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华与中华文明同在,是几千年发展的生命潜流一中华文化绵延不绝,虽然时断时续,但从未消亡二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随着历史的轨迹去梳理文化的脉络……中国文脉文学等级:文学的生命,文学的等级是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的品味:品味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记载历史阶段汉字文字文学文脉的原始材料起源于五千多年前,较系统应用于四千多年前汉字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象形、表意、形声夏朝开始用简单的办法记载历史,商代的甲骨文与金文已相当成熟必须由“意指”走向“意味”,正如西方美学家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终于听到声音了!那是『诗经』!《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首,故又称『诗三百』『诗经』中,有祭祀,有抱怨,但最主要、最拿手的,是在世俗生活中抒情,其中抒得最出色的,是爱情……在艺术上,那些充满力度又不失典雅的四字句,一句句排下来,成了中国文学起跑点的砖砌路基。那些叠章反复,不仅仅是文学,还是音乐,还是舞蹈……通俗易懂,却毫不鲁莽,优雅地引发乡间村乐,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终于被时间定格,凝为经典。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反侧。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古巴比伦文明:楔形文字所写的古代诗歌,表现是悲哀、慌张、绝望的,好像强敌刚刚离去,随时都会回来。歌唱者只能盼望神祗,苦苦哀求。所以诗句中只有一些生命边缘的吟咏,匆忙而粗糙,因楔形文字很早中断,没有构成下传之脉。与《诗经》同时期的世界古文明古埃及文明:卢克索神庙大柱上的象形文字,却并无文学意义,这些古老王朝曾经留下了帝脉,而不是文脉。古印度文明:印度文明有着灿烂的文学、诗歌、梵剧、理论,但大多围绕着“大梵天”的超验世界,同属农耕文明,但缺少土地的气息和世俗的感情。『诗经』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流传至今: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乐只君子,万寿无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吟唱着一首首《诗经》,中国文化隆重上路了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有股朴实的正气,他的思想成了千年正统。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老子的声音,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其语言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令听者惊悚,令读者铭记。屈原,是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中国文脉的第一部作品是《诗经》第一个大诗人是《楚辞》的作者——屈原。他写的楚辞,艰深而华赡,民众几乎不能读懂,但却具备了最高的普及性,每年端午节的全民欢庆,不分秦楚,不分雅俗。屈原不愿看到事情终于发生了……秦国纵横宇内,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始皇有意做了两件对不起文化的事:——焚书——坑儒却又无意做了两件对得起文化的事:——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中国文脉有一种最通俗的文体概括:很快就到汉代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汉赋产生的历史背景:一个强大而富裕的王朝建立起来了,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治,使许多文人渐渐都成了“润色鸿业”的驯臣,汉武帝喜欢华丽,形成了汉赋追求铺张富丽、雕琢堆砌,表面上是抑扬顿挫、流光溢彩,内容上展现出歌颂阿谀,不见风骨。汉赋黯然失色的原因应该是:离它不远,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和《史记》是文化人心中永远的太阳。通过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写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他将历史拟人化,生命化了。更惊人的是他在汉赋的包围中,居然不用整齐的形容、排比、对仗,更不用词藻的铺陈、毫无奢靡之气,只有朴素真切的自然文句。他借用文学写好了历史,更借用历史印证了文学。司马迁的贡献: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线来写史,开创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以后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使中华民族形成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仅此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群体。在他身后,“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将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身残志坚,超越自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所趋异也。”我们有时喜欢把中华文明说成是“汉唐文明”,实在是声势夺人。但不要忘了在这两个历史高地之间,夹着一个历史的丛林地带,那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先说曹操,曹操的诗,干净朴实,简约精悍。凭借着《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诸葛亮取得了人们的好感,成为智慧、正义的化身,其实在文学的地位上,曹操不仅高于诸葛亮,而且高出太多太多。诸葛亮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君臣之情,曹操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他心中的生命是这样的: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他眼前的天地是这样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当天地与生命产生抵悟,他是这样来处置人生定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一大堆儿子中有两个非常出色。父子三人拢在一起,占去了当时三国对垒时期的大半文化,真可谓“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哥哥曹丕,弟弟曹植,兄弟们的关系尴尬。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传说,对曹丕不大有利,说的是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便想着法儿迫害弟弟。一次居然逼弟弟在七步之内吟成诗一首,否则处死。曹植居然吟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中国人最经受不住传说的冲击。如果传说常有戏剧性和刺激性,那就更会变成一种千古爱憎。曹操的书记官阮瑀生了个儿子叫阮籍,以及嵇康等名士接过了文脉,通称为“魏晋名士”,又称“竹林七贤”。魏晋名士的行为特点:生态和心态的多元。他们完全不理会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追求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的人生境界。陶渊明出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出现三种情况:•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陶渊明的文学两大贡献:•以自己的诗句展示了鲜明的文学主张。戒繁变、戒夸张、戒深奥、戒精巧,呈现出一种完整的审美系统,态度平静,效果强烈。•他创造了一种以“田园”为标识的人生境界,成了中国人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臆造了人人向往的“桃花源”。陶渊明是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峰文化上真正的高峰可能被云雾遮盖很久,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人们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抹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他以自然为魂魄,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还有: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天复独多虑。讲完了陶渊明,要说说那个时代很嚣张的骈体文了骈体:起于汉未,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故称“四六文”。讲究对仗,堆砌辞藻。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衔庐。襟三江而常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晋后中国陷入了历史上最大的混乱。——史称『五胡乱华』(永嘉之乱)眼前就是南北朝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踏着文脉的足迹,只说说北朝。在此之前的文脉,就是在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河之间轮换。于是,公元五世纪,大变局来了,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统治了中原,这本该对汉文化带来沉重的灾难,同期的西罗马帝国就被“北方蛮族”灭亡,欧洲陷入中世纪的黑暗。但情形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北魏的鲜卑族统治者有一些杰出人物,代表人物为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一个仍然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民族——鲜卑族,其中一支渐有起色。称雄北方,故都于平城(山西大同),国号为“魏”,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摆在统治者面前的是:汉族被战胜了,但游牧文明就能否驾驭农耕文明吗?——不改革,让中原沃土废耕为牧,一起走回原始时代;——改革,让被战胜者的文化来战胜自己,共同走向文明。他们勇敢的选择了后者,实行一系列强有力的汉化措施。拓跋宏是中国历史真正宏观意义上的文化改革家。天佑鲜卑,天佑北魏,天佑中华!游牧文明给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气象,提供了一种力度,一种陌生,一种辽阔,一种博大。比如那首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隋朝,江湖文化的时代。北魏,为唐朝的到来做了有力的准备。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从数量上看,由康熙皇帝作序的《全唐诗》收录诗作四万九千多首,包括作者两千八百多人。数量不应是决定性因素,比如现在许多人都去唱卡拉ok,也不能证明这是一个“音乐的时代。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一人写诗的数量已经与《全唐诗》差不多。慎修劝我莫为诗,我亦知诗不可为。但是几余清宴际,却将何事遣闲时?从质量上看,初唐时已经显露诗作的繁荣气象。全唐第一佳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安史之乱前为盛唐时期,出现一大群诗作大家,创造了流传最久的“全民文化现象”。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王之涣、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要说一说唐代的文章。唐代的文章,首推韩愈、柳宗元。他们是后世所称“唐宋八大家”的顶尖者,是司马迁之后近千年来中国散文写得最好的。但是,我以为他们两位做了一件力挽狂澜的大事,改变了一代文风,清理了中国文脉。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越来越盛的骈体文,已经缠得中华文学步履蹒跚,文坛与民众却不知其害,以为光彩夺目、堆锦织绣,就是文学之胜。他们发起了一个“古文运动”,找出了继承与发扬新的道路。“自树立,不因循”“寻找古意,词必己出”唐朝灭亡了,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01POINT唐宋之间五十余年02POINT黄河流域出现五个朝代03POINT南方出现九个割据政权(加上山西一个)南唐后主李煜,理政稀松,词情超群。当他成为俘虏后,一些重要的诗句穿过亡国之痛飘向天际……“春花秋月”、“一江春水”、“不堪回首”、“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仓皇辞庙”…以及承载它们的“长短句”的节奏,使他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词”的里程碑人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接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宋朝,就在这乱局中建立起来了…结束混乱,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谁料想,却迎来了更大范围的危机。原先的五代十国都是汉族政权,而宋朝面临的是一个又一个强大勇猛的少数民族政权:先是北方契丹建立的辽,宋朝哪里是它的对手;然后是西北方向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宋朝也屡战屡败;再后来,辽的背后女真族建立的金,先把辽灭了,又来灭宋,宋朝的剩余力量南迁,成为南宋;最后,蒙古族的骑兵一来,不管这个族那个国,全灭!风起云涌的马蹄声永远回荡在耳边,令人沮丧的战报不断从前方传来,除了失败感就是屈辱感,这就是宋朝。文有联金灭辽联蒙灭金的韬略武有杨家将一门抗辽岳飞精忠报国的壮举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确实打不过游牧文
本文标题:中国文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0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