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民法总论》考试笔记与重点--梁慧星
《民法的概述》1.中国历史上之中华法系,并无法律领域之划分,各种社会关系,均由同一法律调整。即学者所谓诸法合一,并无民刑之分2.至清末进行法制改革,聘请日本学者起草民法典草案,始有现代意义的民法。可见,中国民法是继受而来3.形式民法:即指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实质民法:不仅包括成文的民法典,还包括一切具有民法性质的法律、法规及判例法、习惯法4.法官裁判案件时,遇普通法遇特别法均有规定的事项,应当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5.废除领事裁判权是导致中国继受西方法治、制定民法典的直接动因6.由欧洲大陆所确立的民法近代模式:①抽象的人格②私的所有——民法典规定的以所有权为中心的物权制度,使私的所有制法律制度化。物权,被视为绝对权和对世权,具有可以对抗一切人的绝对性③私法自治——(1)私法自治,与自由平等的人格,为近代司法的根本原则(2)私法自治,司法上的法律关系之创设,纯依私人的自由意思,是维持市场竞争的法原则(3)作为司法自治原则的下为原则,有契约自由、遗嘱自由、团体设立的自由诸原则,其中,以契约自由原则最重要④自己责任——自由之行使致他人遭受损害或不利益的情形,行为人只有在有故意、过失时,始承担民事责任7.民法的现代模式:①具体的人格——从抽象的人格中,分化出若干具体的法人格(如消费者和经营者)②私的所有的社会制约——对土地所有权的公法规制,以及对某些生活物资的统制,使所有权具有社会性。即所谓所有权附有义务③受规制的竞争——“私法的公法化”,即为了防止和纠正这些弊害而对交易进行公法的规制,造成了契约制度衰退的印象④社会责任——现代社会中,公害事故、交通事故、缺陷产品致损事故等大量受害的发生,使支持个人的自己责任的社会、经济伦理发生动摇8.在近代模式和现代模式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是判例和特别法9.加拿大的《魁北克民法典》、美国的《路易斯安娜民法典》等,具有“融合两大法系”的特点10.甲乙间因契约的成立,甲对乙取得一定的权利。反言之,则乙对甲负有一定的义务11.法律编纂:①关于法律关系主体的规定,家庭法也包含在内②财产,即关于对物权的规定③财产的取得方法,以契约法为中心,侵权行为法也包含在内12.债权,涵盖了契约即第一种法律关系和侵权行为即第三种法律关系物权,即所有权,属于第二种法律关系13.债权发生的原因,即有契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四种14.用益物权——由所有权权能之一部分构成的权利--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担保物权(押权,质权)——支配他人财产的交换价值的权利15.物权法:(1)所有权(完全的物权)(2)限制物权(不完全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3)占有(事实支配状态)16.民法的体系:(1)财产法:物权法、债权法(2)身份法:亲属法、继承法17.市场经济的大发展的结果,导致人的普遍商化,生产者直接成为商人,商人直接成为生产者,商业职能和生产职能融合为一,并进而导致商人特殊阶级和特殊利益的消失18.民商合一绝不是轻视商法,其实不过是将民事生活和整个市场适用的共同规则集中规定于民法典,而将适用于特定类型主体、局部市场或个别市场关系的规则,规定于各民事特别法,如公司、票据、证券、海商、保险法等19.两种编纂体例:①罗马式(法学阶梯式)——第一编人法,第二编物法,第三编诉讼法②潘德克顿式编制体例——第一编总则,然后依次为债权编、物权编、亲属编、继承编,并在债权、物权、亲属、继承各编之开头,也往往设第一章,规定该编的共同制度和共同原则,作为该编的总则20.潘德克顿式编制体例的特色,在于采用所谓“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从各种法律关系中抽象出共同规则,集中规定在各别的规定之前,称为总则21.潘德克顿变直体例的长处,正在与这种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彻底的体系化22.德国式编制体例的特点在于着重法律规则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法律有严谨的逻辑性和体系性,便于法官的正确适用,易于保障法制统一和裁判的公正《民法的渊源》1.债权编:《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物权编:《物权法》亲属编:《婚姻法》《收养法》继承编:《继承法》债权与物权:《担保法》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商事性质的单行法:《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海商法》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的立法解释,与法律有同等效力3.民事之采用之习惯法,必须具备以下要件:①须有习惯之存在②须为人人确认其有法之效力③须属于法律所未规定之事项④须不悖于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⑤须经国家(法院)明示或默示默认4.法官不得以无法律规定为由拒绝裁判案件的原则5.学说因被采为判决依据而发生拘束力,可谓间接的法源6.中国民法的法源:①法律②行政法规③有权解释④习惯法⑤判例法⑥法理⑦学说《民法的本质》1.民法为市民社会的法,公法为国家政治的法2.市民社会的主角,亦不限于个人与企业,举凡环境保护组织、人群保护组织、动物保护组织等非营利性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皆为重要力量3.市民社会的重大意义之一,即是限定国家权力的界限,维护私人的权利与自由4.保障一个自生自发的秩序,一个自主自在的空间,乃民法之宗旨5.公法:凡规定国家或公共团体为其双方或一方主体者之法律关系,而以权力服从关系为基础者为公法规定国家之事者为公法,规定私人利益者为私法规定权力者及服从者之意思为公法,规定对等者之意思的为私法公法主体至少有一方是国家或国家授予公权者,私法主体法律地位平等——公法优位与私法优位6.在私法活动领域,实行私法自治原则或称意思自治原则,即由法律地位平等的当事人,通过自由协商决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原则上不作干预,只在发生纠纷不能通过协商解决时,才由司法机关出面进行裁决7.行为规范:法律主体从事活动所应遵循的规则裁判规范:法院裁判案件所应遵循的规则(各种诉讼法)民法兼具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双重属性8.实体法:规定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或具体事项的法律是实体法程序法:规定实体法如何运用和如何施行的程序手续的法律是程序法9.在法理学上,实体法常与程序法相对称,但在实务上则程序法先于实体法而适用10.民法的功能:①为现代市场经济活动提供行为规范②为人权提供基础性保障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各种利益冲突的调节器④促进民主政治——民事生活领域实行私法自治原则,有利于抑制行政机关的膨胀和限制行政权力滥用⑤维护公序良俗,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通过对财产关系的民法调整,建立和维护竞争、公平、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法律秩序;通过对身份关系的民法调整,建立和维护和睦、健康、亲情的婚姻家庭生活秩序——民法的基本原理11.国家拥有权力,且公法上的行为后果一般非由决定者自负,而由人民承担,因此法律严格限制其决定自由,权力的行使须陈述理由,合法与否须受法院审查12.意思自治(私法自治)的体现——所有权自由合同自由婚姻自由与收养自由遗嘱自由营业自由13.限制私法自治原则之滥用:法律行为违反强制或禁止规定者无效,法律行为有悖于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者无效《民法的本位》——义务本位1.义务本位:不论在经济政治或社会方面,均以家族为单位,个人不具有独立地位,从而不能有其独立意思之表达——权利本位2.权利本位:个人成为经济、政治、社会各个方面的独立主体,任何关系之发生,均以个人之意思为依归3.契约——双方平等才行4.近代民法三大原则:①契约自由原则——契约之内容、方式、成立及契约对方当事人之选择,听凭当事人自由,国家不作干预②尊重私人财产即所有权绝对原则——所有权为绝对支配权,排斥一切干预,并得以遗嘱处分③自己责任亦即过失责任原则——个人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对他人的行为绝不负责。又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须以故意、过失为限。倘非出于故意、过失,纵然损害他人,亦不承担责任——社会本位5.社会本位法制:为使社会共同生活之增进,法律即强使人负担特定之义务,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利(法律应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对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作适当限制)6.社会本位的立法:①契约自由的限制:对缔结契约加以公法的监督,注重保护经济上的弱者②所有权绝对原则之限制:各国法律明定禁止权利滥用。所有权之行使亦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③无过错责任原则之采用:法律明定,对于高度危险责任、产品责任、公害责任等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中国民法的本位7.中国民法应坚持权利本位兼顾社会利益(所谓公共利益,往往真假难分,一切危害人民福祉、侵夺人民私权之违法行为,无不假借公共利益之名)《民法的基本原则》——原则的意义1.原则的分类:①关系法律全体的原则,如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那样的原则②作为制度的根据的在学问中所主张的原则。如,私法自治原则③表明民法典内在的基本价值原则。如,一切人权利能力平等、契约自由、所有权绝对及过失责任,被称为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则④比较纯粹的法技术的原则。如,无效行为不生效的原则,土地和建筑物为个别之物的原则2.换言之,在现行法缺乏相应的具体规范时,法院可直接适用民法基本原则裁判案件。需要注意的是,可以直接适用作为裁判依据的基本原则,只是属于授权条款性质的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其他基本原则,如平等原则、公平原则、合同自由原则,不具有授权条款的性质,不能作为裁判的依据——中国民法的基本原则3.平等原则①平等原则: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同时法律对当事人提供平等的法律保护②须特别注意,平等原则所要求得平等非指经济地位上的平等或经济实力的平等,而是“法律地位”的平等,以免滋生疑义4.意思自治原则①意思自治原则:参与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完全的自由,按照自己的自由意思决定缔结民事法律关系,为自己设定权利或对他人承担义务,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5.公平原则①公平原则:其实质是要求合同当事人之间在利害关系上大体平衡,系着重针对合同订立时权利义务的确定,至于合同的履行等则主要受诚信原则之支配6.诚信原则①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一切市场活动的参与者遵行诚实商人和诚实劳动者的道德标准,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目的是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实现平衡,并维持市场道德秩序②诚实信用原则,性质上属于一般条款,其实质在于,当出现立法当时未预见、未有具体规定的新案件时,法院可依诚实信用原则行使公平裁量权,直接调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7.公序良俗原则①因立法当时不可能预见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而作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故设立公序良俗原则,以弥补禁止性规定之不足8.禁止权力滥用原则①禁止权力滥用原则:一切民事权利之行使,不得超过其正当界限,行使权利超过其正当界限,则构成权利滥用,应承担侵权责任或其他法律后果《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民法与经济法1.民法主要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即横向的财产、经济关系。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国家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等纵向经济关系或者行政管理关系,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由有关经济法、行政法调整2.民法除调整经济关系外,还调整身份关系,这与经济法只调整经济关系是不同的——民法与行政法3.行政法:现代国家据以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规则的总称。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中彼此之间,以及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其中也包括某些财产关系——民法与劳动法4.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由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劳动保险、劳动福利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则的总称5.当劳动合同关系发生纠纷时,应当首先适用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的有关规则,劳动合同法、劳动法没有规定的事项,则应适用民法关于合同关系的规定。可见,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规则,具有民法的特别法的性质《民法学及其学习方法》——民法与民法学1.法学,通常分为理论法学与实用法学①理论法学:法理学、法哲学、法史学、法社会学等②
本文标题:《民法总论》考试笔记与重点--梁慧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8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