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英国宪章运动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劳动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理论联系实际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黑格尔C、费尔巴哈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阶级性B、实践性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C.物质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B.实践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C.唯心主义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方向和道路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A.归纳与演绎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D)D.抽象的可能性25.度是(B)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26.《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27.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B)B.客观实在性28.实践是指(D)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多项选择题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7.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E)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E.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E)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D.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E.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9.辩证的否定是(ABCDE)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E.既克服又保留1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3.实践的客体是()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知觉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客观性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二、多项选择题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
本文标题:马原选择判断题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8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