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测量学知识汇总
~1~第五章心理学测量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一、什么是测量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包括三元素:事物、数字、法则数字:这些数值具有自然数的特点:区分性、序列性或等级性、等距性、可加性法则:代表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二、测量要素测量具备的两要素:参照点和单位(一)参照点: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起点即称参照点分为:绝对零点和相对零点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点(二)单位:好的单位须具备:⑴有确定的意义⑵有相同的价值三、测量量表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斯蒂文斯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四种水平:(一)命名量表:最低水平;如用1代表男性,用2代表女性(二)顺序量表:次低水平;如学生考试的名次在顺序量表中,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数字仅代表等级(三)等距量表:较高水平;不但有大小关系还具有相等单位,其数值能做加、减运算;0℃并不代表没有温度(四)等比量表:最高水平;长度、重量、时间都是等比量表,所得的数值可做加、减、乘、除运算。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中进行的第二单元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一、心理测验的定义心理测验:依据心理学的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心理测验测量:(一)人的行为(二)行为样组(三)测量的标准化(四)测量要看常模二、心理测验具有独特的性质:(一)间接性:(一)相对性:(一)客观性:心理测量标准化的内容:⑴测量的刺激是客观的⑵评分记分的原则和手续经过了标准化⑶对结果推论~2~第三单元心理测验的分类一、按测验的功能分类: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未包括智力测验)二、按测验的材料分类:文字测验、操作测验三、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客观测验、投射测验四、按测验的方式分类:个别测验、团体测验五、按测验的要求分类:最高作为测验:有正确答案;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典型行为测验:没有正确答案;如:人格测验第四单元纠正错误的测量观一、错误的测量观(一)测验万能论(二)测验无用论(三)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二、正确的测量观(一)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二)心理测试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第五单元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在我国,目前心理门诊中运用较多的心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及心理评定量表第六单元心理测验的发展史一、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与发展高尔顿:提出人的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点的不同而遗传的为了研究差异的遗传性,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为心理测验奠定了统计学的基础第一个提出心理测验的概念他的学生皮尔逊创立积差相关法卡特尔:《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心理学必须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上,才能有自然科学的准确性极力主张测验手续和考试方法应有统一规定,并要有常模以便比较比内:他与助手西蒙编制一个包括30个项目的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20世纪心理测验主要有下列发展:(一)操作测验的发展(二)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蒂斯所编的陆军甲种和乙种智力测验(三)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四)人格测验的发展:人格测验的先驱是克雷丕林罗夏测验是投射测验的发端二、现代心理测验在我国的发展我国近代心理测验源于1914年,1979年后,先后对国外广泛采用的测量工具进行修订近来我国的心理学家正致力于测验本土化~3~第二节测验的常模第一单元一、常模团体的性质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对测验编制者而言,常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总体的认识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包括:确定一般总体、确定目标总体、确定样本二、常模团体的条件(一)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二)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三)样本的大小必须要适当:在实际工作中,应从经济的或实用的可能性和减少误差这两方面来综合考虑样本的大小最低:不小于30或100个全国性常模应有2000~3000人为宜(四)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具有新进性)三、取样的方法取样即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抽样方法:(一)简单随机抽样:按照随机表顺序选择被试构成样本(二)系统抽样:要求无序可排,也无等级结构存在K为组距:K=N∕n121名学生中取40人作为样本调查则K=121∕40;K=3;所以3人为一段,可分40段,每段取一人(三)分组抽样:总体数目大,且群体又有多样性,先将群体进行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取样(四)分层抽样:在确定常模时,最常用的方法又可分:分层比例抽样和分层非比例抽样四、常模分数与常模(一)常模分数:是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导出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是一个有意义的测验量表,它与原始分数等值,可以进行比较(二)常模:是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常模分: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第二单元常模的类型一、发展常模人有许多心理特质如智力、技能等,是随着时间以有规律的方式发展的,可将个人的成绩与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平均表现相比较。根据这平均表现所制成的量表就是发展常模,也称年龄量表在此量表中,个人的分数指出他的行为在按正常途径发展方面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一)发展顺序量表最直观的发展常模是发展顺序量表~4~能告诉人们儿童的发育与其年龄相比为超前、正常或滞后最早的一个范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其中按月份显示儿童在运动水平、适应性、语言、社会性四方面的大致发展水平(儿童感觉运动发展:4周眼球能动;16周头能平衡;28周手抓握东西;40周能坐或爬行;52周站立和行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为著名的是对守恒概念的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5岁时能理解质量守恒;6岁掌握重量守恒;7岁才有容量守恒概念(二)智力年龄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是最能代表他的智力水平的年龄,这种分数叫智力年龄,简称智龄例:某儿童通过了4岁组的全部题目,5岁组通过3题、6岁组通过2题、7岁组通过1题,请问其智龄为?答:4岁+(3×2+2×2+1×2)月=4岁+(6+4+2)月=4岁+12个月=5岁或:4岁+【(3+2+1)×2】月=4岁+(6×2)月=4岁+12个月=5岁(三)年级当量年级当量就是年级量表,测验结果说明属哪一年级的水平,在教育成就测验中最常用年级量表的单位为10个月间隔,例:4.0(或4~0)为四年级开始时的平均成绩,4.5(或4~5)表示学年中的平均成积例:常模样本6年级的算数平均分是35,某儿童在算数测验中得35分,说明该儿童的算数年级当量是6年级水平二、百分位常模(一)百分等级一个测验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百分等级指出的是个体在常模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例:55的百分等级表示在常模中样本中有55%的人比这个分数低百分等级的计算分两种情况:未分组数据及分组数据未分组数据的百分等级计算,公式为:100R-50PR=100-其中R是原始分数排列顺序数,N指总人数N例:王红在30名同学中物理成绩是80分,排列第5名,其百分等级为?PR=100-(100×5-50/30)PR=100-(450/30)PR=100-15PR=85(二)百分点百分点也称百分位数,与百分等级的计算方法相反百分点是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在分数量表上,相对于某一百分等级的分数点就叫百分点或百分位数~5~例:高考的最高分为650分,其百分等级为100,最低分为105分,百分等级为1,要录取20%的学生进入大学,则百分等级为80的百分位数是?105分x分650分180100650-XX-105=100-8080-179×650-79X=20X-20×10551350-79X=20X-210051350+2100=20X+79X53450=99X540=X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一般既可以由原始分数计算百分等级,又可以由百分等级确定原始分数。通过这样的双向方式编制的原始分数与百分等级对照表,就是百分位常模(三)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四分位数:百分等级的25%、50%和75%对应的三个百分分成的四段十分位数:1%~10%为第一段,91%~100%为第十段三、标准分常模标准分常模: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偏差为单位表现出来的量表。因为它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偏差,所以叫标准分数常见的标准分数有z分数、Z分数、T分数、标准九分数、离差智商(IQ)等标准分数可以通过线性转换,也可以通过非线性转换得到(一)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X-Xz=X为任一原始分数,X为样本平均数,SD为样本标准偏差SDZ=A+Bz加上一个常数是为了去掉负值,乘一个常数是为了使单位变小而去掉小数点(二)非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当原始分数不是常态分布时,也可以使之常态化,这一转换过程就是非线性的常态化过程主要是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在将百分等级转化为常态分布上相应的离均值T=50+10z′50为平均数,10为标准偏差,叫做T分数标准九分其量表是个9级的分数量表,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偏差的一个分数量表标准十分:以5为平均数、以1.5为标准偏差标准二十分:以10为平均数、以3为标准偏差四、智商及其意义单纯用心理年龄来表示智力高低的方法缺乏不同年龄儿童间的可比性,目前一般都用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来表示智力的高低~6~(一)比率智商:被定义为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CA)之比MAIQ=×100CA由于个体智力增长是一个由快到慢再到停止的过程,即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并不同步增长,所以比率智商并不适合于年龄较大的被试(二)离差智商由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提出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偏差定为15离差智商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是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的指标15(X-X)IQ=100+15z′=100+SD从不同的经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有当标准偏差相同或接近时才可以比较,标准偏差不同,其分数的意义便不同第三单元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一、转换表法最简单而且最基本的表示常模的方法就是转换表,也叫常模表测验的用户利用转换表可将原始分数转换为与其对应的导出分数,从而对测验的分数作出有意义的解释二、剖面图法剖面图是将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从剖面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被试在各个分测验上的表现及其相对的位置第三节测验的信度第一单元信度的概念一、信度的意义信度: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不影响信度每一实验可用公式表示:X(实得分数)=T(真实分数)+E(误差)此公式又可表示为:SX²=ST²+SE²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一组测量的真分数方差与总方差(实得分数的方差)的比率即:ST²rxx=SX²~7~而:ST²=SX²-SE²所以又可转化为:SX²-SE²SE²rxx==1-SX²SX²二、信度的指标信度指数的平方就是信度系数测量标准误:测量误差分布的标准偏差rxx=1-SE²/SX²rxx×SX²=SX²×(1-SE²/SX²)rxx×SX²=SX²-SE²SE²=SX²-×SX²SE²=SX²(1-rxx)SE=SX√1-rxx公式中SE为测量的标准误,SX是所得分数的标准偏差,rxx是测验的信度系数从公式可看出,测量的标准误与信度之间互为消长的关系:信度越高,标准误越小信度越低,标准误越大第二单元信度评估的方法对信度的评估方法是没有通用法则的,因为不同的信度反映测验误差的不同来源信度评估的方法可分:一、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前后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人的心理特征如智力、性格、兴趣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间隔一段时间,不会有很大变化优点:能提供有关测验是否随时间而变异的资料,可作为被试将来行为表现的依据缺点:易受练习和记忆的影响重测信度的时距
本文标题: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测量学知识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7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