的一套管理理论和方法巴贝奇: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艾末生:概括了管理效率十二原则。泰罗: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社会组织与经济理论》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古利克:7职能厄威克:八项原则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思想及观点: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1、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梅奥和罗特利斯伯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并推动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2、行为科学理论2、行为科学理论:1、人类需要理论它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弗鲁姆:期望价值理论2、人性管理理论侧重研究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麦格雷戈:X----Y理论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3、群体行为理论侧重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①勒温创立了“团体力学理论”研究人与人关系。②美国布雷德福,敏感性训练4、领导行为理论它侧重研究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坦南鲍姆和施米特: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利克特:支持关系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管理方格法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2、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强调决策和决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3、现代管理理论3、系统管理学派侧重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4、经验主义学派强调要注意企业管理现状和实际需要,主要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以此作为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5、权变理论学派随机应变6、管理科学学派伯法运用数学手段二、心理学基础知识1、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想像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人对现实的态度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情操意志过程:人在改造现实时不后困难,去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认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要通过知觉、记忆、思维等来完成。1、认识过程: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的开端。知觉: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情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基本情感: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悲哀。社会情感:社交、尊重、承担更多的责任等,是高级情感2、心理过程2、情感过程:情感和情绪的分类:按基本表现形态:激情、心境、热情按社会性内容: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情感的两极性:情感或情绪的表现往往表现为肯定或否定的对立的两极性。对立的两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3、意志过程:1、意志:自觉确定目标并支配其行为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活动。1、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2、自觉的能动性2、意志的特征:3、意志具有对行为调节的作用4、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5、意志具有坚持的作用3、意志与认识的关系:离开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行为。意志离不开认识,也给认识以巨大的影响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当某种情感对人的一定行为引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当人们在从事他所不愿做的事时,情感也可能成为意志的阻力。5、行为的结构1、采取决定阶段2、执行决定阶段三、人性假设理论X理论基本观点: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1、经济人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麦格雷戈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述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X理论的管理措施:1、重视完成任务,不考虑个人感情,任务管理。2、管理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3、主要用金钱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2、社会人(梅奥)管理措施:1、管理人员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2、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3、提倡集体奖励制度,不主张个人奖励。4、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作用。人性假设理论基本观点: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2、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3、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4、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3、自我实现人(Y理论)管理措施:1、管理重点的改变2、管理人员的职能改变3、奖励方式的改变4、管理制度的改变基本观点:1、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3、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复杂人(超Y理论)4、一个人在不同的单位或者不同的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任何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管理措施:管理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千篇一律。第三章个性与管理一、个性的概念及其特征1、个性的概念: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与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的特征:1、独特性2、整体性3、稳定性4、倾向性个性的概念及其特征3、个性的形成过程:1、婴幼儿时期2、学生时期3、社会时期4、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2、家庭因素3、文化传统因素4、阶级阶层因素1、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征来研究人的个性。(个性是不可以改变的)2、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的行为和性格起决定性作用。个性是可以改变的)观点:1、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取决于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的类似的行为的观察。2、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而有些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3、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5、个性理论3、心理分析论:4、个性类型论:内向和外向。二、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1、气质的概念: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神经过程的灵活性。1、气质的概念与类型1、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2、气质的类型:2、粘液质,安静型: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3、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4、抑郁质,抑制型:孤僻胆小、行动迟缓。不易动情,体验深刻细心1、气质本身无好坏的区别2、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1、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3、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及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2、气质的应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a、在一般的工作安排中,要注意满足工作对同一个个体具有几种气质特征的互补要求。b、在工作分工中,要注意不同的职位对气质的互补性有不同的要求。c、在人员优化组合时,要注意集体对不同个体的气质类型的互补性的要求。3、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三、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1、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1、性格与气质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有机的包括在性格结构之中,二者共处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1、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2、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的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色彩。3、性格对气质也有影响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气质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4、区别: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1、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待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态度特征。3、性格的特征结构2、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3、性格的情绪特征:人的情绪影响着他的整个行为活动。4、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表现在感知、记忆、想像和思维等认识方面的个体差异。1、理智型1、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2、情绪型3、意志型2、性格的类型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1、性格的类型2、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外倾型、内倾型3、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顺从型和独立型1、活泼型性格4、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2、力量型性格3、完美型性格4、和平型性格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2、性格的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3、
本文标题:自考管理心理学_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9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