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青年语法学派一、青年语法学派的形成“青年语法学派”原是莱比锡大学里一批跟古尔替乌斯的观点有分歧的学生多用的诨号,1878年勃鲁格曼用来称呼由他和其他几位青年学者发动的一场学术运动,从此就正式成了一个学派的名称。又称其为“莱比锡语言学派”。成员:雷斯琴、勃鲁格曼、奥斯脱霍夫、保罗、德尔勃吕克、维尔纳。青年语法学派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阿斯戈里对印欧语k问题的新解释,维尔纳定律的确立,以及勃鲁格曼、索绪尔等人对印欧语系语言元音原始系统的阐述。二、《形态学研究》与“宣言”的主要观点1878年,勃鲁格曼与《形态学研究》的序言。1.勃鲁格曼和奥斯脱霍夫指出,相当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人类语言是怎么存在和发展的,在语言活动中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以及这些因素怎样影响着语言的逐步发展和改造等等,并无明确说明。人们注意研究“语言”,而对“说这种语言的人”并不关心。2.他们认为人类言语基质包含着心理和物理两个方面,由于语言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在言语活动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然而这一机制的心理方面,尤其是忽视了这一机制的心理方面,给语言的比较研究造成了障碍。他们说,这正是青年语法学派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3.以往的比较语言学还有个弊病,就是始终以重建印欧母语为中心和主要目的。在一起的学术著作中,研究的方向总是集中在原始语言的这一点上。4.批评了把晚近期视作语言的“衰败、毁坏和老化的时代”的错误观点,并提倡应该把视线由远古的语言转向现代的语言,转到现代日耳曼语、罗曼语、斯拉夫语的领域来。注意研究活的民间语言和方言。5.一方面研究语言的最近发展状态和活的方言,一方面具体观察言语活动的心理的和物理的机制,才有可能得到直接的可靠的消息,获得语言生命的真实形象。三、青年语法学派与以往比较语言学家的分歧1.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性质有完全不同的认识。2.摈弃了“语言有机体”理论前期比较语言学者从书面材料探溯语言的最古阶段,确定印欧语的原始形态;青年语法学派重视现代语言和方言,力求尽量精确地观察历史发展中的语言事实,并坚持在分析语言现象时不超过已证实的材料的范围,拒绝对史前时期的无文字记载的语言状况提出任何假设。四、语音规律雷斯琴“在一定时期存在的种种语言形式可用两个要素——有规律的语言变化和类推的影响——来解释,而且只需要理会这么两个要素。”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对语音规律的研究:拉斯克、葆朴、格里木、施莱歇尔。1870年“语音变化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规律性的现象,但同时也有许多显著的无规律性实例。”1、阿斯戈里的K问题葆朴和施莱歇尔都认为梵语的K可以代表原始印欧语的状态,然而K在印欧语系语言中的对应情况十分复杂。阿斯戈里《语言学教程》阐述K问题,分析了印欧语言各语族的舌后音对应关系后确定,原始印欧语实际上具有三组不同的舌后音。①*K1,与梵语的K、希腊语的P、拉丁语的qu相对应。②*K2,与梵语的S`、希腊语的K、拉丁语的C相对应。③*K3,与梵语的C^、希腊语的t、拉丁语的qu相对应。2、阿斯戈里K问题的意义后来有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分析,K问题不能算是彻底的解决。他的观察和分析有十分重要意义,基本理清了印欧语舌后音的对应情况和这些音在印欧语系各语族中发展的规律。明白了研究起点的重要性。葆朴、施莱歇尔盲目地认为梵语的K保持了原始印欧语的状况,确定的出发定是不正确的。3、维尔纳定律格里木定律有很多例外的情况,如:按照格里木定律t在日耳曼与语中的对应形式应是p,但实际有时是p,有时是d。维尔纳注意到了重音的位置,1875年《第一次辅音变化的一个例外》指出“古印欧语的重音落在非词首的擦音前的元音上面时,原始印欧语的p、t、k,在日耳曼语中变为清擦音f、th、h,如果重音落在非词首的擦音之后,那么应是b、d、g4、维尔纳定律的意义维尔纳的这一发现,消除了许多比较学者的疑问,揭示了日耳曼语言辅音系统的变化与重音性质的关系,是人们认识到,语言的各种变化是与多种因素相关联的。5、语音规律的影响维尔纳1872年把“没有个规律是没有例外的”改为“没有一个例外是没有规律的”,“那就是说,曾支配一个语言的规律上有任何例外的话,这例外一定另有原因。”雷斯琴1876年《斯拉夫——立陶宛语和日耳曼语的名词属格》首次提出“语音规律无例外”观念。“若是允许不管怎样的偶然的以及彼此间没有一定联系的例外存在,那实质上就意味着承认我们的研究对象——语言是科学研究所难以对付的对象。”(雷斯琴)勃鲁格曼和奥斯脱霍夫“任何一个语音变化,由于它是机械地发生的,因此都是按照没有例外的规律实现的,那就是说,如果不把方言的分歧计算在内,那么同一个语言集体的所有成员的语音变化总会有相同的方向,并且一切含有在相同的条件下易受变化的语音的词,一定要起变化,没有例外。”整个七、八十年代,青年语法学派的许多成员都致力于发现和证明语音规律。元音系统方面的发现:勃鲁格曼对原始印欧语中成音节的鼻音领音(m、n)的研究。索绪尔对印欧语元音的原始系统的阐述。夸大了语音规律的绝对性。语音变化是非“机械地发生的”。最终放弃了将语音规律跟自然规律相类比的念头。保罗“语音规律——这是用来表示个别语言之间,或者同一语言存在的不同历史时期之间所具有的对应关系的假定公式。”五、类推作用指说话者无意识地依照语言中某些词的形式变更另一些词的形式或创造新词的一种语言现象。语音演变的不规则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因素造成,既有外在因素:隐蔽规律的作用、借词的联想、书面形式对词的语音形式的影响。又有内在因素:类推作用的影响。类推作用的渊源类推现象的认识,并非始于青年语法学派,布勒斯多尔夫和马德维格早已指出类推作用对语言变化的重要意义。博杜恩·库尔特内1869年《波兰语变格中类推作用的几个事例》用具体例子说明了类推的作用。青年语法学派的薛勒的《德语史》,认为他的类推方法使人们在研究方法上跟过去五十年有了根本的区别。1、薛勒的类推方法希腊语:phérōei-midídō-mi梵语:bhárā-mié-midádā-mi他断定梵语的bhárā-mi的mi词尾不是原始形式,而是由类推而产生的。当时学者受:“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认为梵语最完整保持了原始印欧语的形式,其它印欧语则都已进入衰落时期,因此在解释上述现象很自然对会以梵语作为准则。2、勃鲁格曼和奥斯脱霍夫勃鲁格曼和奥斯脱霍夫“既然十分清楚,形式的联想,即用迂回的类推方法构成语言的新形式,在现在语言的生命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就应该承认,这一语言更新的方式也应无保留地同样适应于古代直至最古时代的语言,而且不只是原则上承认,而是应该承认在任何情况下,不管何时,可适用同样的解释原则。”保罗《语言史原理》创造了类推作用的公式:animus:animi::senatus:X精神animus的属格元老院X=senati这一公式称为“保罗比例式”,保罗“由于类推法构成新词就是解一个比例方程式,那么至少有必须有适合于列出这类方程式的三个项,方程式方可能成立。”3、保罗的类推方程式4、类推的心理根源勃鲁格曼和奥斯脱霍夫认为类推是可以广泛观察心理因素的一种方法,主张将斯坦达尔的心理学观点跟语言史的研究结合。保罗在《语言史原理》“心理因素是整个文化发展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在任何地方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所以心理学是一切人文科学的基础。”他认为“::”这个符号就假设比例式的两边是存在密切心里联系的。六、青年语法学派的贡献对语言演变过程的性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抛弃“语言有机体”理论和“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设,提出了“语音规律”和“类推作用”两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研究原则,使人们对语言的研究进入了科学的阶段。改变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使之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改变了对原始印欧语的看法,从而也改变了对历史比较法的性质和用作的认识。方言问题,语言材料的年代问题。
本文标题:青年语法学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1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