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外园林史课件2015中外园林史第一章绪论中国园林史第一章,绪论一(园林的含义,,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和美的规律创造的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也可以说,园林指的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园林史:是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一门园林理论。研究意义:以史为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园林二(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时期第二阶段:农业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第三阶段:工业社会(18世纪中叶以后)第四阶段: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第一阶段:原始时期人们开始群聚,人与自然处于适应的状态,人与自然为亲和关系,后期进入原始农业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产生了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农业社会即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对自然界自觉开发,对自然有一定破坏,但是尚处于比较局部的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转为理性适应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镇集,促成了造园活动的开展,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第二阶段的四个共同特点1、多为统治阶级服务或归他们私有;2、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3、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4、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不同的园林风格体系世界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园林风格,如西方古罗马园林体系、文艺复兴园林体系、古典主义园林体系、英国园林体系、东方的伊斯兰教体系、中国园林体系、日本园林体系。按园林的构配方式分为1.规整式园林: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花木多修剪成型,着重人工图案美和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如法国古典主义园林。2.风景式园林:完全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体现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如中国园林1(二)具代表性的古典园林体系欧洲园林(突出征服自然)欧洲园林是以古埃及和古希腊园林为渊源,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是园林为优秀代表,以规则式和自然式园林构图为造园流派,分别追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情趣,艺术造诣精湛独到。伊斯兰园林(体现伊斯兰宗教特色)伊斯兰园林属于规则是园林范畴,是以古巴比伦和古波斯园林为渊源,十字形庭园为典型布局方式,封闭建筑与特殊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富有精美建筑图案和装饰色彩的阿拉伯园林。以阿拉伯世界为范围,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尤其以印度,西班牙中世纪园林风格最为典型。通常面积较小,建筑也较封闭,十字形的林荫道构成中轴线,将全园分割成四区。在园林中心,十字形道路交汇点布设水池,以象征天堂。园中沟渠明暗交替,盘式涌泉滴水,即表示对水的珍视,又分出更多的几何形小庭园,每个庭园的树木尽可能相同。彩色陶瓷马赛克被广泛应用。中国园林源于自然胜于自然中国园林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是一种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和山水环境有机融合,含蕴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中轴对称的规整式构图,多见于公室寺观建筑,为中国园林的特殊形式。中国园林不像欧洲园林那样的风格剧烈、复合变异,而是不断传承,缓慢发展。第三阶段:工业社会:指18世纪中叶以后“人定胜天”的理念使人和自然的关系转向了对立、排斥。之后F.L奥斯台德提出保护自然的理念,并提出“把乡村带进城市”的城市园林化思想,建立公共园林、开放性空间和绿地系统,提出了“公园”和其它的多种形式的。第三阶段的主要特点1.除私有园林之外,还出现了由政府出资的公共园林;2.园林设计转向公有及开放型;3.园林着重发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4.由现代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第四阶段:后工业时代背景:二战以后,物质生活大为丰富,与自然的矛盾突出,面临诸多问题休闲、旅游旅游活动得到迅猛发展。生态平衡问题日益突出。第四阶段的主要特点1.私有园林不占主导,城市的建筑设计由个体到群体,并转化为环境设计。2.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构思。3.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三者的关系已密不可分,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公众参与性成了园林艺术活动的主要特点。2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指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它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经济、封建文化培育成长,比其它同阶段的园林体系而言,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一)按选址和开发方式划分1(人工山水园2(天然山水园1(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景观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内,称为“城市山林”。造园手法和园林内涵丰富多彩,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2(天然山水园将天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因势利导做适当的调整、改造、加工、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二)按隶属关系划分1(皇家园林:包括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2(私家园林:称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3(寺观园林:主要指佛寺、道观的附属园林4(其它非主体或主流的园林类型:如书院园林、坛庙祠馆园林、衙署园林、陵寝园林及茶楼酒肆园林等1(皇家园林古藉称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于皇帝个人或皇室拥有,大而有皇者气派、显示皇权至尊。分为三种类型:大内御苑:宫城和皇城内,皇帝日常临幸游憩。行宫御苑:城郊、远郊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离宫御苑:城郊、远郊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2(私家园林建于城镇内的多称为“宅园”,为游憩、会友、宴乐、读书之地,一般紧临邸园。建在郊外风景带的多数为“别墅园”供主人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3(寺观园林为佛寺、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在风格上与私家园林无根本性的区别。4(其它非主体或主流的类型P12如书院园林、坛庙祠馆园林、衙署园林、陵寝园林及茶楼酒肆园林等。内容大多类似私家园林。另外在一些较发达的城镇、村落还出现一些尚未成熟,不具备鲜明的类型特征的公共园林。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指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有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3四(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千年历史。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持续至19世纪末叶的封建社会解体。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与西方同阶段园林的风格更迭变化复合变异不同,表现为极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这与中国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持续稳定性有关。中国古典园林史分为四个时期(一)生成期:殷、周、秦、汉。(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三)全盛时期:隋、唐。(四)成熟时期:宋、元、明、清清末民初后,进入了世界园林史的现代园林阶段(一)生成期相当于殷、周、秦、汉。秦汉后儒学逐渐获正统地位,殷、周的贵族宫苑和秦、汉的皇家宫廷园林是此期造园活动的主流。(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帝国处于分裂状态,意识形态呈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状态。民间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流行,寺观园林兴起,初步确立了美学思想,初步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三)全盛时期相当于隋、唐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完善,意识形态上以儒家为正统,儒、道、释互补共尊,帝国进入全盛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园林进入盛年期,而中国园林的风格特征也基本形成了。(四)成熟时期:相当于宋、元、明、清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封建文化的发展已失去了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也从盛年期升华为勇于创造进取的完全成熟的境地。五(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并非是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摹仿天然山水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个特点在筑山、理水、植物配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二)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西方古典园林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4中国园林则讲究人工与自然高度谐调的境界,即天人谐和的境界。建筑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造,园要素之间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一面。这种风格之所以形成从根本上来说应追溯到其造园哲学、美学,乃至思维方式的主导,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为此提供了优越条件。此外,匠师们创造性地应用一些别致的建筑形象(如亭、舫等)和巧妙的细节处理(如以廊为纽带)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得以自然过渡和衔接(三)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善于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锗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形成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画意”的体现,,诗情,不仅是将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栏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钱咏造园如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画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受绘画的影响和渗透,从立意构思直到具体技法全面借鉴于绘画以增强其表现力,处处表现出绘画的意趣,表现生动线条美,形成“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可以说中国园林是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的升华的山水画又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四)意境的涵蕴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深受中国传统哲学重意和汉民族的注重综合整体观照,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美学趣味的思维方式影响和浸润,而中国园林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三维空间的形象性,其意境,的内涵显现比之其它的艺术门类就更为清晰、也更易于把所握。中国哲学在对待“言”、“意”、“象”三者关系中,从来是将“意”置于首位。如“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提出评山水诗的三境:他认为,只写山水之形的为“物境”,能藉景生情的为“情境”,能托物言志的为“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表述方式一是藉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并借助于观赏者的移情与联想,幻化为意象,从而将物境,幻化为意境。即,“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二是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藉助于“四要素”构配的物境将其表达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如古人的文学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风景名胜等,在皇家园林尤为普遍。三意境并非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园林建成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如景题、石刻、匾、联等。如《红楼梦》第十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听留馆”北京颐和园临湖的“夕佳楼”5第三节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一、总说(一)历史背景(二)经济背景(三)文化背景及意识形态因素(四)物质、技术条件:(一)历史背景三国(公元220-263年):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后,军阀长期混战,最后形成了曹操“魏”,、孙权“吴”,、刘备“蜀”三国鼎峙的状况。西晋(公元280-317年):公元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280年吴亡灭于晋。汉末及三国纷乱局面得到统一。公元300年后相继陷入八王之乱及五胡变乱。东晋及南朝(公元317-589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在长江流域建立东晋。东晋朝代约103年,以后即为宋、齐、梁、陈更替篡夺的时代,史称南朝,南朝持续169年。北朝(公元386-589年):北方,五胡变乱后,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六国政权。公元386年鲜卑族拓拔部的北魏国一统黄河流域,是为北朝。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转为北齐、北周而入于隋。,(二)经济背景魏晋时期,士族“封山占泽”成风,促进了庄园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很
本文标题:中外园林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7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