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石泉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1对石泉县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课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邓小平同志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定。”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农民的积极性就会不断高涨,农村稳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农村稳定了,大局才会稳定。所以,逐步建立一条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石泉县为例,就农民增收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石泉县位于陕西南部,北依秦林,南接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地形轮廓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全县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1174个村民小组,农业户43082户,农业人口152730人,农业劳动力81912人,农业外出务工人员37873人。总耕地面积28.06万亩,其中农耕地19.39万亩,临时性耕地8.68万亩。19.39万亩农耕地中,水田5.8万亩,旱地13.6万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38元。一、农民增收的现实意义物质利益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响亮的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当红军有饭吃”;在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起步的、意义最大的莫过于“大包干”这项农村改革。回顾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权属问题,权属问题是利益问题,归根结2底是利益问题。在漫长的民主革命时期乃至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农民最现实的物质利益是温饱问题。就全国而言,在改革开放初期,依靠“大包干”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就我们欠发达地区,也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一靠改革二靠技术,着力推行两大作物三大技术(两大作物是水稻和玉米,三大技术指水稻三大技术和玉米三大技术,分别是水稻温室两代育秧技术、旱育抛秧技术、旱育移栽技术,地膜玉米技术、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宽窄行种植技术),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中国农民最现实的利益变化为富裕问题,增加收入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并经历了九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快速增长期。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短缺经济时代的告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增收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增幅减小、增收遇阻,农民增收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正因为如此,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七年围绕“三农”工作发一号文件,虽然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切入点同,但始终贯彻着促进农民增收这条主线。概括起来,农民增收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一)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为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城乡居民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在继续培育和扩大城市居民需求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培育和扩大农民需求上,因为农村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购买潜力巨大。如果能把农民消费潜力挖掘出来,必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当然,要让农民来消费,首先要让农民增加收入。农民手里有了钱,就会产生消费欲望,也就有了消费能力。如果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总在底位徘徊,3必然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的制约。对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相比之下,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幅度较大,农民收入增幅缓慢。前几年,农民收入平均增长率4%,仅为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早改变,势必造成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过分悬殊,这不仅不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消除贫富悬殊的矛盾,而且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带来负面影响。只有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有10亿农民,这是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中国的事情办好,首先要解决好农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农村,关心农民,把农业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锲而不舍,使农业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农产品价格低迷,增产难以增收,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的环境、条件和任务的变化,调整农民增收的思路和方式,既4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落到实处。(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从现在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建设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个宏伟目标、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也在增加农民收入。如果农民不增收,农村不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就失去了前提和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难以实现。二、石泉县农民增收的基本特征(一)传统农业只能解决温饱。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她们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外出务工基本无法就业,只能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以谭家湾为例,人均来自传统种植、养殖业的收入为1018元,以4口之家计算,总收入约4050元。而从支出看,全家一年生活最少开支2500元,生产费用500元,及医疗、燃料等开支,全家全年收入所剩无几。如果遇收成不好、疾病、子女上学等问题,将入不敷出,生活十分窘迫,此类家庭在农村中属低收入家庭。(二)多业并举能增收。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能多业并举,这部分人头脑较为灵活,既靠传统种养业能解决一家基本生活问题,以卖余粮、禽蛋解决日常开支,又能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同时经营小规模养5殖,进城打短工,这些收入供子女上学等较大的开支,全年尚有结余,这类家庭属于中等收入水平。(三)以务工为主能致富。调查中,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约有10%的家庭举家外出,60%的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他们以外出务工的收入养家,改善生活条件,目前农村中的绝大多数楼房都有务工人员的家庭建起来的。以外出务工的家庭为例,一般将子女交与父母或他人照顾,全年有1万元左右总收入,如果会实用技术,收入则更高;全年除去开支可结余5000元以上,这类农户是在农村中先富起来的家庭。部分农户以经商、办企业或交通运输业等二、三产业为主,他们中的许多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这类农户是农村中先富起来的家庭。从调查中分析,石泉县农村总体呈现出靠传统种养解决吃饭问题,以务工、农业结构调整和从事二、三产业为致富手段的格局;农民增收。主要来自结构调整和务工。从2009年农村经济收入分配年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38元,务工收入占23%,农业收入占25.5%,牧业占17.8%,林业占2.4%,二、三产业占31.3%;二、三产业和务工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农牧业次之,这对原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石泉县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也反映了近几年来石泉农业结构调整的明显成效。三、石泉县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一)自然地域条件差异拉大收入差距。资料显示,2008年,一类乡镇与三类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约1000元左右,高山村与川道村相差超过2000元,而且这种差距逐年6呈加大趋势。在入户调查中选择了450户农户的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其中:条件好的152户,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80元;条件一般的149户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条件很差的149户人均纯收入仅为1213元,好和差农户人均纯收入相差达3349元。石泉县由于三分之二为山区,贫困人口多集中在中、高山,生活生产环境差,无发展产业优势条件,这种地域条件差异性,拉大了农民增收差距。(二)收入结构不合理,影响农民增收。据调查资料分析,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一产所占比重近六成,而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四成,说明目前石泉县农村仍然以农业收入为其主要来源,农村大量劳动力固守在农业上,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这是农民收入增速缓慢的主要症结。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结构上的两极分化,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三)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制约农民增收。石泉县农村产业在中、省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带动下,县财政尽管拿出一定量资金投入“三农”,但设施基础较差,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与农业需求资金差距较大,加之受农业比较效益差和农户自身经济实力的影响,农户用于产业投入很有限。农业产业受行政区域分割,各自为阵,产业规模小,产品不优,市场竞争不强,“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尚未形成。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转型,催生了一批民营企业诞生,但规模以上企业少,带动作用有限,制约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四)产业结构调整举步维艰。石泉县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从中得到一定的实惠,但仍有部分农民对种什么赚钱,仍不清楚。一是这几年结构调整中严重的“跟风”导致种烟烟贱、种姜姜贱,种杜仲、兴桑养蚕也时刻随着市场波动,效益难以稳定,造成农民对结构调整的茫然。二是由于人均7资源少、经营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结构调整形成了“背筐装不完、汽车装不满”的格局,如陕南白山羊为全国名优品牌,曾与南方企业签下定单(保证每周供应200只),因不能保证供应,眼睁睁地错过商机。三是以前在结构调整时,政府管种不管销及为政府财政考虑等短期行为,最终是让农民赔上土地、劳力而一无所获,如在烤烟和黄姜上。四是受技术、资金、信息制约畜牧业难以做大做强,许多养殖户反映,养殖业投入大、“门槛高”,怕养不好,不敢大力发展,甚至一些曾经的养殖大户,由于技术不到位,而导致养殖效益低下,而导致大户“缩水减少”。由上看出,石泉县的结构调整实质上还属于起始阶段,还有极大的潜力待挖掘释放,如加以正确引导,将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点。(五)外出务工困难重重。石泉县众多外出务工农民对全县的农村稳定、致富起着极其重要作用。但从了解及调查看,农民外出务工是忍着歧视、冷漠,用血和泪甚至生命挣钱,来改善家乡生产生活条件,外出务工困难重重。一是合法权益不能完全得到保障、拖欠工资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自身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三是劳动强度大,劳动保护条件差,身体受噪声、粉尘污染损害较为严重。四、石泉县农民增收的思考与对策纵观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结症在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即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因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而导致的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因此,解决农民增收,根本在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坚持统筹8城乡发展,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结合石泉县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优化产业结构;二是以陕南优势基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规模、特色、高效农业;三是面向城市扩大劳务输出,依托当地就近转移农民;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后劲。通过多给予政策,即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县政府及
本文标题:石泉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0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