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二章 货币制度的形成与演化
第二章货币制度的形成与演化第一节货币制度构成的要素第二节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第三节中国的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制度构成的要素一、货币制度的内涵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返回第一节货币制度构成的要素一、货币制度的内涵货币制度:是一国、一个区域组织或国际组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相应范围内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货币制度内容包括:规定货币单位;确定货币材料;货币种类及其比例;货币法偿能力的规定;货币准备制度等。历史上,按照货币特性来分类,主要存在两大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一)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如美元、英镑、日元等;二是确定单位货币的“值”。在金属货币条件下,确定货币单位的值主要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当黄金非货币化后则主要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或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汇率。(二)确定货币材料货币材料(简称“币材”),是指用来充当货币的物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三)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结构主要是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就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主币的最小规模通常为一个货币单位,如1美元、1英镑等。辅币就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其面额多为货币单位的1%、2%、5%、10%、20%、50%几种。返回(四)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货币法偿性,是指法律赋予货币一种强制流通的能力,任何人不得拒绝接受。包括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前者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这种支付是购买商品、支付劳务、结清帐款、交纳账款等。后者是指辅币而言,仅限于零星小额支付和找零使用。(五)货币铸造与货币发行的规定金属货币存在铸造和发行问题,而不兑现货币则主要存在发行问题。现在信用货币首先由私人银行发行,现在逐渐集中在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机构。(六)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指在货币发行是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作用:作为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作为支付存款和兑现银行券的准备金。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金或银作为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已经与贵金属脱钩,多数国家都采用以资产做准备,也有以物资做准备或其他国家的货币直接挂钩作为准备的方式。第二节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一、金属货币制度——本位制度二、不兑现货币制度三、国际货币制度与区域货币制度返回第二节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一、金属货币制度——本位制度在货币近代史上,按照各国本位币所采用的金属类别,存在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三种类型。(一)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较早的金属货币制度,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以银币为本位币。银币可以自由流通、自由铸造;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入和输出。银本位制盛行于16世纪,到19世纪末期,大部分国家都放弃了银本位制。我国用白银作为货币的时间很长,1933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在我国废止了银本位制。(二)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金银二者都作为主币流通,可以自由铸造、都有无限法偿能力。金银复本位制经历了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照各自的市场价值所确定的比例进行交换。在双本位制下,国家以法律规定金银之间的固定比价,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和交换,出现“格雷欣法则”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跛行本位制:金银都是本位币,但国家规定金币能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并限制每次支付银币的最高额度,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交换。(三)金本位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按基本货币单位兑现黄金的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1.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1)特征:①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②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首先,金币的自由铸造和熔毁是为了保证金币价值与黄金价格的一致性;其次,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可以保持国内的黄金价格与国外黄金价格维持同一水平,有助于保持货币汇率稳定。(2)金币本位制的优缺点①优点: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它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自动调节国内货币流通和保持外币行市的相对稳定,并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②缺点:金币本位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不稳定因素,造成运行困难,主要表现在:返回首先,黄金数量的增加受生产的限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货币供给增加的要求,这是金币本位制不能维持的客观原因;其次,金币流通以后,往往会因为磨损而使重量减轻,从而浪费大量黄金;最后,贸易管制以及外汇管制的实施,使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受到限制,使黄金流动保持对外汇率稳定及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受到削弱。基于以上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不平衡加深使得金币本位制走向崩溃。2.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主要特征:①金币不流通,由银行券代替金币流通,规定银行券的含金量;②银行券可兑换为金块,但一般兑换起点很高。金块本位制减少了对黄金的需求,但未根本解决黄金短缺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1)定义:金汇兑本位制,规定银行券不能直接兑换黄金,银行券只能与外汇兑换,然后再用外汇去兑换黄金。(2)内容:①规定纸币含金量,但不铸造金币,也不直接兑换黄金;②确定本国货币单位与另一国家的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该国实行金币本位或金块本位制,且经济发达。③实行金汇兑制国家在所依附国的金融中心存储黄金和外汇,通过无限制买卖维持本国币值稳定。二、不兑现货币制度(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而建立的现代货币制度,我们称之为不兑现货币制度。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有如下特点:1.纸币发行权由国家垄断。2.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法定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无限法偿力。3.纸币不能兑现。4.纸币制度下广泛实行非现金结算方法。不兑现货币制度下的纸币制度是货币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具有自身的优点和缺陷(一)优点1.克服了金属本位制下货币的扩张受金属供给数量限制的缺点,使货币供给可以根据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而发行或回笼,灵活地调整货币供应量;2.在不兑换纸币制度下,外汇管理机构随时可以根据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做出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的调整;3.纸币本身造价低廉,且携带方便,可以节省流通费用,使金银等贵金属更多地使用与非货币用途,以利于工业的发展。返回(二)缺点1.由于纸币发行不受金、银准备的限制,容易造成信用和通货膨胀;2.由于人为调整汇率,难免受各国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造成国际金融业的整体混乱;3.现在不兑现纸币制度下通货的供给需要高度灵巧的机构加以操作、控制,中央银行如有操作不慎,对经济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打击。三、国际货币制度与区域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与区域货币制度的形成与演进都与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相伴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者的发展都是国家货币制度的自然延伸。(一)区域性货币制度1.定义:区域性货币制度是指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这一个概念最早由罗伯特.蒙代尔提出。2.两个阶段(1)较低阶段:各成员国保持独立本国货币,各国间的汇率固定并可自由兑换;各国国际储备实行部分集中管理;各国国际收支和财政货币政策独立。(2)较高阶段:区域内实行单一的货币,联合设立一个中央银行作为成员国发行共同使用的货币和制定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监督各成员国的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各成员国之间不再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实行资本市场的统一和货币政策的统一。目前,实行区域性货币制度的主要有西非货币联盟制度、东加勒比海货币制度和欧洲货币联盟制度。(二)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国际货币制度,又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即使用何种货币作为国际间的支付货币;哪些资产可用作国家间清算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汇率;一国政府应持有何种国际储备资产2.汇率制度的安排。即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3.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即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应采取何种措施弥补,各国之间的政策促使如何协调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第三节中国的货币制度一、中国古代货币制度二、中国近代货币制度三、新中国货币制度的萌芽与发展四、新中国货币政策五、中国现行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一国四币”货币制度内容)返回第三节中国的货币制度一、中国古代货币制度中国是世界文明五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货币文化。历史研究表明,中国使用货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黄帝时代,就已经使用龟壳、皮革、齿角、工作等,充当偶然的等价物。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秦以前还不能说有真正意义的货币制度。返回(一)铸币历史中国历史上,自秦统一中国后,才真正地统一了货币制度。但是这种统一只是货币单位的统一,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并没有真正统一,秦统一币制的命令,可视为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此后,汉代、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清各个朝代都对推动铸币的发展作出了相应的贡献,具体内容参见教材。我国古代铸币制度的几个特点:1.贵金属(如金、银)与贱金属(铜、铁)同时流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很好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2.金属铸币与贵金属秤量货币同时流通,这种币值反映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比较落后返回(二)中国古代纸币制度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和信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中国真正的纸币是北宋出现在四川的“交子”。宋朝以来所发行的纸币,在制度上有兑换纸币和不兑换纸币之分。下面具体分析:1.中国古代的兑换纸币发行管理制度(南宋)(1)规定发行的最高限额(2)要有发行准备金(3)分届发行,以三年为一届,到期以新换旧(4)纸币流通发生滞碍的救济措施,以确保币值稳定2.中国古代的不兑现纸币制度(元朝)返回元代统一中国后,于公元1287年发行不兑现纸币,为世界货币上上最早的不兑换纸币制度,《钞币条划》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纸币条例,其主要内容包括:1.首先确定新旧钞的比价2.随路设官库买卖金银,平准钞法3.建立十足准备金制度,把流通中的金银集中于国库,并且规定每半月检查平准库一次,以了解现金准备情况4.新钞发行作为法偿货币对公私债务支付及对财政的缴纳具有无限法偿能力5.防止私造与舞弊,稳定物价返回二、中国近代货币制度中国近代货币制度是自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货币制度。这段货币制度有如下特征:(一)从银钱平行本位向银本位过渡1.从银钱平行本位向银本位过渡两个阶段鸦片战争前后,主要使用银两和铜钱光绪年间,银元与银两并用(银本位制)2.”废两改元”。从银元、银两并用的银本位制向银币单本位制过渡。1933年4月6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废止银两,开始使用银元,并规定银本位币以“元”为单位,这项政策当时客观上有利于经济发展。返回(二)从银本位制向纸币制度过渡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操纵下,于1935年放弃银本位,实行“法币政策”,标志着银本位制向纸币制度的转变。(三)帝国主义国际操纵中国的货币制度1.通过输入银元,输出银两,掠夺中国财富2.中国法币成为英美两国货币的附庸3.帝国主义直接在中国市场上发行货币、占领中国货币市场(四)货币流通的长期混乱“废两改元”后国民党政府没有根治货币流通紊乱问题,各省铸造成色、重量不统一的银元,种类达几十种之多。返回三、新中国
本文标题:第二章 货币制度的形成与演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91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