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周伟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联合国际教育周伟翼1956年新中国第一座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造出第一辆汽车,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解放牌卡车——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基石。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社会的转型。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近现代史(按“现代化”标准划分)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年)•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中国现代史(1949—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中国分散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90%,现代工业只占10%,生产力水平低下。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有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才与之相适应,发展生产力,向工业国过渡,为将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奠定条件。中国近现代史(按社会形态标准划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中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理论。指明经济落后的国家在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国家并向社会主义过渡。——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阶段特征】1: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新中国成立,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的基础。3: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4:三大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1956过渡时期:第一阶段(1949—1952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建立新政权1949—1956过渡时期:第一阶段(1949—1952年)材料一:1949年6月,司徒雷登告诉毛泽东:美国可一次贷款50亿美元给新政府,条件是新中国必须采取中间态度,不能完全亲苏。1950年3月15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是应该从苏联而是应该从美国得到贷款援助,不过中国必须保持昔日的中美关系。——陶文钊《中美关系研究》材料二:1950年美国干涉朝鲜,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积极扶持亚洲国家在太平洋地区建立军事体系,对新中国形成一个新月形的包围圈。1950年美国要求北大西洋集团国家在承认中国问题上必须与美国保持一致。美国还照会威胁一些拉美国家不得先于美国承认新中国。1950年2月美国利用海空优势对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港口和岛屿阻挠所有国家的商船进入新中国的港口。禁止一切在美注册的船只驶入中国大陆港口。——陶文钊《中美关系研究》1949—1956过渡时期:第一阶段(1949—1952年)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前,试图以经济“援助”的手段进行拉拢和控制。②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军事包围、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相结合。1949—1956过渡时期:第一阶段(1949—1952年)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巩固政权:打破孤立与封锁、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49—1956过渡时期:第一阶段(1949—1952年)1949—1956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年)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举。(一化三改)英国的工业化过程: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人发明了手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万能蒸汽机等。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冶金、采煤、机器制造等主要工业部门普遍建立起新式工厂。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基本完成,它标志着机器大工业已居于统治地位。——钱穆《英国的崛起》1949—1956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年)苏联工业化过程:苏联于1925年联共“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从1928年起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到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1949—1956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年)根据以上材料比较英国与苏联工业化不同。不同:①时间上,英国起步早,经历的时长,而苏联起步晚,经历的时间短。②途径上,英国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自然进行,而苏联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强制性有计划地进行。1949—1956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年)中国工业化过程:新中国政权巩固,经济形势好转,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开始开展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对新中国初期生产力发展起到直接促进作用。1949—1956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年)材料一:1949年中国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据着70%-80%的土地,而占人口90%的贫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材料二:1952年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把土地分给农民,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材料三:1956年从整个过程看,它采取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这样一种前进的方式,培养了农村干部,使他们学会了集体经济管理。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土地制度的变化。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1949—1956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年)1953—1956年三大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49—1956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年)1953—1956三大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1949—1956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年)建国初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集体、私人资本主义、个体、合营),原计划发展30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来经过3年三大改造,就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程操之过急,形式简单划一,给社会经济发展留下很多问题。变革生产关系1949—1956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年)意义:局限:实质:对认识“一化三改”(1)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集中发展重工业是发展生产力的表现,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的表现。(2)计划的指导性和通过改造快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的热情。1949—1956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双翼: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一化三改”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中国美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共和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多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印第安保留区1949—1956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年)1949—1956过渡时期的外交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1949—1956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交流的基本准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据上图指出1949~1957年国民经济变化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特点:①国民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②工业增长速度比农业快。原因:①政治:新中国建立,政权巩固,人民劳动热情高涨。②经济:苏联援助,执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③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措施得力。政治: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土地改革、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文化: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毛泽东思想新阶段新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经济、政治、外交、文化内在联系:毛泽东思想,从理论上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在经济、政治和外交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49—1956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活动中体现的原理:①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工业化生产关系: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政治制度②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活动中体现的原则:独立自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1949—1956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本文标题:周伟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88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