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主讲:泰顺县农业局翁长江主要讲两个问题•一、农民增收困难问题是“三农”最突出的问题;•二、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一、农民增收困难问题是“三农”最突出的问题李昌平给朱总理的信•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农民真穷、农业真苦、农村真危险1.农民增收困难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二是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三是区域差距越来越大。•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已连续7年没有一年超过5%,最高的年增长只有4.8%,最低的只有2.1%,年均增长4%,仅相当于同期成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为5160元,两者收入之比为1:2.47;而到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两者之比扩大为1:3.24。•2.农民增收难困的原因1)从外部环境因素看,在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民收增收面临三大挑战。•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挑战•消费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竞争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2)从农民自身因素看,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3)从农业资源配置、生产经营方式看,资源配置不合,生产经营方式低水平。4)从二、三产业和农村城镇化看,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城镇化程度低,这既制约着城市化水平,也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5)从中国农民负担看,不合理负担太重。•1952年-1978年,农民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给国家积累3917亿元,通过上交税金935亿,两项合计4852亿元,同期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为1732亿元,农民的净贡献为3120亿元。1985年-1994年国家用于农业方面的财政支出为3973.8亿元,而同期农民上交税收和乡镇企业上交税收6455.1亿元,农民净流出2481.1亿元。•据《中国统计》,加在农民身上负担:1980年,三百亿三千四百万;1985年,三百九十九一亿八千万;1990年,七百二十六亿四千万;1995年,二千六百七十万;1998年,三千五百九十亿。部门乱收费表现:•收费部门乱•收费项目乱•收费行为乱3.促进农民增收所采取的措施•中央1号文件,解决农民增收的方针是:“多予、少取、放活”。中央第一个1号文件•1982年1月1日,第一个“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并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央第二个1号文件•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中央第三个1号文件•1984年1月1日,第三个“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中央第四个1号文件•1985年1月,第四个“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的中心内容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中央第五个1号文件•1986年1月1日,第五个“一号文件”,《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针对农业面临的停滞、徘徊和放松倾向,文件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04年的“一号文件”,解决农民增收的方针有6个字:“多予、少取、放活”。用“加法”增加农民收入,用减法减轻农民负担。今年的1号文件共分9个部分、22条。共有8个亮点。亮点1•财政支农力度增强。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草外的农业特产税,将新增收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这点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体现。“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今年中央财政投入增加3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20%以上.亮点2•突出重点,抓粮食产区农民增收。近年来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低。今后中央将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对推广良种给予补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等。亮点3•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今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亮点4•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提法尚属首次。这样就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解决了农民工的户籍、子女入学等问题。让农民也享受国民待遇。亮点5•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文件强调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不论是所有制大小,不论规模大小,只要企业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和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就应该促其发展。亮点6•征地制度改革引人注目。文件规定,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严格审批权限和程序,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完善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亮点7•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突出两点:一是农业税降低1个百份点,同时取消农业特产税。减负也是增收,预计两项可以为农民减轻负担70亿元;二是加快配套改革,包括精简机构、人员精简等。亮点8•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对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作出硬性规定。文件明确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支农义务,要求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效果•两减免三补贴:•与2003年相比,全国减轻农业税负担220亿元,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减轻负担约60亿元,两项合计全年农民税负减轻280亿元左右;•全国29个省(市、区)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共安排补贴资金116亿元;•国家良种补贴达到28.5亿元;•各级财政补贴购置农机具资金4.1亿元,带动农民投入20亿元,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0万多台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除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外,将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支持“三农”的主要内容,包括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等9个方面,27条。可分为5个层次。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六个方面:一是严格保护耕地和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三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四是搞好农村的交通、通信、市场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六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二是突出了行之有效的政策要稳定、完善和加强。2004年的政策尤其是“两减免、三补贴”深受农民欢迎。但农民也担心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后,这些政策会不会变?因此文件开宗明义就讲这些政策不仅不变,还进一步加大了使农民增收减负的力度。•三是提出了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要逐步完善国家对农业投入稳步增加的机制,并要建立既适应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措施。•四是要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制定了关于各级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不得低于70%的规定。同时,中央财政还制定了从2005年起,将对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的县、乡较大幅度直接增加转移支付的政策。•五是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深刻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性,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维护和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些内容•免农业税范围扩大,牧区试点取消牧业税。•继续补贴种粮农民,良种农机补贴加大。•产粮县乡如有困难,中央财政奖励补助。•粮食安全人人有责,产销挂钩各得其利。•农民兴办小水利,政府补贴材料费。4.解农民增收问题任重而道远•主要表现:农村基础落后农民隐性负担比较重搭车收费现象严重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二、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对农业主要产业、产品,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式,实行多层次、多元化、多地区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或组织体系,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新格局。简单地讲:就是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科技化3.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一是完全一体化,主要由大的企业或公司直接介入市场,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并将农业同产品加工、贮运、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应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经济体系。二是合同制一体化,这是农工商一体化最主要的形式,广泛存在于现代化农业国家中。农场或农户与有关工商企业通过合同联系起来,农场向工商企业提供农产品,企业向农场供给生产资料、技术和贷款。三是合作组织一体化,以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牵头,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运、销售等。4.农业产业化经营能解决的问题•一是生产问题。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二是加工问题。通过加增值提高比较效益,提高产品质量。•三是销售问题。解决农产品“卖难”。•四劳动力转移问题,劳动力向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转移。•五科学技术问题。•六利益分配问题。加工、销售利润回流给农民。5.推进农业产化的若干问题1、产业化的模式问题2、主导产业的培育问题3、农业龙头企业扶持问题4、农产品安全问题5、合作组织培育问题6、农业科学技术问题7、农产品品牌问题8、农业投入问题1)产业化的模式问题•比较适合我国农村的产业化模式:行业协会+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不管采用哪种模式,但都要做到:①立足农村,发展农业一体化;②以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推进一体化的发展;③在一体化结构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我县几种成功的模式•山友模式,即“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模式。•利众模式,即“公司+收购点+农户”模式。•康泰模式,即“大订单+小订单”模式。2)主导产业的培育问题•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二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的原则•三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农业龙头企业扶持问题•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联动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功能,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器。4)农产品安全问题•我国农产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主要是农残问题,包括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及动物疫病问题。5)合作组织培育问题培育合作组织是让农民形成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农业组织格局,参加农业生产、参加市场竞争,增强了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6)农业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要积极开展各类农村科技教育,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三是要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7)农产品品牌问题•创立优势农产品品牌是农业主导产业形成的必要条件。8)农业投入问题•农业是弱质产业,兼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要多渠道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本文标题: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7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