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常见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
2020/2/171常见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Chapter12主讲实验动物中心张仕斌一、概述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防疫原则检疫疾病控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污染生物制剂干扰动物实验的顺利进行危害实验工作者的健康(一)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二)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1.防疫原则2.检疫3.疾病控制1.防疫原则①隔离饲养,防止交叉感染②引进动物要严格检疫:从可信赖的单位引进动物;按国家标准严格检测③坚持卫生消毒制度④饲养管理人员要定期做健康检查⑤自繁自养多级保种,提高自我更新能力⑥免疫接种,提高实验动物防病治病能力⑦严格防止野生动物进入实验动物场所,对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2.检疫与疾病控制①检疫引进动物的检疫:隔离检疫,确定无传染病隔离观察时间:小鼠、大鼠、豚鼠、兔3~7天;犬、猫20~30天;灵长目动物90天以上。定期进行微生物学监测: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以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是否存在隐性感染,及早发现隐患,减少损失。病变检查:体表检查:死后30min内进行,检查是否有皮肤疾患,外科损伤。尸体剖检:切开皮肤,检查动物的乳腺区、腹股沟和腋窝淋巴结、颌下唾液腺和淋巴结。胸、腹腔检查:胸腔;气管;肺;心脏;肝和胆囊;肠及肠系膜淋巴结;脾;肾脏;子宫、性腺、膀胱等。细菌学检查病原菌分离与培养,结合病理检查结果作出判断。对发病动物的检查:病毒学检查:血清学检查:HA、HI、HFA、IEA和ELISA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病毒颗粒抗原或核酸的检出:血凝素抗原—HA、HI病毒颗粒—电镜或免疫电镜病毒基因组或核酸—PAGE、PCR潜在病毒的激活: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应激剂降低动物机体抵抗力,激活潜在病毒。抗体产生试验:将待检动物的组织悬液接种于无常见病毒的动物,1个月后采血,检查是否产生抗体。真菌学检查:皮肤真菌—25℃培养深部真菌—37℃培养结合菌落特点、镜下染色检查和生化反应结果等进行诊断。寄生虫检查:体外寄生虫:肉眼观察;透明胶纸粘取毛样肠道寄生虫:采集粪便,肉眼观察有无虫体;漂浮法、沉淀法检查有无虫卵、原虫卵囊或包囊。血液寄生虫:采集末梢血液,制成薄涂片,染色镜检。组织内寄生虫:解剖动物时,对可疑部位做组织压片、切片检查。②疾病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和饲养环境质量;实施动物剖腹产、子宫切除;严格隔离管理,培育健康种群;定期检查,发现患病或可疑动物,立即隔离;动物尸体、淘汰动物妥善处理,不乱扔乱放。2.检疫与疾病控制二、常见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常见寄生虫病(一)实验动物细菌性传染病1.病原:人兽共患病病原菌,是一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病原菌。动物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是二、三级动物要求排除的病原菌。2.主要病原菌①志贺菌属(Shigella)②沙门菌属(Salmonella)③波氏杆菌属(Bordetella)④巴氏杆菌属(Pasteurella)⑤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⑥耶尔森菌属(Yersinia)⑦棒状杆菌属(Corpmbacterium)⑧泰泽菌(Tyzzer’sorganism)⑨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⑩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①志贺氏菌病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病原菌。主要引起人和实验动物肠道感染,常见菌型为B群福氏志贺菌和D群宋氏志贺菌。易感动物:实验动物均易感,尤以灵长类动物典型。症状:可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发病动物可出现高热、呕吐、排脓血便,动物剧烈腹痛,出现脱水和循环衰竭,如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动物死亡。慢性发病动物排出糊状便或水样便,症状有时会自然缓解。传染源:部分动物长期携带志贺菌,但不表现临床症状,成为健康带菌者。志贺菌在灵长类动物中带菌率较高,在猕猴自然群体中带菌率在3%左右。诊断:细菌分离培养、粪便检查。预防与控制:口服痢疾菌苗或药物进行群体预防。发现病例及时治疗,痢特灵口服50mg/次,2次/日,7天一疗程。②沙门氏菌病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危害啮齿类实验动物的沙门氏菌主要是沙门氏杆菌乙群的鼠伤寒杆菌和丁群的肠炎杆菌。易感动物:猕猴对沙门氏菌的感染率相当高。豚鼠、大鼠和小鼠等常用实验动物均易自然感染。传染媒介:主要为苍蝇和野鼠,后者有时为重要传染源。管理疏忽、营养状况降低、气温骤变等不良条件时,易造成本病流行。症状:急性发病动物以急性败血症死亡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亚急性感染可引起动物腹泻、结膜炎等。消毒:沙门氏菌对常用消毒剂和温度很敏感。人兽共患传染病,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动物。感染犬的主要是流产布氏杆菌、马耳他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及犬布氏杆菌。患犬大多为隐性感染,少数表现发热性全身症状,例外情况还有流产以及睾丸炎和附睾炎。犬由布氏杆菌引起的流产是在妊娠40~50天,流产后阴道长期流出分泌液,但于下次发情时有可能无困难地怀孕,也可能导致不孕。诊断本病以补体结合反应较为可靠而实用。鉴于犬对三种主要布氏杆菌经常是隐性感染,可成为人的传染来源,传染途径为食入、接触和吸入,而在病犬流产和分娩时是感染机会最多的时期,因此,作为兽医、饲养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③布氏杆菌病主要指由败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多种动物,特别是兔和啮齿类实验动物(豚鼠、小鼠、大鼠)的疾病。其病变多种多样,临床症状亦随侵害部位而异。兔可出现鼻炎、肺炎、中耳炎、皮下或肺部脓肿、结膜炎,亦可引起败血症致死;也可引起猴的肺炎。在兔群中最常见的症状为鼻炎,不断地分泌浆液性或脓性鼻液,喷嚏,病兔常以前肢搔鼻致使前肢内侧被毛被污染湿润。在鼻炎病兔或外观健康兔的鼻腔中,常可分离到多种细菌,出血败血性巴氏杆菌为最主要。本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建立无本菌的健康群是根本方法。此外,户外饲养兔时,本病显著减少。④巴氏杆菌病实验动物病毒性传染病二、常见传染病1.鼠痘又名小鼠脱脚病,为小鼠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由鼠痘病毒(ectromelicvirus)引起,特征是感染后不但引起全身或局部皮肤痘疹,还发生肢体末端皮肤坏死坏疽,使之发生脱脚、断尾和外耳缺损等病状。①病原鼠痘病毒对乙醚、石炭酸有抵抗;对氯仿、甲醛敏感,能灭活,如在0.1%甲醛液中48小时即能失去活力,对酸(pH3.0)敏感,在55℃,30分钟即能灭活。可在Vero、Hela、仓鼠细胞上生长。②易感动物小鼠;大鼠对本病毒有一定的抵抗力,乳兔对该病毒也有一定的抵抗力。③感染途径皮肤、呼吸道。④症状由于毒株、小鼠品系和机体状况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有的发病较急,迅速死亡,有的进程缓慢出现典型症状,但大部分小鼠为不显性感染,有的小鼠可以既无症状,又可获得免疫。⑤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的,确诊可采取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动物接种感染、包涵体检查、病毒分离、血清抗体检测、牛痘病毒小鼠尾部划痕。⑥预防与控制目前无治疗办法。对污染的鼠群必须严格封锁,及早处理淘汰,全部设备进行彻底消毒,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或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有效氯1,000mg/L),死亡动物及其废弃物污染的垫料等应予隔离焚烧。新引进的小鼠要隔离观察2~3周,健康者方能继续饲养繁殖,在做好日常综合性预防措施(清洁、卫生、消毒、检疫)的前提下,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方法,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效果较好。2.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是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引起的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呈现脑脊髓炎症状。小鼠感染表现大脑型内脏型和迟发型三种。人类感染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①病原该病原是砂粒病毒属成员,对乙醚敏感,对热比较稳定,在-70℃可长期保存,对酸敏感,1︰10000硫化汞使病毒滴度显著下降。可在小鼠地鼠猴牛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细胞生长。易感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地鼠、棉鼠、兔、犬、猴等实验动物均能感染。③感染途径通过皮肤、粘膜或吸入途径感染。只有带毒小鼠和金黄仓鼠可以向种内种间动物传播病毒。可经唾液、鼻腔分泌物和尿液排毒,小鼠之间通过子宫传播。④诊断用中和试验可测抗体,被检血清与LCMV混合后,接种小鼠或豚鼠足掌,阴性者不产生足掌肿胀。⑤预防预防本病的侵入,必须严格贯彻防虫灭鼠、消毒。对洁净鼠群最好实施自繁自养;对污染群最好采取全部淘汰,房舍彻底消毒,重新引种建立新群;对健康群进行定期检疫,淘汰阳性鼠。在严格的隔离条件下剖腹健康母鼠取仔饲养繁殖,建立SPF鼠群。3.流行性出血热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大鼠的烈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高热、出血和肾脏损伤。①病原该病毒属布氏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对紫外线敏感,56℃30min可将其杀死。可在人肺癌细胞、绿猴肾细胞上生长。②易感动物大鼠、小鼠、沙鼠、兔、人。自然宿主主要为小型啮齿类动物。③感染途径实验动物主要由于螨叮咬,带毒血尿污染伤口;人感染是由于接触带毒动物及其排泄物,或污染的尘埃飞扬形成气溶胶吸入引起感染。④症状潜伏期14天,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痛,结膜水肿,点状充血,最后衰竭出现尿毒症,严重导致死亡。人类感染症状重于大鼠。⑤诊断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分离。⑥预防与控制定期检查,发现感染及时处理。加强管理,消灭野鼠,防止饲料垫料等被野鼠排泄物污染;防止动物出现外科损伤,避免伤口被鼠类排泄物污染;工作人员和实验人员加强防护,与鼠接触或进入动物房应带口罩,防止被鼠咬伤。4.仙台病毒肺炎本病是由仙台病毒(Sendaivirus)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特征是能引起大鼠自发性急性肺炎,临床表现与流感相似,发生“呼噜呼噜”的异常呼吸音,食欲减少,精神萎糜,生长迟缓,乃至体重减轻,仔幼鼠感染后能致死。①病原本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副流感病毒型。可在鸡胚中快速繁殖,以羊膜腔接种最敏感,尿囊腔传代接种生长良好。②易感动物大鼠、小鼠、仓鼠、豚鼠均易感。据报导大鼠群中仙台病毒的检出率为42%,占第三位,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5%,大鼠的带毒率很高,传播也很迅速。此外,该病毒在地鼠10种病毒病中检出率为50%,抗体阳性检出率为80%。③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传播和空气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多发。气温骤变忽冷忽热等可加重发病和流行。④预防与控制目前尚无切实的治疗和免疫预防方法,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很重要,淘汰处理显性感染鼠和阳性鼠,严防传播扩散,扩大饲养空间的距离,通风要好。隔离饲养和剖腹产净化是建立无病种群的有效办法。平时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新引进动物须经无菌途径和严格检疫。5.小鼠肝炎本病是由小鼠肝炎病毒(mousehepatitisvirus)引起的小鼠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特征是在正常情况下多数为不显性感染,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可激发为急性致死病变,主要表现肝炎和脑炎变化,对实验研究影响极大。①病原对氯仿、甲醛和乙醚敏感,对脱氧胆酸钠有一定抵抗,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在-70℃下保存良好,至今MHV已分离到很多株,各株的毒力有差异,对不同品系鼠的致病性有差别,可在小鼠原代巨噬细胞上生长。②易感动物小鼠;在自然条件下感染鼠大多是不显性感染,但在一定因素作用下会呈急性致死性表现。③感染途径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接种和胎盘传染,水平和垂直的传染方式都存在,在开放系统的实验鼠群中检出率可高达30%~50%左右。④症状成年鼠一般只有在应激因素作用下会发生肝炎,乳鼠自发性肝炎时,发病急、病程短、能致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病鼠萎糜,被毛粗乱,体重减轻,血液谷丙转氨酶(S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急剧升高,经2~4天死亡。裸鼠感染弱毒株后,常呈亚急性或慢性肝炎变化,即所谓进行性消耗症,最后死亡。⑤预防与控制基本原则为防止病原体进入动物房。通过剖腹产净化消毒,阻断传播。定期检测,搞好环境卫生。不显性感染鼠群可用血清学诊断,测其抗体。污染群的净化只有通过检疫淘汰、剖腹取胎或全引进无感染鼠饲养办法。6.兔瘟又称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hemorrhagicdisea
本文标题:常见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8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