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思想•二、黑格尔哲学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着重要影响•三、黑格尔哲学和新黑格尔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直接的思想联系。黑格尔其人•黑格尔(Hegel,1770-1831)生于斯图加特(Stuttgart),父亲是小财务官员,母亲于他11岁时逝世。18岁到杜宾根大学(Tubingen)的神学院就读,后获哲学和神学博士学位。1793-1801任家庭教师。随后在耶拿大学任教1808-16到纽伦堡当了8年中学校长。41岁时娶21岁的玛利亚为妻。1816受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8任柏林大学教授。1829任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死于霍乱。•年青的他十分注意研究政治和宗教,极力推崇理性与人权,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和地位,向往法国大革命,尖锐地批判基督教违反理性而强加于人的宗教。并提出“我们必须超出国家”的口号,批评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体系的特点•其哲学体系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组成。•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玄学体系)。•建立系统哲学,强调真理的全体性。•以辨证法解释精神实体和事物的内在关系(他称之为逻辑关系)。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主体与客体统一,主体也就是实体。什么是“绝对精神”?•广义: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这种精神实为一种逻辑思维,是脱离了人并与客观世界相分离的,只以概念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先于一切永恒存在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有时也与绝对观念互用。•狭义:指精神阶段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是精神最后返回到它自身作为精神的存在。分为艺术、宗教、哲学三阶段。一、逻辑学(辩证法)•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研究理念的自在自为。•绝对精神以一种纯粹思想、纯粹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纯粹概念是超自然、超人类社会,是最普遍最抽象的东西,它内在于一切事物的本质或核心,一切事物的存在都要以它为前提和根据,并从概念引申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逻辑范畴的推演是从存在论经本质论到概念论。存在包括质、量、度三环节,量变引发质变,质量的统一是“度”,“度”是有质的量。本质的概念是间接的、矛盾的,包括本质自身、现象和现实三环节。概念表现为成对,相互联系的反思关系,对立双方互相排斥、互相转化。概念论的概念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包括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环节。它是具体的,也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统一。(续)逻辑学•黑格尔从费希特那里接受了辨证法的形式:正题、反题、合题。每一形式都是对前一形式的否定:反题是对正题的否定,合题是对反题的否定;而当合题表现为正题时,它又会被更高一级的反题所否定。•也就是把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上升为思维的普遍规律。二、自然哲学•哲学体系的第二部分,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第二阶段。研究理念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自然是从理念异化出来,是精神的自我否定,把它自身体现在自然界里,以感性事物的形式出现。自然现象只是精神外在的表现形态。•自然的发展是概念的辨证运动,可划分为力学、物理学和有机物理学三阶段。力学研究时间与空间,时空是一个统一体,物质与运动也是不可划分的。物理学研究各个有差别的物理物体聚集在一起,彼此对立的个体性物质互相作用和互相反映。有机物理学研究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人是最高级的有机体,是精神在自然界中最完善的表现,它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阶段。三、精神哲学•整个哲学体系的最后部分。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自身的科学。•精神是理念和自然的统一,它是自然的终极目的或真理,是理念的真正现实。•精神是最高的对立统一,其本质是自由。•精神的辨证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1、主观精神阶段,精神还处于自身关系之中,还未使它的概念具有客观性,展现于外部之中。是研究个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客观精神指社会意识,是个人主观精神向外表现于客观世界中,包括抽象法、道德和社会伦理三个环节。客观精神以自由意志为基础,每个环节都是它的特殊表现。3、绝对精神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续)精神哲学•精神哲学的辨证发展是从艺术到宗教、再到哲学,三者都以绝对精神为自己的对象,都是体现绝对精神的内容,所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艺术通过现实的具体事物的感性形象来显现理念,是把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作为对象并从对象中认识自己、再现自己,其内容是理念,其形式是直接的具体形象,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整体。宗教是以表象的形式表现理念,它研究自然和人与上帝的关系。哲学高于宗教,它以概念形式表现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经过一系列的矛盾发展过程,终于在人的哲学认识中完全显示自己。绝对精神矛盾发展过程图精神理念自然社会自在自为异在,外在化主观(不确定)客观(否定)绝对精神本质:自由绝对(肯定)绝对宗教•宗教发展的顶点是基督教。•基督教是天启宗教,是已被启示的证实宗教。,即上帝已将它自身的知识启示给人们,并证实地从外面给予人。•它是真理和自由的宗教,它不把对象性的东西看成异己的,并以否定的规定表达出真理之所在。•上帝是可知的,人所具有的普遍精神就是上帝。人认识上帝就是人认识自身。•基督教以表象形式表现思想的各个环节:圣父代表宗教概念的普遍性环节;圣子代表特殊性环节;圣灵代表个体性环节。影响•黑格尔主义:黑格尔死后,黑格尔学派发生分裂。分为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左派)与老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右派)。分裂原因:黑格尔认为宗教与哲学以表象表示,哲学以概念表示,左派着重于理性的形式,而右派则着重于内容的相同。兼顾内容的相同与形式的不同的,则称为中间派。对黑格尔的批判•费尔巴哈(Feuerbach)指出,现实的总和是自然界,人和人的思维都是自然的产物。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自然和思维的关系,将第二性的思维当作第一性的自然。他批评黑格尔哲学头脚倒置,成为神学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他创造了一种“变形批判”(transformatory)法:藉由颠倒(inverting)黑格尔的观念论主张中的主词与述词,而“使黑格尔以脚站立”。例如,“个体乃是绝对者的一项功能”(TheindividualisafunctionoftheAbsolute)这句话应改写为“绝对者乃是个体的一项功能”(TheAbsoluteisafunctionoftheindividual)。•穆尔(Moore)和罗素(Russell)以传统经验主义和分析哲学发动最有成效的巨大浪潮,强烈地击垮黑格尔的玄学体系。尤其是逻辑实证学派,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无所述说”、“不能验证”的虚幻假设。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和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摈弃他的唯心成分,而创造了唯物辩证法,从而创生了共产主义的方法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它在中国的传播则不到20年。时间虽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态度、运用却有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握西方思潮并用之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它是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它是针对西欧地区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失败进行反省以后,他们努力地想要找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阻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问题所在。于是,文化层面的思考提到了优先的地位。他们重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关心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文化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除了诉诸文化分析途径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以外,也求助于心理分析或其他的心理学来掌握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预期的变化与转折,。•佩里•安德森是英国《新左派评论》的主编,他在书中概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发展、主张、流派、特点和代表人物等情况,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我们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对于中国历史走向的洞察和对于人类命运归宿的方向感和健全感,正在受到考验。中国最新一轮现代化的努力已历时20年,既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又面临不容忽视的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价值的内涵是它的批判精神,它提出和发展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论,对于我们反省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负面现象,抵制物欲的膨胀和拜金主义盛行,具有可贵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但另一方面,它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气质,它对现代化的拒斥态度,有可能在中国引起“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般的反响,造就出几个西方“新左派”的育目追随者和鳖脚模仿者,有碍于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稍加研究就可以看出,它的地域特征相当明显,与德法思想传统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身上透露出欧洲中心论和欧洲优越感,亚洲、非洲难于进入他们的视野,甚至美国也不在话下。他们把现代性当成西欧这棵枯树上熟得开始腐烂的果子,他们的论调是否全部适用于现代化刚刚起步并且步履维艰的中国,值得认真思量。西方马克思主义•即使他们观察新问题得出的言之有理的看法,也不能与我们在新旧交替中面临的问题混为一谈。比如,工业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异化机制可能使人丧失自由选挥和自我决断的本能,但在中国,市场经济和商品化打破了单位所有制的束缚和铁饭碗的禁锢,使人的主动性、选择性,支配自己命运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商品化到底促使人获得自由还是丧失自由,就至少包含了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笼而统之作答。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1)国家是“寄生虫”。这是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论中提出的观点。国家是一种“寄生性”制度,在经济生产和再生产中毫无作用。国家并不代表共同利益,只是代表集团压制和剥削市民社会。(2)国家是财产关系制度和经济上阶级斗争的“表面反映”。马克思在其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明了这个观点。国家被视为经济基础的反映。尽管国家干预能加快或阻碍经济发展,但是后者才是最根本的决定力量。•(3)国家是“阶级调和的要素”。马克思的这种观点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葛兰西和普兰查斯。国家通过压制和退让来调节敌对阶级之间的冲突,在不破坏统治阶级地位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再生产的前提下,调和阶级冲突。(4)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个“中性”的工具,既可以被资产阶级使用,也可以被无产阶级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5)国家是“一套制度”。国家作为公共权力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分工决定的,并且在形式上表现为由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和维持秩序的官员垄断政府管理。(6)国家是一种“政治统治制度”,具体影响着阶级斗争。这个定义把重点转向了政治代表和国家干预形式。它把国家看作一种确保阶级力量平衡、有利于既有阶级或阶级集团统治的长远利益,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西方马克思主义•此外,“资本逻辑”学派,比如阿尔特瓦特(Altvater),还为我们提供了第七种定义:(7)国家是“理想的集体资本家”。国家被比拟成资本家,但不是资本家个体,而是集体性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虽然维持了需求,重组了生产,但是也要服从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既不能超越市场力量,也不能消除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流派以弗洛伊德学说为依托,以恢复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旗号,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了闻名于世的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使哲学从纯粹学术圈子中摆脱出来,并结合到现实中去。它的主要工作是把哲学作为分析批判的工具,对社会现实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并试图开出根治当代发达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法兰克福学派为什么要批判启蒙精神?•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认为,所谓启蒙精神,并非专指近代西方文明所推崇的那种理性精神,而是泛指把人类从恐惧、迷信中解放出来并确立其主权的进步观念,换言之,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类摆脱恐惧,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本文标题:7西方马克思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6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