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讲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
第二讲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李秀辉2010-09-08内容提要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商代与周代的社会构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关于秦朝灭亡的思考王朝更替与农民战争一、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介绍:1-2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1-3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1-4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5夏商西周三代的关系1-6王权的出现和王位世袭制1-7华夏族的形成一、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介绍目的:是给中国历史上夏商和西周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原因: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到盛的重要时期,但传世文献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史研究中的重大缺憾。一、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1-1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介绍结果:夏代的始年暂为公元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确认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为夏商分界的界标。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46年。一、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1-2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是以夏后氏为盟主的诸侯联邦联盟。之所以称“夏”,是因为禹受封于夏地。代表遗址:偃师二里头夏文化与先商文化范围示意图一、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1-3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a青铜器b甲骨文:具备汉字的“六书”规律(象、指事、假借、形声、会意、转注)c代表遗址:河南安阳商代遗址--殷墟,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商文化范围示意图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圆鼎商代青铜器司母戊鼎三联铜甗中药里的惊世发现——甲骨文相传1899年,中国学者王懿荣在他吃的中药“龙骨”里发现了距今3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图为王懿荣。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成熟汉字。《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时史》[意]安东尼奥·阿马萨里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用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把中国和世界其他的古代文明,特别是《圣经》里面所反映的古代以色列的文明和宗教,作了比较研究,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一、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1-4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从公刘迁豳开始兴起周代的建立,并不只是后世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朝代递嬗,也是整个文化体系与政治秩序的重新组合,并且从此奠定了中国文化系统的一些基本特色。一、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1-5夏商西周三代的关系夏商周三代与以后的朝代有所不同,一方面它们是三个互相衔接的朝代,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三个同时并存的集团。夏商周三代嬗替的秩序,是周人的历史观。一、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1-6王权的出现和王位世袭制王权的产生可追溯到氏族公社末期,可能是部落联盟中的军事酋长。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家庭、私有制、阶级已经存在的标志。一、夏商周三朝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1-7华夏族的形成周族的祖先曾任夏朝的长官,又曾为商朝的方伯;西周建立后,夏、商两族都成为西周的诸侯;夏、商、周三族的融合,形成了华夏族。《说文》:“夏,中国之人也。”中国指中原。西周以“夏”作为中原之人的族称,春秋以“华”作为中原之人的族称,“华夏”连称是汉以后才有的。二、商代与周代的社会构成2-1商代社会构成宗族体系,宗族与宗法的区别2-2西周社会结构等级制度明显,宗法制封邦建国、礼乐制度、婚姻制度二、商代与周代的社会构成2-1商代社会构成由贵族、平民和奴隶构成。贵族:商王、王室宗族、官僚等是商代的统治者。平民: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劳动,参加战争与戍卫,参与祭祀,为商王服务。奴隶:战争的战俘,这时主要来源,还有是亡宗灭族者。二、商代与周代的社会构成2-1商代社会构成商代社会结构的显著特点在于发达的宗族体系。各级宗族组织既是社会组织,也是政治实体,带有政权性质。宗族体系:a同一父系的家族,宗族制度b同一父系的家族成员(不计出嫁的女性)。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二、商代与周代的社会构成2-2西周社会结构----等级制度明显由贵族、平民和奴隶构成。贵族:周王、诸侯、卿大夫平民:国人,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平民大众。他们居住于城市(国)及其近郊。平民阶层:国人+商人+手工业者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二、商代与周代的社会构成2-2-1西周的封邦建国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两者缺一不可。二、商代与周代的社会构成西周的封邦建国二、商代与周代的社会构成2-2-2西周的礼乐制度“乐至则不怨,礼至则不争。”《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礼的本质:“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乐是音乐,讲究“和”、“同”。二、商代与周代的社会构成2-2-3西周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与贵族的多妻制并行,且已有一系列法定或约定俗成的礼仪。《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礼的六项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1春秋时期社会的变化(公元前770-前476年)3-2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公元前475-前221年)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1春秋时期社会的变化春秋时期西周的分封制、贵族政权逐渐瓦解,社会出现新的变化。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新的贵族地主。政治上表现为“公室”与“私家”的争斗。“私家”以卿大夫为代表。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1春秋时期社会的变化田氏代齐公元前481年,田乞的儿子田恒(即田成子)在民众的支持下,以武力战胜齐简公亲信监止,齐简公出逃,后被杀死。田恒从而掌握了齐国的大权。以后,又任命田氏兄弟和同族人作都邑大夫,扩大了自己封地。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仍沿用齐国国号。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1春秋时期社会的变化三家分晋韩、赵、魏减智氏后,又三分晋公室领地,並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虛设的晋幽公。由此韩、赵、魏分別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1春秋时期社会的变化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对于农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中国历史上青铜工具始终未能取代石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而铁器广泛使用后,石器工具才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河北藁城出土的铁刃铜钺(约公元前14世纪)河南三门峡出土的铁援铜戈(约公元前8世纪)陨铁在中国的早期使用及鉴定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块炼滲碳钢制品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柄铁剑(公元前8世纪)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2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战国时期七国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先后进行了变革。从李悝、吴起、邹忌、申不害到商鞅主持的各国变法长期来被誉为“变法图强”或“为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其实他们都是代表了希望专制集权的君主在向企图维护封建分权体制的贵族夺权。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2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社会变革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阶级来源于四个方面:a分封贵族转化地主b官僚和军功地主c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地主d平民上升而成为一般地主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2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农民阶级由自耕农、佃民、“庶子”和雇农组成。还有工商业者、奴隶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围棋注:战国时代,战国七雄都有清楚地边界,各自坚持自己的主权。它们的人民对自己国家的国名,也有清楚地认同。这样的领土国家,与前期封国有很大不同。在性质上,其实已与起源于欧洲近代主权国家理念相当类似。秦始皇在全国建立郡县,其实也只是延续战国以来各国已纷纷进行的政治改革。秦帝国无非是将基本结构类似的七个国家,合并为一个庞大的国家而已。四、关于秦朝灭亡的思考4-1为什么是秦统一中国?4-2秦的制度及其影响4-3秦的灭亡四、关于秦朝灭亡的思考4-1为什么是秦统一中国?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度,改革阻力小;商鞅变法彻底,成果显著;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内部想对稳定。战争是实现统一的唯一可选择的途径。秦疆域示意图四、关于秦朝灭亡的思考4-2秦的制度及其影响1)郡县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政权的政治制度基础;2)建立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影响:《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确定了历代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四、关于秦朝灭亡的思考4-2秦的制度及其影响“大一统”----从秦到清(公元前221年—公元1912年,共2132年,在统一的国家政权实施统一的全国性的国家管理制度的作用下,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各个方面呈现出统一有序的运行状态和世代相袭的发展轨迹。四、关于秦朝灭亡的思考4-2秦的制度及其影响中国单一书写系统与文化的融合有密切关系四、关于秦朝灭亡的思考4-3秦的灭亡陈胜、吴广起义强化君权,实施暴政实施文化专制主义徭役征发反抗是必然的,民心不可侮。秦帝国其本质仍是秦国的延续。西方学者把秦至清朝的二千多年,称为中华帝国时期。因为,从秦朝开始有了皇帝制度与帝国体制,而此前的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是“王”,而不是皇帝。五、王朝更替与农民战争5-1战争的目的5-2发生农民战争的原因5-3对君主专制的理性思考五、王朝更替与农民战争5-1战争的目的从秦以后的封建社会历史,不论是农民战争或是其他夺取政权的战争,其目的是做皇帝、另立王朝。五、王朝更替与农民战争5-2发生农民战争的原因豪强对土地的兼并,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民不聊生,引起新一轮的流民活动,导致再起农民战争。农民战争不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而是在原有制度的框架内重新换一个家族,换一个皇帝。五、王朝更替与农民战争5-3对君主专制的理性思考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从理论高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指出皇帝为天下之“屠毒者”、“敲剥者”、“大害者”,思考如何创设一种新的制度。
本文标题:第二讲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9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