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内容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第三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设计第五章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第六章公共绿地规划设计第七章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第八章优秀方案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一、居住区发展历程二、居住区规划任务三、居住区规划内容四、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一、居住区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基本组织形式:唐代以前——里坊制北宋仁宗末年以后——街巷制元代以后——胡同结构形制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1.里坊制里坊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西汉至唐代年间为发展的鼎盛时期。特点:由经纬道所划分的地盘为“里”的地域范围,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围为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具有封闭性,体现了“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理的指导思想。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唐代300步为一里一步=1.514m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唐长安里坊复原图唐长安城东市鸟瞰复原图太极宫复原鸟瞰图2.街巷制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北宋东京开封城平面3.胡同元朝以后,原来的巷改为胡同,形成大街——胡同——四合院三级组织结构。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街——巷——院1.大街---里弄街---弄---里三级组成,街是城市行车干道,街两侧的分支就是里弄,一般情况下不通机动车,弄两侧的分支是里,一般为尽端路。(二)近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里弄的出现实际是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街巷、三合院空间压缩形成的,日照、通风条件较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上海的大街-里弄规划结构上海石库门里弄过街楼划分空间天津里弄武汉里弄上海里弄1929年,美国人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中国在50年代初居住区建设受到此理论影响。2.邻里单位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邻里单位理论的基本原则:我国50年代建设的上海曹杨新村规划平面3.扩大街坊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与邻里单位相比在空间布局上更自由灵活。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优点:形成完整的街景和内向的院落;缺点:住宅拐角多,东西向多,不利于通风采光扩大街坊4.人车分流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1933年在美国建筑师斯泰恩设计的雷德朋居住区中实施,被称为雷德朋体系。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道路与汽车道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设计原则: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的工程措施。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雷德朋居住区规划5.居住小区指以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穿越的完整地段,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1.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如城市道路、绿地、水面、沟渠、铁路或其他专用地界等)划分,用地的界限明确,地块完整,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分割。2.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的上限。居住小区基本特征:3.小区内设置小学、托幼、会所等公共服务设施。4.道路自成系统,避免将城市干道上的机动车交通引入到居住小区内。5.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6.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特指:由多个居住小区组成,除小区级公共中心外,同时设有更加完善的居住区级公共中心,实际基本具备了小型城市的功能。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7.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综合居住区(1)扩大小区:在城市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扩大小区(2)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综合体。居住综合体——马赛公寓(3)综合居住区:将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优点:生活与工作方便,减少交通,节约时间,城市建筑空间形态丰富多样。如:生产综合居住区——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办公综合居住区——居住与行政办公结合商业综合居住区——居住与商业服务结合等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工业综合居住区8.社区理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社区与小区的共同点:都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与小区的不同点:社区是从人的价值、物质关系确定的,小区从人口、用地规模数量决定价值取向不同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9.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产生背景: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等问题。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基本理念: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1993年召开了新城市主义协会(CNU)的第一次会议。1996年CNU第四次大会通过了“新城市主义宪章”,主要原则有:社区的紧凑;清晰的中心和边界的邻里结构;各种城市功能和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公众参与。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核心思想:(1)重视区域规划,强调城市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2)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3)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新城市主义的两种开发和组织方式:(1)TOD体系(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以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以区域城市理论(宏观)为基础,提倡建立区域性的公共交通体系为结构,引导城市和郊区沿大型公共交通的路线进行集约式发展,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使城市和郊区经过发展逐渐融合成为有多个核心的网络。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2000英尺=600米=步行10分钟(2)TND体系(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传统住区开发)提倡学习美国传统的城镇形态和结构,主张相对密集的开发,混合的功能和多元化的住宅形式,创造街道、广场及社区活动场所等有意义的空间并加强步行可达性。TND鼓励和建设多种交通方式,狭窄的网络行街道是TND开发模式的基础。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设计原则:1.具有容纳商业、文化或行政活动的邻里中心;2.到达工作或购物地点的距离在5分钟行程内;3.小尺度的街区划分,街道以网格状布置从而提供多种选择的交通路线,减轻交通压力;4.以巷道辅助街道使其尺度减小,人行道带来开放性和步行性;TND体系5.建筑物容纳多种功能,他们的高度和退界受到限制使街道得以保持统一性;6.在显著位置安排市政建筑或社区公共建筑;7.在尽可能近的距离内安排多种住宅形态,使不同收入的人能彼此产生联系;8.与大型公共交通有直接联系;9.推动社区氛围和公众的责任感。TND体系二、现代居住区规划任务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数量、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出入口位置、停车数量和方式6、拟定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的布置7、拟定有关的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三、居住区规划内容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集约化人口增长,资源紧张——节地、节能、节材社区化识别性与归属感、文化与活力生态化合理绿化;太阳能、风能、废水、垃圾的利用颐养化人口老龄化——增设老人公寓及设施智能化科技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四新”四、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1、《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周俭同济大学出版社2、《居住区规划设计》朱家瑾中建工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4、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中建工5、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胡纹重庆大学参考书目: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一、居住区的组成二、居住区的规模三、居住区的类型四、居住区规划结构五、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六、居住区的规划布置形式一、居住区的组成(一)居住区的组成要素1.物质要素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人工要素:各类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2.精神要素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居民心理等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居住区用地居住用地其他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二)居住区各类用地组成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的总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又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其他用地:指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河流等不可建设用地等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二、居住区规模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决定规模大小的因素有: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公共设施包括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建。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800---1000m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400---500m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150---200m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城市干道间距在600---1000m之间,干道间用地为36—100h㎡左右。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管理人口一般为3---5万人4.住宅层数对居住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3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