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第21课论语六则单元程序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1第21课《论语》六则单元程序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2、积累文言字词,了解课文内容。3、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教学重难点】加强朗读并识记重点词语意思。【知识链接】一、关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与它们并称的还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二、关于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看清字形,读准字音(学法: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忆生字)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愠.()罔.()殆.()敏而好.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二、读课文,理解识记重点词语的意义:1、常见文言虚词:(带※号字用法意义比较多,现阶段我们只需掌握几个最常见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2最简单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做好相应的笔记。)※而——读音:()用法意义:※之——读音:()用法意义:※以——读音:()何以谓之:是以谓之:2、识记重点实词的意思:学而时习之:时——习——人不知而不愠: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可以为师矣:为——敏而好学:敏——好——诲人不倦:诲——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从——默而识之:默——识——不亦说乎:说——温故而知新:故——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不耻下问:耻——学而不厌:厌——三、课堂检测:点学生口头检测字词意思第2课时【学习目标】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学习本文,掌握一些正确有学习态度和方法。3、积累成语。【教学重点】翻译课文。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3【教学难点】积累正确有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过程】一、翻译课文,注意下列重点句子的翻译。(学法指导:先把每个词的意思翻译过来,然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联词成句。注意把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正确。)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和同学交流一下你从每一则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六则: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4三、本文选自《论语》中的六则都是谈学习,请摘选出其中的重要句子:1、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2、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3、谈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三、本文言简意赅,很多已经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四、拓展延伸:把你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五、学后反思:六、课堂检测:1、点同学口头翻译课文2、说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3、实战演练:(1)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5!’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3)玲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说的“”体会更深了。(4)文中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5),是以谓之“文”也。(6)子曰:“,何有于我哉?”拟稿:卢耀军审稿:卢耀军审定:陶佑德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单元程序导学案(一)第1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积累文言词汇。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知识键接】关于《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是由南朝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文学家)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类,全书共一千多则。【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看清字形,读准字音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6尊君在不.()陈寔.()太丘舍.()去二、读课文,理解识记重点词语的意义: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门外戏.:尊君在不.:相委.而去:家君..:下车引之..:入门不顾.:相委而.去:三、翻译下列句子: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友人惭,下车引之。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5、元方入门不顾。四、研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1、对于陈太丘和朋友的行为,你觉得谁对谁错?为什么?2、你觉得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语言、行为等来理解。)3、从这篇短小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请你积累一两句与文章主旨相关的名言警句。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7(结合人物表现和事情的结果来分析。)启示:名言警句:课堂检测:点学生口头检测字词句的翻译。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单元程序导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积累文言词汇。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看清字形,读准字音乘船避难.()歆辄难...之()()()舍.所携.人()()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二、读课文,理解识记重点词语的意义:歆辄难之...:辄——难——之——幸尚..宽:幸——尚——何为..不可.:何为——可——后贼.追至:贼——舍.所携人:舍——本所以...疑:本——所以——纳.其自托.:纳——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宁——以——邪——遂.携拯.如初:遂——拯——三、翻译下列句子: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8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2、幸尚宽,何为不可?3、本所以疑,下为此耳。4、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四、研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1、“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觉得两人人品如何?谁“优”谁“劣”?(学法提示:对比两人和言和行)2、从这篇短小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请你积累一两句与文章主旨相关的名言警句。(结合人物表现和事情的结果来分析。)启示:名言警句:五、拓展延伸:和同学分享“诚信”小故事: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9课堂检测:点学生口头检测字词句的翻译。学后反思:拟稿:卢耀军审稿:卢耀军审定:陶佑德第23课伤仲永单元程序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知识键接】关于作者、作品:作者:王安石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称.前时之闻()泯.然()二、读课文,理解识记重点词语的意义:世隶.耕:未尝..:书.具:父异.焉: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10借旁近..与之:自为.其名:收.族:一.乡秀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或.以钱币乞.之:宾客..其父:邑人奇.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利.其然:不使.学: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泯——然——众人——父异焉.:问焉.:三、一词多义:其:自为其名之:忽啼求之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借旁近与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传一乡秀才观之利其然邑人奇之自:自为其名以钱币乞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余闻之也久还自扬州不能称前时之闻课堂检测:点学生口头检测字词句的翻译。第2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2、弄清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3、联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4、了解先扬后抑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11【教学难点】1、联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2、了解先扬后抑的写法。【学习过程】一、翻译下列句子: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5、不能称前时之闻。6、泯然众人矣。四、研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1、文题“伤仲永”中“伤”是什么意思?题目又是什么意思?2、你觉得仲永值得惋惜吗?请引用文中的话列出他才能变化的过程。3、酿成仲永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引用原文的话来回答。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124、你从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即文章的主旨)五、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1、文章在表现仲永十二三岁之前的才能时运用了什么写法?(从第一段中找出能表现他才能的句子读一读,小结一下。)2、为了突出文章的主题,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你还知道与之相关的其它写法吗?(仲永的故事本来是一个悲剧。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他小时候的聪明过人?)学后反思:课堂检测:1、社会上不没有类似方仲永的现象?请你说一说。2、请运用本文所学的写法写一小段文字。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13拟稿:卢耀军审稿:卢耀军审定:陶佑德第24课木兰诗单元程序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知识键接】《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原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机杼.()军帖.()鞍鞯..()()辔.头()呜溅溅.()燕.山()胡骑.()呜啾.啾()戎.机()朔.气传金柝.()()十二转.()红.妆()阿姊.()著.我旧时裳.()()云鬓.()帖.花黄()二、读课文,理解识记重点词语的意义:鞍鞯.:辔头..:溅溅..:啾啾..:胡骑..:戎机..:七年级语文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卢耀军14关山..:朔气..:寒光..:铁衣..:策勋..:十二转.:百千强.:不用..尚书郎:出郭.:相扶将..:红妆.:霍霍..:旧时裳.:云鬓..:扑朔..:迷离..:傍.地:安.能:但.闻:三、通假字与一词多义:著我旧时裳:通意思是:对镜帖花黄:通意思是:出门看火伴:通意思是:市:市鞍马东市买课堂检测:点学生口头检测字词的翻译。第2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翻译课文,把握木兰形象,体会文章主旨。2、体会文章的
本文标题:第21课论语六则单元程序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84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