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诗人小传王维的思想和诗歌,一般四十岁左右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以游侠、边塞诗为主,诗风豪迈、气势雄浑,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在其后期,由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等原因,对政治感到厌倦,开始过起了亦官亦隐、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后期的诗歌主要反映这一淡泊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为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天宝、开元二十余年间,他是公认的文苑盟主。当时有“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之誉。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不仅擅长音乐、书法,还是著名的大画家,是中国绘画史上南宗的开山鼻祖,文人画的创始人。他将音乐、绘画的义理与手法,融汇贯通与诗歌创作中,以自然凝炼而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立体感强而又意境高远的自然风光图。王维晚年信奉佛禅,流露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不过他的佛禅修养,又使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显出一种幽深清远、静谧空灵的境界,从而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独特风格。被称为“诗佛”。三、诵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四、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抓住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间、地点、天气(背景)景物:月、松、泉、石(主体)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诗人愿望(抒情)七、深入鉴赏:1、“空山”如何理解?2、诗人在诗中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和理想?联系当时的背景分析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怀。3、熟读颔联、颈联,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空”“静”之美?1、“空山”的理解(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还说是“空山”呢?)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心境:空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上1、“空山”的理解(联系王维的生平)作者在这首诗中创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清幽明净的景象(山村的自然美),晚归的浣女、顺流而下的渔舟,是淳朴、美好的山居生活(村民的生活美)。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理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对安静淳朴(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意境:描绘了清幽明净、淳朴、美好的山居生活图景。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对官场的厌恶。缘由:王维出仕入仕,几经周折,对官场人情冷暖体味颇深,此时的作者宁愿远离污浊的官场,过安静淳朴的田园生活,因而产生对隐居田园的向往之情。小结:4、熟读颔联、颈联,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空”“静”之美?诗人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结合,视听并用,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明净的风景画。同时,诗人还用“竹喧”反衬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视听交错,动静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山中人山中景动静结合视听并用山居秋暝留
本文标题:山居秋暝和意境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9292 .html