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理解和评价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考纲阐释2011年、2012年《考试说明》都将《论语》考查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而2013年颁发的《考试说明》,将《论语》考查改为“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即由原先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进一步明确为“理解”和“评价”,其实考查要求并无实质性变化。“理解”就是“正确解读”,而“评价”便是“批判继承”。从命题设置看,《论语》考查并不只是涉及“理解”和“评价”两种能力,而是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种能力,即B、C、D三个能力层级。•《论语》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经典,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记载并传播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故了解、把握、探究和评价孔子(儒家)思想应该是“理解和评价”《论语》的重中之重。由于《论语》是著名的语录体散文,孔子的重要思想往往渗透和融化在看似平常的“言行”之中,通过“言行”而评析孔子思想(包括儒家思想与其他流派思想观点的同异),必要前提就是恰当“理解”《论语》章句的具体含义(即内容),否则,分析、“评价”便不可能有效展开和具体落实。•但需要明确的是,“理解”《论语》内容(字面意思,既表层信息)并非根本目的,真正的目的应当是比较、甄别、分析、探讨和评价这些内容表现的有关思想内涵及其文化价值。这些便是解答《论语》考查务必牢牢把握的关键。《论语》中孔子的许多思想通常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体现在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情志言行(载体)之中。这些“情志言行”便是我们“理解”《论语》的切入点。而历代人们(包括孔子弟子、同代人等)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看法、议论、评价等,则是“评价”《论语》的重要依据,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再评价”。真题展示•一、(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论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试题呈现的是同一引文的两种不同“句读”,即题干所说的“两种不同标点”,但并非考查“句读”,而是考查内容和含意的理解。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一样的意思,这是一种语用常识,但所表达的意思究竟有何不同,则是需要根据具体“句读”而定的。以上两种“句读”不同之处着重表现在“不问马”,第一种“句读”出自现行《论语》教材,结合语境,“只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些意思,考生是熟悉的,不会有什么理解障碍;而《经典释文》中的句读“‘不。’问马。”则是陌生的,但理解起来应该也不困难,其中的“不”独立成句后,显然是对“伤人乎”的回答,而“问马”是在“伤人乎”这个问题得到答案(人没有受伤)之后的另一个问题,说明在孔子心目中不只是有“人”,还应该有“马”。可见,尽管两种“句读”的差异并不大,但由“句读”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即“对人、马的态度”)的差距却不小:一个是“有人无马”,一个是“人、马兼顾”。只要能够理解到了这个程度,概括出“贵人贱马”“人、马并重”等答案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参考答案:•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论语》的“评价”,即对孔子(儒家)思想做评价,能力层级为D。题干的考查要求很明确,一是“对照孔子的仁爱观”,二是“谈谈……看法”,而且是“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这里的“看法”就是分析评价,前提是要联系“孔子的仁爱观”,“仁爱观”也就是孔子及儒家的学说和思想。“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选读》教材的第5课就是“仁者爱人”。然而“仁爱”既不是佛家的“博爱”,也不是现代社会的“万物平等”,孔子倡导的“仁爱”,对象是明确的,就是人类,即“爱人”,而且还不是无条件无差别的“爱”。但就“后一种句读”而言,显然将孔子的“仁爱”推广到了“马”,换言之,孔子不仅“爱人”,而且也“爱马”。这似乎有悖于孔子的“仁爱”精神。孔子的“仁爱”是以“仁”为前提的“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一种推人及己、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爱。如果将“仁爱”思想体现在“马”身上,要么是对孔子的推崇,要么就是对孔子的误读,这些都不是孔子的本意。解答这种考题,关键在于清楚了解和正确把握孔子(儒家)的思想要点,然后结合考查要求做出分析和评价。评价既要客观公正,也要辩证科学,尤其要注意语言表达。参考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二、(2013年浙江《考试说明·参考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23.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考试说明》要求,《〈论语〉选读》的考查主要是两个层面,即“理解和评价”。此题重在考查理解,能力层级为B。题干“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群而不党”的含意,二是孔子以此告诫什么。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难度相当于高中会考要求的“送分题”,因为考查内容出于课文,理解“群而不党”的含意“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对多数考生而言,不会有什么问题。而把握了这层含意,答题已经基本到位了。如果再周全一点,把孔子说话的目的也考虑到,以类似于“孔子告诉(告诫)我们(人们)”的表述连接“党而不群”的含意,这个答案就更加理想了。•参考答案:孔子告诉我们,做人要合群团结,不要结党营私。•24.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D。从近年高考试卷中《论语》的考查情况看,所谓“评价”,其实多是“述评”,即“诠释+点评”,“评价”的含量是很低的。出现在题干的“矜而不争”和“当仁不让”,前者出自现行《〈论语〉选读》教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的含意考生是知道的;而后者尽管也很通俗,但毕竟不在教材范畴,因而“当仁,不让于师”具体是什么意思需要“理解”,不然“评价”就不免空洞。“当仁”是指“面对仁义之事”,“不让”意为“不谦让”,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不让于师”就是“即使有老师在也不推让”。仅从语面意思看,“矜而不争”与“当仁不让”是矛盾的,但其实孔子说话的指向不同,“矜而不争”是就“君子”的基本修为(修养和言行)而言的,“当仁不让”则是就对待“仁义”的态度和行为而言的。“不争”还是“不让”取决于面对事物的性质,并非僵化而独立的。换言之,如果是蝇头微利(私利),就应该做到“不争”;假如是“仁义”公道,则理当“不让”,可见,孔子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只要将上述分析思路用文字分化出来,“评价”就完成了。这种课内外结合的试题,其考查难度不可能很高。关键在于掌握解答的技法。•参考答案:•不矛盾。“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考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舜尧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仁爱”思想?•答:•2.依据上述对话,孔子的“仁爱”思想表现出哪些重要特点?•答:•参考答案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一是“一以贯之”的“忠恕”,二是由己及人、博施于民、能近取譬等,三是注重“仁爱”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推动社会进步。这些特点表明孔子“仁爱”思想不是空洞的理论和僵化的教条,而是与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等紧密关联,体现了“仁爱”思想的进步意义和社会价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3)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答:•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答:•参考答案•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恪守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相和相应的。这种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虽然有些保守,但在具体的从教实践中,孔子也常常突破这些局限,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教学业绩,成为千秋万代众人敬仰的教育大家。•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1.以上最能体现孔子“仁”“礼”观点的话是哪一句?•答:•2.依据上述话语,简要评价孔子所说的“仁”和“礼”。•答:•参考答案•1.克己复礼为仁。•2.“仁”“礼”在孔子心目中是“准则”与“品行”的关系。“礼”为“准则”,“仁”是“品行”。孔子认为“仁”这种“品性”就是“克己复礼”,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换言之,“非礼”即不“仁”。“仁”便是合“礼”。孔子还强调一个人的优良“品行”要靠自身努力才能实现(“为仁由己”),人应该不断约束自己(“克己”)而去回归“礼”(“复礼”),从而明确了“归仁”的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1.从上述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答:•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作简要评价。•答:•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即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从孔子对不同对象“问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是“仁政”,立国之本在于“民”,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为政”重要追求。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3)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1.孔子和老子的观点有何不同?•答:•2.简要评析上述儒、道两家的思想观点。•答:•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而老子则倡导“以德报怨”。•2.在实际生活中,要想达成子贡说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理解和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2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