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201102古典小说鉴赏
古典小说鉴赏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张文恒2011.2第一章绪论一、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境遇《庄子·外物》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是中国典籍中第一次出现“小说”的概念。汉代的桓谭在《新论》中说:“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第一次接近今天“小说”的概念)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到小说时,则说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鲁迅在《草鞋脚小引》中曾愤然指出:“在中国,小说是向来不算文学的。”二、明清以前中国古代小说演进的历史轨迹1.先秦两汉时期,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野史杂记,其中孕育着种种小说因子,构成了小说的孕育期。2.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故事粗具小说规模,构成了小说的雏形期。3.唐传奇的产生,把文言短篇小说推向成熟。4.宋元说话艺术,把白话小说推上发展之路,并使白话小说从此成为主流,而且把史传体与民间说唱体结合起来,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三、明清小说的分类与演进1、从语言媒体的角度,可以分为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从篇幅长度来看,又可以分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2、白话长篇小说本课程按照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四大类别讲解,兼及家将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讽刺小说。3、短篇小说本课程只以“三言”(白话短篇)、《聊斋志异》(文言短篇)为中心讲解。第二章历史演义小说与《三国演义》一、史学著作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1、史学的“实录”精神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比较真实丰富的历史素材。2、史学家写历史,总是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理想情操,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熔铸在史实中,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3、中国的史学著作为小说提供了可资效仿的结构体例。其中“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大史体”为历史演义小说家处理、安排创作素材,构建小说的叙事结构提供了现成的范例。二、《三国演义》:乱世英雄的悲歌(一)、史书与“讲史”的结合——《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1、准备阶段: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作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朱熹的《通鉴纲目》是史学材料方面的积累。民间三国的故事传说、说话艺术的“说三分”与戏曲中的“三国戏”是文艺题材的积累。元至治年间刻《三国志平话》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框架与“拥刘反曹”的基本价值倾向。2、创作阶段:元末明初,罗贯中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大量采集史料进行增删改造,扩充篇幅,写定《三国演义》。3、修改阶段:不同版本都对原作进行各种补充和修改。A、题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嘉靖本(最早)系统,后有叶昼托名李贽评点的《李卓吾批评三国志》。B、《三国志传》系统.多花关索事。C、清康熙年间毛伦、毛宗岗父子评点、题名为《三国演义》版本在艺术上更加成熟,成为清代以来流行最广的本子。(二)、“拥刘反曹”与道德悲剧。1、“拥刘反曹”思想的实质:民间“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一是人心思汉,厌恶战乱分裂。二是对于仁义立国的渴望。罗贯中把刘备作为实行“仁政”的代表,寄托了“仁君贤相”的政治理想;把曹操作为“霸道”的代表,在承认其雄才大略的同时,又严厉地指责他专横暴虐一面。应该说,罗贯中的拥刘贬曹主要不是正统思想作怪,他对其他的刘姓军阀如刘表、刘璋等人绝无好感。2、《三国演义》的道德悲剧作者在政治上向往“仁政”,在人格上注重道德,在才能上崇尚智勇。然而他鲜明的“拥刘犯曹”倾向换来的却是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使得作者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在这个意义上,《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作者探究道德悲剧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三国人物在道德与政治的夹缝中产生的人性与人格的分裂。刘备:他是“仁君”的典范,但是挑拨曹操杀掉吕布,至于夺荆州,攻四川,逐刘璋,更不符合宽仁礼让的原则。刘备的理想是行“仁道”,现实却要行“霸道”。诸葛亮:“贤相”的典范。既是智慧的化身,又是道德的化身。诸葛亮出山之前,已知天命不可违,但是为了申明大义于天下,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他还是出山,为蜀汉事业殚精竭虑,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天命的支配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终难成功,就拿他与司马懿之争来看,火烧上方谷(103回),司马懿父子眼看命丧大火,突然一阵倾盆大雨把火浇灭。这些虚构的情节,表现了“天不佐汉”,而孔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更有一种“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壮美。关羽:其前期的悲剧,在于处理自己与曹操“亦敌亦友”的关系时,难免认敌为友。后期悲剧,在于处理自己与孙权集团的关系时,化友为敌,充分暴露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三)、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1、典型性(类型化)人物的塑造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类型化人物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都有一个以某种道德品质为核心的主要性格特征。(2)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基本上稳定不变,缺少纵横方面的发展变化,即所谓“一出场就定型”。(3)这些性格尽管可以是多种因素组合而成,但是各个要素之间一般都是和谐的而不是矛盾冲突的,比如孔明的忠与智,关羽的义和勇,曹操的奸与雄。2、典型性人物塑造的背后其实又蕴含着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或成为性格分裂)与悲剧性。曹操:奸猾残忍处:知而故杀吕伯奢、为报父仇屠杀徐州百姓、“借头”杀仓官王垕、坑杀袁绍7万降卒、威杀董承等五家700余人、“梦中”杀人等等。宽宏勇毅:刺杀董卓、促成关羽斩华雄、官渡之战后赦免通敌者、割发代首等等。刘备:宽厚仁德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携民渡江、三让徐州、报关羽之仇兴兵伐吴。坚韧果敢:由辗转流离而终成霸业。韬略非凡而时见矫饰:煮酒论英雄、吕布被杀前向曹操进言、摔阿斗、白帝城托孤。举兵伐吴又见出他的刚愎自用。关羽:神威勇武: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逞强好胜、刚愎自用:欲入川与马超比武、耻与黄忠列爵、“虎女安肯嫁犬子”、失荆州。诸葛亮:智慧超群:隆重对策、火烧博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陇上妆神,死诸葛退生仲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扶汉有志,回天无力”的悲剧色彩。夸父追日的壮美。3、塑造人物的方法:1、出场定型。反面人物而不回避写他的优点2、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3、夸张与对比烘托手法的使用。2、军事文学的开山之作出色的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国演义》写了大小40多场战争,其中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大战役,又有街亭之战等激烈的中小战役。还有许褚裸衣战马超这样的搏斗场面,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三国时期的战争史,堪称我国军事文学的开山祖与典范之作。《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是以斗智为主、智勇结合的战争。《三国演义》把战略决策与战术运用,全局与局部结合起来,把战争描写得变化万千,丰富多彩,而不是单纯的胜负记录。赤壁之战就是出色的例子。3、宏伟的艺术结构(1)严密恢宏,统一完整。《三国演义》由许多局部组成一个整体,天衣无缝,雄浑完整,给读者以大气、惊叹、震撼等崇高之美感。《三国演义》描写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回至33回,主要写汉末的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从34回至85回,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从86回至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2)张弛相间,时激时缓。往往能在生死攸关、剑拔弩张之时,峰回路转,时有轻松和缓。如此一张一弛的情节结构,带给欣赏者崇高的审美感受。4、虚实结合的辩证艺术赤壁之战: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説服投降言论,对孙权只可激,不可说。)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以“江东二乔”智激周瑜)(军事斗争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第45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反间计)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插入孔明与周瑜的矛盾)献密计黄盖受刑(苦肉计)第47回阚泽密献诈降书(阚泽之果敢、善辩,令人可敬。诈降计)庞统巧授连环计(说服曹操连战船,利于火攻)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地动山摇中又忽出柳丝花朵)锁战船北军用武(韩当、周泰出战,小试锋芒,“东风”问题难倒周瑜)第49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东风已备,大战即将爆发)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赤壁大战)三、其他历史演义小说(一)、列国志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全书脉络分明,有详有略,用五分之四的篇幅写了春秋时代五霸竞起,互相争雄的动乱局面。用五分之一的篇幅,写战国时代七雄争霸,此长彼消,最后为秦所吞并。(二)、隋唐系统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隋唐演义》《隋唐演义》二十卷一百回,清褚人获著。以史为经,以人物为纬,着重写了三部分内容。一是秦琼、单雄信等英雄故事;一是隋炀帝故事;一是唐明皇、杨贵妃故事。其所写的时间跨度长,头绪复杂,作者巧妙组织,可见其写作功力。第三章英雄传奇与《水浒传》一、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小说的异同1、历史演义是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而英雄传奇则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2、历史演义多从史书上撷取题材,主要事件和人物基本上依据史实,最多也只能“七实三虚”。英雄传奇多吸收民间传说故事,虚多实少,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构。3、历史演义是从“说话”中的“讲史”发展而来的,英雄传奇的源头却是“说话”中的“小说”。4、历史演义的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反映军事斗争多,反映人民日常生活少。书面语言多,生活语言少。而英雄传奇主要吸收民间故事,着重写英雄人物小传,较多表现人物性格变化,语言生活气息浓。二、《水浒传》的成书过程1、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以宋江等三十六人为首的农民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依据。2、从南宋起,宋江等人的故事开始在北方(包括太行山地区、山东地区)和南方(包括安徽、江浙一带)广泛流传,成为“说话”艺人喜爱的题材。3、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为我们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主要描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三件事,末尾还提到张叔夜招安、征方腊、宋江封节度使。“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联缀成一体,从“小说”进入“讲史”的领域。4、元代出现了一批“水浒戏”:比如:康进之《李逵负荆》和高文秀《双献功》。水浒英雄从三十六人发展到七十二人,又发展到一百零八人。5、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作家的再创造,长篇说部《水浒传》在元末明初诞生了。二、《水浒传》的作者和版本:(一)、作者: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1、罗贯中撰;2、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3、施耐庵撰。(二)、版本:1、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年间郭勋刻本,原书共二十卷一百回,但今仅存第十一卷,即第五十一至第五十五回。又有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为明翻嘉靖本,有清朝补板。2、至万历时,容与堂刻《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一般认为此本最接近《水浒传》的祖本,一说是以天都外臣序本为底本的。(上述均为百回本,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文字较细致。)3、其后,又有余象斗的百二十回本和杨定见的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4、明末清初,金圣叹宣称得到了真正的古本,将七十一回以后的部分删去,实则是腰斩水浒,结于卢俊义惊噩梦,梁山英雄被朝廷一网打尽。而将第一回改为楔子,使全书成为七十回。金改本文字较佳,贯华堂刊刻后在社会上极为流行,致使其他本子大多湮没不传。三、《水浒传》的主题:(一):长期以来的主要观点:1、明清两代或主“忠义”或主“诲盗”。2、1954年冯雪峰首倡“农民起义”说,长期居于主导地位;3、1975年有人提出“市民”说,是为“市井细民写心”;同时有人认为是反映忠奸斗争(二):“农民起义”说并不真实。梁山领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农民:草创时期—王伦,落第秀才;奠基时期——晁盖,东溪村保正;鼎盛时期——宋江,郓城县押司(三):梁山好汉的群体身份更接近流民;其群体
本文标题:201102古典小说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5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