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简史,理解会计概念,明确会计特点和基本职能,掌握会计要素,明确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会计法规和会计工作组织的有关内容,为学习本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引导案例张某是一家公司的销售部经理,有一次参加商品展销会后回公司报销,报销单中所列报销金额计有20000元,根据报销单所附内容是:乘飞机往返费用1800元,一人三天住宿费2400元(该公司规定部门经理每人每天住宿费标准为200元),展台租用费2000元,招待费3000元,代总经理私人归还欠款10000元(无凭证,张某自写说明一张),损坏别人物品赔偿800元(取得白纸收条一张)。总经理王某批准全额作为业务费报销,财务部刘经理在审核时发现有些费用属于个人支出,不应公司报销。讨论题:哪些费用不应报销?财务部刘经理应如何处理?张经理这样报销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会计与生产活动的关系:劳动耗费生产活动劳动成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会计活动对劳动耗费和成果的计量、计算和记录(一)会计的产生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与监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活动与生产活动的统一与分离结论:对生产活动的管理是会计产生的根本动因。生产活动会计活动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马克思生产活动会计活动简单生产活动复杂生产活动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成为独立职能会计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劳动成果生产活动会计活动简单生产活动复杂生产活动劳动耗费剩余会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生产“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不断发展。会计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代会计第一阶段:近代会计第一阶段:现代会计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会计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会计萌芽阶段古代会计阶段近代会计阶段现代会计阶段奴隶社会以前的会计,标志:没有专门的会计职业奴隶社会--15世纪的会计,标志:会计职业的出现、会计名词的产生15世纪以后--20世纪50年代的会计,标志:复式记账法的诞生、注重财务收支核算。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会计,标志: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上的应用等。(二)会计的发展1、古代会计古代会计经历时间很长,大约自原始社会末期至15世纪之间。会计的萌芽——采用“结绳记事”、“刻石记数”;会计核算方法的发展——西周时代出现“会计”一词,并建立了“官厅会计”。宋朝创建的“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清册”的出现,使会计技术达到了新水平,是我国最早的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中式会计方法。明末清初,我国商人设计了“龙门账”,设总账进行“类记录”,开始复式记账。2、近代会计近代会计一般认为自15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末。从12世纪到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借贷资本家,采用“借”、“贷”两字作为借贷复式记账法的记账符号。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公开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借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运用,并介绍了以日记账、分录账和总账三种账簿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为现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后期,借贷复式记账法传入我国,沿用至今。3、现代会计现代会计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特点:会计发展迅速:一是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的结合,电子计算机逐渐代替传统手工操作,使会计核算的手段现代化;二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其职能范围越来越广,使只注重核算的传统簿记,发展为今天既核算又管理的具有现代含义的会计。我国现代会计的发展历程1963年发布了《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2年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修改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会计的特点(一)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辅以劳动量度和实物量度。(二)以合法的原始凭证作为核算依据会计以合法的原始凭证作为核算依据,既保证了会计记录有凭有据,又能取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三)运用一系列科学的专门方法经过长期实践,会计方法不断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配合的科学、系统、严密、完善的专门方法。二、会计的职能(一)会计职能的基本含义及其内容●含义: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即会计在经济管理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内容: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可归纳为两种:核算职能与控制职能,构成了现代会计的两大工作系统。●其他职能:除以上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等职能。(二)会计的核算职能●核算职能的基本含义:指会计按照公认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运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及时、准确的表现会计主体的会计事项(经济业务),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核算职能的显著特征1.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实物计量、劳动计量等为辅助计量单位。2.会计主要是核算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3.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核算职能的基本内容记账经济业务算账报账(三)会计的监督职能●监督(控制)职能的基本含义: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依据监督标准,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指导、控制和检查。●监督职能的显著特征1.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2.会计监督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监督职能的基本内容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四)会计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1.核算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2.监督职能是核算职能的保证。会计核算监督资金运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个基本职能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相辅相成。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不能离开核算而孤立地进行监督,离开了核算,监督就没有依据;同时,核算的过程也是监督的过程,只有通过监督才能进行有效核算,保证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离开了监督,核算就没有保证。因而,会计既要核算,又要监督。三、会计对象(一)会计对象的一般概念▲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客体)。▲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会计核算监督资金运动会计的一般对象是企业、行政机关、事业等单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的具体对象依据各单位会计工作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资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物资的货币表现及货币本身。是会计主体进行生产经营或其他经济活动的前提。●资金运动:在使用中发生的形态上的序列变化过程。(二)对单位资金运动的考察1.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三个阶段:投入、使用与退出◆三个过程:供应、生产与销售2.商品流通企业资金运动◆三个阶段:投入、使用与退出◆两个过程:购买与销售3.行政与事业单位资金运动◆两个阶段:资金的取得、资金的使用四、会计的方法(一)会计方法的基本内容◆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分析方法用以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资料,对经济活动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也称审计,检查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性、真实准确性的方法基础方法研究的重点(二)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容1.设置账户: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2.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对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3.填制和审核凭证:会计凭证是具有一定格式,用以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4.登记账簿:登记账簿就是在账簿中连续地、完整地、科学地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一种方法。5.成本计算:成本计算是按一定的成本对象,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6.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物盘点、账面核对以及对各项往来款项进行查询、核对,以保证账账、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7.编制财务报告:编制会计报表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定期总括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专门方法。(三)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程序1.经济业务发生后,先要取得合法凭证;2.根据设置的账户,按复式记账方法登记账簿;3.根据账簿记录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在账实相符基础上编制财务报告。五、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及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也称会计假设。我国会计准则中提出的会计假设有4个:(1)空间范围(2)时间范围(3)对持续经营的修订(4)主要计量单位(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特定主体服务;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大于法律主体;主体财产与所有者个人财产区分。会计主体是指具有独立的资金、独立地进行经济活动,独立地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之一,为会计工作规定了空间范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也就是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进行清算。持续经营是一个假设;为会计活动规定时间范围;折旧的计算等必须以此为前提。《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会计分期(会计期间):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我国规定以日历年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此外,企业还需按半年度、季度、月度编制报表,即把半年度、季度、月度也作为一种会计期间。会计中期指半年度、季度、月度。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反映,并假定货币本身代表的价值量是基本稳定不变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1)会计主体是指()。A、企业的投资人B、企业的债权人C、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D、管理当局(2)下列各项中,符合会计主体假设的是()。•A、甲厂的会计资料既记录本厂的经济业务,也记录其原材料供应商—乙厂的经济业务•B、某厂的会计资料除记录本厂的经济业务以外,还记录其所有者—甲和乙两人的私人财务活动•C、某厂的会计资料仅记录本厂的经济业务•D.某厂的会计入员除办理本厂的经济业务之外,还把税务专管员个人旅游的费用列作本厂的开支(3)下列()可作为会计主体。A、学校B、集团公司C、某集团公司的分公司D、个体工商户(4)确定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前提条件是()。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5)确定会计核算工作时间范围的前提条件是()。A、会计主体B、会计分期C、持续经营D、货币计量(6)企业资产主要以历史成本而不以现行成本或清算价格计价,依据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以及对会计事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1真实性原则(客观性)2相关性原则(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3可比性原则(处理方法一致,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时间)4及时性原则(会计信息对时间的要求)5明晰性原则(清晰明了)6重要性原则(信息披露要视重要程度)7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看实质而不是表面)8权责发生制原则9配比性原则10谨慎性原则11历史成本原则12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1、真实性原则,又称为客观性原则,是真实性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
本文标题:第二章会计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3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