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湖北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纺织工业是湖北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北纺织工业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正处加快调整升级的重要机遇期。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湖北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一、湖北纺织工业的现状(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1、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一五”是湖北纺织工业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2010年,全省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纱产量169.6万吨,坯布产量46.4亿米,印染布产量4.5亿米,服装产量5.64亿件,比“十五”末分别增长0.82倍、1.08倍、2.69倍和1.70倍,年均递增14%、16%、30%和23%;完成工业总产值1419.4亿元,工业增加值379.3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2.36倍和2.65倍,年均递增28%和2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1.5亿元,利润54.2亿元,出口创汇16.67亿美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2.32倍、7.60倍和0.56倍,年均递增28%、54%和10%。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排名第七位,比“十五”末前移两位。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一是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印染落后产能加快淘汰,高档纺织面料的比重有较大提高;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终端产品结构比例由“十五”末的80:8:12调整为70:10:20;二是产业升级进步明显。全省形成了以棉纺织、服装为主导,印染、针织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2010年服装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的28.6%,比“十五”末提高6.2个百分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以非织造布及制品、医疗卫生用品、汽车装饰用纺织品、缝纫线等为主导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体系。尤其是医疗卫生材料产业已奠定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三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其放大功能和“森林效应”日益显现,已成为行业承接转移、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仙桃市彭场镇、汉川市马口镇、襄阳市樊城区分别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中国制线名镇”和“中国织布名镇”;四是产业基地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襄阳市、孝感市棉纺锭分别为230万枚和210万枚,约占全行业的21%和19%;襄阳市、仙桃市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47亿元和227亿元,分别占全行业的18.9%和17.3%。3、技术创新不断推进,品牌建设初见成效。高新技术在产业的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各种新型纺纱、织造、染整、非织造及服装裁剪、缝制、传输、整烫等技术正逐步推广,并提升了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关键和公共技术的研发取得实质性突破:“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超细粉体化及其再利用”和“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省26个项目获得中国纺织协会“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行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累计110余件。并因此提升了技术手段与时尚创意结合的水平,增强了纺织服装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全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省级名牌产品61个。4、固定资产投入迅猛增长,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纺织行业固定资产和技改累计投入719亿元,落后产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加速退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技术装备的大规模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紧密纺、嵌入纺等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使纱线品种更加丰富,纱线质量显著提升;无梭织机、新型电子提花装置的应用大大丰富了纺织面料的品种。棉纺织先进装备比重达到66%,比“十五”末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清梳联、自动络筒机比重分别为42%、68%,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和8.6个百分点,比“十五”末提高5.8和13个百分点。因此极大地提升了湖北纺织产品的档次,2010年,精梳纱、无结头纱、无梭布比重达到31.2%、78.1%、74.5%,比“十五”末分别提高6.2个、13.3个、23.2个百分点。(二)存在的突出问题1、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产业配套不完善。化纤常规产品产能不足,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短缺;印染重振步履艰难,产业欠缺承上启下的纽带;二是科技和品牌的支撑力量不足,上游纺织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下游服装处于“贴牌加工”阶段,且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三是产品结构不优。中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四是缺乏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2、自主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一是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全行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只有0.6%,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1—2%的比重;二是服装、家纺时尚创意产业设计能力不足,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数量偏少。3、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一是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二是市场体系不完善。缺少专业的纱线市场和服装面辅料市场,产品长期依赖沿海市场销售。二、“十二五”湖北纺织工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一)面临的发展机遇1、持续扩大的全球消费需求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国际市场将从危机中缓慢复苏,纺织品服装市场继续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消费将更加趋于理性;发达经济体仍是国际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这将有利于我省纺织行业开拓多元化市场。而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将为纺织工业开创新的消费领域和提供新的市场机遇。2、内需增长成为拉动湖北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纺织品的内需扩大,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将达到17.5公斤左右,年均增长约3.7%,因此可带动衣着类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达10%以上。同时随着我国汽车、交通、建筑、能源、水利、农业、卫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带动产业用纺织品需求的增长,扩大纺织品的市场空间。3、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为湖北纺织工业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十一五”以来,中部地区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纺织行业的比重从2005年的16.42%上升到2009年的34.71%,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则从73.97%下降到56.93%。2010年,东部地区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7.86%,而中部地区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48.6%。其中,湖北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71.45%。由此可见,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总体趋势已不可逆转。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湖北将凭借“支点”地位和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其它综合条件,获得优先承接转移、并加快发展的机会。(二)面临的严峻挑战1、国际贸易环境的不和谐。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和技术壁垒明显增多。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政治和经济考虑,千方百计设置障碍阻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利益,利用中国入世的承诺,对我纺织品出口增长进行限制,这些都将对纺织品扩大出口形成新的挑战。2、人民币升值加剧出口压力。由于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顺差大、平均利润率低,大部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不高,对于浮动汇率机制短期内难以适应,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较弱。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出口产品承受极限,造成出口受阻,将对国内市场形成较大冲击,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3、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由于长期以来,纺织工业以“两高一低”为特征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的过度竞争,使得产业面对市场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原料供应结构性短缺及“招工难”和“融资难”的困扰、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压力加大等突出的困难和矛盾,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难度加大。三、湖北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重要支撑,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手段,抓住对行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新材料应用、新技术开发、产业链延伸、品牌经济推进、市场体系完善等关键环节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建设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三条产业链,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发展特色中小企业,推进产业集聚,健全服务体系,提升产业协作配套能力,构建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体系,为建设纺织强省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二)基本原则1、坚持壮大产业规模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在做大总量的同时注重落后产能的淘汰,在提升质量的同时促进总量的扩大。2、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相结合。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新型纺织纤维材料和先进纺织装备制造业等新型产业。3、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积极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推动纺织工业向原料产地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集中,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发展,以集聚发展推进产业布局优化。4、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鼓励大型企业加强自主研发,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提高纺织装备智能化、自主化水平。5、坚持培育龙头企业与推进品牌建设相结合。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打造自有品牌,鼓励优势企业争创省级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以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6、坚持开拓市场与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在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市场开拓的手段和服务体系,提高市场开拓的能力。(三)发展目标以建设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完整产业链的纺织强省为努力方向,经过5年的发展,使湖北纺织产业的规模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生产经营稳步增长,产品结构不断改善,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品牌建设较大突破,运行质量大幅提高,产业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具体目标:1、总量规模进一步壮大。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87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率提高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8%。2、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终端产品纤维消耗量比重为55:15:30;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2家,过30亿元企业5家,过10亿元企业50家;过100亿产业集群5个,过50亿产业集群10个,过30亿产业集群15个。3、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19%;出口创汇达到40亿美元,年均增长19%。4、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达到7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1.5%,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4家和30家;新产品产值率提高3个百分点。5、品牌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培育50家具有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20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知名品牌;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个。6、低碳、绿色和循环利用再上新台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3.2%,水耗年均降低4%,污水排放量年均降低3%;纺织再生纤维利用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到12%左右。四、重点任务(一)做强棉纺织行业,建设全国优质棉纺织生产基地以优化工艺技术和调整产品结构为主线,以提高纱线、面料档次和质量为突破口,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实现行业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1)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例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升级,积极采用清梳联合机、精梳机、紧密纺纱机、全自动气流纺纱机、喷气纺纱机、细络联合机和各类宽幅、特宽幅无梭织机;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棉纺织工业技术进步,逐步实现生产连续化、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淘汰落后设备,限制新建3万锭以下
本文标题:湖北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4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