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考点速记手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1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点速览模块一教育基础考点一教育的概念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考点二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概念: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构成: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作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2.受教育者概念: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构成: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作用: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3.教育影响概念: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的中介,它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它们联系起来,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考点三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理论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行动,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否认教育的社会性。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理论观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理论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考点四教育的发展过程1.古代教育范围:古代教育一般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1)古代中国商代:学校最早出现。2“六艺”教育:西周以后建立,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私学: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以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四书”“五经”: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特别是四书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八股文: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2)古代印度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 (3)古代埃及教育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4)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特征:7~12岁儿童可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子弟,而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古希腊的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5)中世纪的欧洲僧侣教育: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学习方法是背诵。骑士教育:教育内容是效忠领主的品质和军事征战的本领。(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教育特征: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 3.近代社会的教育变化的主要表现:(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概念: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本质: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概念: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3)教育的民主化本质: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3(4)教育的多元化本质: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概念: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考点五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的概念 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容结构决定的。社会功能是通过人的培养而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的实现。(2)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积极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积极地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负向功能是指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考点六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教育目的(狭义):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由国家提出,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第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第二,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第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不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4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4.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盛行时期: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2)社会本位论产生时间:19世纪下半叶。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体育:是授予学生关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4)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考点七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教育制度(狭义):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口发展状况;(4)民族文化传统;(5)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3.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历程。(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最终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2)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3)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4.现代学制的类型 5(1)双轨学制存在时间:19世纪。代表国家:英、法、西德等欧洲国家。基本特点: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2)单轨学制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国家:美国。基本特点: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3)分支型学制形成时间:20世纪上半叶。代表国家:苏联。基本特点: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的一定阶段由单一的学校系统构成,而在此后的阶段(初中以后)开始由分化的多种学校系统与之衔接。5.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旧中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壬寅学制: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定学堂章程》正式公布,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时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经公布却并未付诸实施,成为新学制的先声。 癸卯学制: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时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壬戌学制: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2)老解放区的学制学制特征:①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②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③依靠群众办学。(3)新中国学制的改革与发展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为中国初步制订了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建国以来的第一部教育大法,它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学制的改革成果,并列专章专门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4)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在学制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主要有:①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②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④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⑤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⑥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本文标题:考点速记手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1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