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职业学校教师主讲人:万芳2018级学科教学研究生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如果用一个词汇形容教师职业,你会选择哪一个?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我都珍藏着,您给予我的那片燃烧的阳光,我将为这珍藏的拥有而永远骄傲。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教师节的由来: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2018年9月10日是中国第34个教师节。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提出)后又将教师节改为8月27日(孔子生日)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此,“五一国际劳动节”同为教师节。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当代教师风采微视频展播——暖暖的梦想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教师教师职业概述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力义务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1)jiāo,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如”教书“”教小孩识字“。(2)jiào,①教导、教育,如“因材施教”“请教”。②宗教。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教师既是指一种社会职业,又指这一职业的承担者。作为社会职业的承担者,从广义看,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技能的人;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指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职业,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深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职业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一)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人类社会初期,教师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职业,这一时期主要是长者为师,以能者为师等。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从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这一时期主要以吏为师,以僧侣为师。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一)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封建社会,出现了私塾先生和在书院里讲学的学者,这些人虽以教书为生,但也只是因其掌握较多的文化知识,并未接受从师的专门训练,不具有从教的专业技能,因而也不算专门化的教师。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二)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1681年,法国天主教神甫拉萨尔创立了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成为世界最早的独立师范教育机构;1695年,德国法兰克在哈雷创办了一所师资养成所,施以师范教育,成为德国师范教育的先驱;1897年,我国盛宣怀在上海创南洋工学,这是中国第一所以专门培养教师为主的师范学校。通过设立独立师范教育机构,对教师进行定向专业化培养,教师职业由此进入了专门化的阶段。,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三)教师职业专业化培养模式多元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许多国家对教师培养体制进行改革,将原来的师范学校升格或合并到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教师培养任务改为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承担。20世纪60年代,世界教师培养模式处在了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的进程之中。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三)教师职业专业化培养模式多元化阶段“教师教育”的概念产生于60年的欧美。在我国,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师教育”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重要的教育文件中。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二、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它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生产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在教师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反映着教师职业的特点。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二、教师劳动的特点(口诀:长期复杂的劳动创造示范性)(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2.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复杂的3.教师劳动的任务是复杂的4.影响劳动对象发展的因素是广泛而复杂的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二、教师劳动的特点(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1.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2.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3.从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二、教师劳动的特点(三)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行业劳动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教师劳动具有融劳动手段与劳动者于一体的特点。教师首先是劳动者,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武装学生的头脑,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教师又是劳动的手段,通过自身的示范性行动和影响力时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和品德的提高。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二、教师劳动的特点(四)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教师的劳动也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决定了不能急功近利,应踏踏实实地为学生的良好素质发展奠定基础,坚持不懈,厚积薄发,源远流长地做好教育工作。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三、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价值,是指教师的劳动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所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认识和理解教师劳动的价值,可以影响教师劳动的态度和方式,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也可以端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看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三、教师劳动的价值(一)传递知识、传播文化,促进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二)开启心智、塑造人格,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三)完善自身、实现自我,增强教师的自尊和自信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一、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的职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即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职业声望。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一、教师的社会地位(一)教师的专业地位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该文件中明确规定“教师的工作应被视为专业性职业”。1986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原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将所有职业分为8大类、63个分类和303个小类,其中,教师被列为“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中。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一)教师的专业地位1993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进一步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并对小学、初衷、高中教师就业的学历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年,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2012年2月20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又一个里程碑。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一)教师的专业地位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二)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的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相对高度,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物质生活水平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现代社会虽然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教师政策的不同,相对于其他职业的工资报酬而言,不同国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教师经济地位,即高于型、持平型和低于型。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二)教师的经济地位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教师的经济地位基本属于低于型。在工资收入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许多地区还屡屡存在工资拖欠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期甚至出现了教师与体力劳动者倒挂的现象。1993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随着教师经济待遇的逐步改善,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愈加增强,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将随之逐步提升。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三)教师的政治地位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参政议政的程度以及在社会政治体系中所处的未知,包括教师参政议政的深度、广度、幅度和教师政治身份的获得、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影响力、政治待遇、专业权限等。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三)教师的政治地位在公共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后,西方的教师职业特征逐渐明显,许多国家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如德国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公务员,日本国立学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教师与其他劳动者一起成为国家的主任,教师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本性变化,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崇高的荣誉。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在全社会广泛倡导尊师重教风气。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四)教师的职业声望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指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社会作用的综合评价,具体体现在公众对职业形象的优劣、职业吸引力的大小、职业威信的高低等方面的评判。教师职业声望的高低一般取决于教师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教师的经济收入和工作条件、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辛劳程度,同时也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二、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的权利义务是指法律所规定的教师应该享有的权益和应承担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既是国家与各级政府制定教师政策、惩戒各种损害教师利益的违法部门及个人的法律依据,也是广大教师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与地位的法律武器,使我国的教师管理真正走上了规范化、法律化的轨道。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二、教师的权利义务(一)教师的权利教师的权利,一方面是指教师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另一方面是指教师依据特有的身份而享有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权;3.指导和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和相关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二、教师的权利义务(二)教师的义务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是对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行为的约束,它要求教师必须做出或不得做出一定的行为。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二、教师的权利义务(二)教师的义务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第二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一、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是教育事业的而主要依靠力量,教师的专业素质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虽然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独创性和个性,但是也应该具有作为师资必备的共同素质。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012年我国制定并印发了中学、小学以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试行)。第三节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一、教师的专业素质(一)专业精神1.正确的教育理念2.崇高的敬业精神3.高尚的职业道德4.健康的个性品质第三节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一、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还以知识的传递为载体,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的职业是个“双专业性”或“边际性”的专业。一名专业化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教什么”的知识,而且应该具有“怎么教”的知识。第三节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一、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1.通识性知识通识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其要义在于博。博,即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播的文化事业,善于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与学科理论相关的知识,包括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理论,乐于接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第三节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一、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2.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
本文标题:教师职业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0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