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艺术设计与美学04026第三章
目录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现代设计的后现代转向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技术变革下的后工业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类的历史发展表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进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类以越来越短的时间从一个文明前进到另一个更高级的文明。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微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为标志的现代电子革命,使机器的整体结构与控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智能化机器人以及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形成的智能化机器系统、实现了拥机器代替人堆机器进行操作和控制。各种办公用和家用的电器设备的发明和普及,使办公自动化和弹性工时制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劳动时间。这一切引发了社会生产力新的革命,加速了人们现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更。生物工程很有可能成为后工业经济时代文明的支柱。随着材料、工艺、计算机及宽带网技术的发展,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制造业将进一步采用虚拟现实设计、全球并行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和全球虚拟制造系统的生产方式。当代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特点、功能性产品将被功能艺术性产品代替,未来的制造业将全面进入柔性、智能、敏捷、精益、绿色、艺术化、全球化、人性化的先进制造新时代。光纤技术和图像传播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有限电视传播的速度和质量、随着互动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崭新的工作模式,制造业的高度智能化,使人们更多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这样人们就可以在家中或者办公室以外的地方利用网络来完成自己的工作。网络的全球化使人们的工作学习模式,家庭生活模式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了维护社会的整体性就必须不断加大信息的流量和交换的速度—人类走进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时代,信息以及信息处理的技术和方式成为世界发展的关键,一种新的社会结构、社会范式—后现代社会场景正在浮现。“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德·奥尼斯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他把1905年至1923年这一时期界定为后现代主义时期,将其描述成对现代主义的“过渡放纵”做出的一种反应。1947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所著《历史研究》中,用“后现代”标志西方新兴工业城市工人阶级的产生以及非西方民族和文化的崛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从文学领域走出来,成为一种泛义的文化思潮开始向全世界传播。从此现代主义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潮流,它涉及艺术、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诸多的领域。后现代主义以批判的思维去分析,否定,瓦解和超越现代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以及道德价值取向,它既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的反映,也是当今世界诸多矛盾与冲突的折射,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现代科学观走向后现代科学观人类创造和发展了科学的技术,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明的力量,不断完善人类自身,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也改变和提高了认识能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运动揭开了现代科技革命的序幕,“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思想至今还有其现实意义。现代科学凭借自身的巨大力量开始对世界进行全面,深刻的解释和改造,不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自然观,人生观。当这种观念被人们接受后,形成了具有机械论,科学论,二元论,还原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现象、电子。爱因斯坦用一种全新的理念来重新诠释世——相对论,与后来的量子理论,混沌理论共同构成了现今物理学的三大支柱。1900年,马克思·普朗克发现了由原子振荡产生的能量是突然的和不连续的,量子理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激光的问世,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类进入“后现代”信息社会提供了科学技术的保障。根据佩特森的系谱学考察,“混沌理论”的胚芽其实早就已经埋藏在了牛顿数学本身之中,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亨利·庞加莱所发现。从现代社会景观走向后现代社会景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以浪潮来借喻人类社会的变革,以农业革命浪潮的兴起使人类结束了采集果实和捕鱼打猎为主的原始生活,工业革命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浪潮,这次浪潮结束了连续千年以农业为主导的文明。在新技术、新能源体系的支持下,工业文明拉开了大规模集中生产的闸门,大规模集中生产要求农业社会中分散的、小规模的、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销售方式,让位于大规模销售系统。托夫勒把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分为四个方面:(1)标准化特征;(2)专业化特征;(3)同步化特征;(4)最大化特征;工业文明以化石燃料作为其能源基础,加速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技术一旦成熟起来,将加速构建一个新的、健康、环保、并且大部分是自然可再生的未来能源体系。从现代主义艺术走向后现代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于19世纪后期登上历史舞台,在近半个世纪中,现代主义艺术主宰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文化舞台,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文化景观。对现代主义艺术家们来说,“艺术并不可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特征:为艺术而艺术,即艺术家们把艺术从社会意识形态中剥离出来,把目光只集中到美学表现手段的自身。后现代主义一般指20世纪60年代对抗现代国际风格的过程中产生的,发展于70年代,成熟于80年代的设计风格流派,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欧洲大陆达达派艺术家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各种技法,以折中选用的态度,加以兼并蓄,以不尽相同的元素构成自己的风格。达达派艺术通过绘画、雕塑、装置、表演、电影制作或现成物的集合艺术,来表达思维想象层次上的突破和进程。对20世纪的艺术史造成无法回避的重大影响,孕育和催生了今日多样复杂的后现代艺术文化。纽约达达派的灵魂人物是马赛·杜尚、弗朗西斯·毕卡比亚、曼·雷。其中杜尚的影响最深远而持久。杜尚的两件轰动世界的作品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设计在观念和风格方面的变化与整个时代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往往意味着社会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承载着对社会、文化思考人物的哲学思想以及审美主张的艺术的变化。现代艺术抽象化和几何化的表现形式,很容易适应理性化、秩序化的操作,刚好满足机器大规模生产的审美创作需要,而后现代艺术一反现代艺术原理现实社会的态度,对现实社会生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西方艺术界出现的众多新探索都是对现代抽象艺术创作观念的反叛。由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性,使得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也表现得纷繁多样,观念艺术形态是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整个后现代艺术的核心。早在1917年,杜尚就提出:“观念比通过观念制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得多。”在他的启示下,后现代艺术家们开始了这一方向的探索和努力。观念艺术一词最早是由一位名叫弗林特的美国音乐家在196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观念艺术史一种用语言作为材料的艺术形式。由于后现代艺术流派众多,从其中选取两个流派:大地艺术和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是对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回归于观念的借鉴,从后期的观念艺术宽泛的内涵来划分,大地艺术也属于观念艺术。装置艺术是另一种重要的后现代艺术形式,它是一种开放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艺术门类的界限,扩展了创作材料的范畴。装置艺术的另一个特征是强调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元素来调动观众的感官,装置艺术所传达的观念并不是艺术家单方面对受者的灌输,是与观众的思想交流中主动参与中产生新的意义。“土地”是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的经典装置艺术作品。随着信息网络化、网络全球化的兴起,信息的繁复与流动更加明显,后现代艺术更加趋于多元化。今天,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竞争产品的质量与使用功能的均质化,使得产品的竞争逐渐成为产品的艺术设计竞争,设计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的物质性设计,更多地强调对产品的“非物质”对象的设计。后现代的诉求点与“后现代”艺术思想所关心的因素和追求的目标不谋而合。后现代转向前期的探索与实践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他们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中,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对新生、新奇的事务充满浓厚的兴趣,对传统价值观念淡薄,以大众文化为背景的波普文化,艺术与设计应运而生,和随后出现的反设计运动成为设计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20世纪60年代最具时代特征的设计风格—波普设计风格,来源于英语“大众化”,当它与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艺术、思想、设计建立起密切联系后,不仅仅是指大众享有的文化,更加具有反叛正统的意义,波普艺术很快波及其他设计领域。在美学方面,主要表现:第一,从“结构”到“解构”;第二,从作者、文本到读者、接受;第三,从分析美学到后分析美学。第四,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高举社会批判旗帜,提出“反艺术”理论,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推进到一个新的“后现代”阶段;关于艺术的终结问题,由于现代主义艺术以越来越激进的表现方式来挑战人们关于艺术属性的传统认定。以美国纽约为中心的现代艺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陷入了苍白空虚的仿徨时期,艺术家们痛苦困惑。到20世纪80年代,一种带有后现代观念的新艺术一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运动。1969年英国雕塑家阿兰·琼斯设计了一张桌子,下面是一个极为逼真的跪着的半裸女雕像,用背脊托着一块玻璃桌面,法国设计师拉朗设计的“羊式座椅”,像一只真实的羊,完全脱离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从现代设计到后现代设计建筑师仍然是设计领域革命的发起者,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国际式风格垄断了其他的设计领域,对于这种趋势,建筑界出现了反对的呼声,一些青年建筑家开始着手来改造国际式建筑的面貌,但“后现代主义思想端倪已开始出现在现代大师的作品中”。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后现代主义风格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的概念包括现代主义之后各种各样的运动风格,包括后现代主义风格、解构主义风格、新现代主义风格、高级派风格等。狭义的概念通常仅指一种被称为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形式。在建筑上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1969年文丘里设计和建造了在宾夕法尼亚桃山的文丘里母亲的住宅,是最早具有完整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1974年菲利普·约翰逊在纽约设计和完成了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大楼(现在是日本索尼公司大楼)的设计,成为后现代主义的里程碑建筑,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一种主流风格。当他还在学生时代,就旗帜鲜明地挑战米斯的“少就是多”的原则,提出“少则厌烦”的观念,他在早期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了后现代主义戏谑的成分和对美国通俗文化的赞赏。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一个依附于被电子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统治的、多样化、美学化、多文化的“软性城市”的技术资本主义世界,大大加强了后现代建筑中的折中主义。后现代建筑不仅表达对多种含义的关注,也注重互不相同的地域风格、本土文化和传统。弗姆泼顿的宣言《走向批判的区域主义》和文丘里的《学习拉斯维加斯》中提到了对本土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后现代建筑在它对引用、装饰、讽刺、幽默的使用中,攻击了现代建筑严肃的、理智的和乌托邦的特征。如: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里核心的“宏大叙事的终结”。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或其他的美学领域一样,建筑中的后现代转向也存在两种发展:一是游戏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二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期,首先在建筑领域出现的后现代设计思想开始影响到其他设计领域,意大利又一次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现代主义主流设计相对抗的“激进设计”和“翻设计”运动。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先锋设计师和设计组织,他们接受了美、英等国的波普艺术、新达达主义、吵现实主义的影响,提出了“为人道而工作,而不是为经济目标而工作”;“将创造力用于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简单地增加资本积累”等带有乌托邦式理想主义色彩的口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意大利的激进设计运动变得逐渐衰弱,但是为更新一轮的设计运动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切成为过去”不久便成为了设计领域的口号,同时,也引发了意大利设计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的孟菲斯设计。孟菲斯的出现
本文标题:艺术设计与美学04026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2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